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美术教育的艺术作用
【作者】 赵忠伟
【机构】 山东省临沂双月湖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伴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不断向前推进,各级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美术教育,使美术教育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然而美术教育怎样才能体现艺术教育思想,从而发挥美术教育自身应有的作用,使美术走向规范化的艺术教育之路呢?本文对此作了阐述。
关键词:美术 艺术作用
教师必须全面广泛地拥有各种知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内容,但对教育内容的解析和讲授是否合理与到位又源于教师的素质的高低。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广泛和全面的相关学科知识,体现出“精、博”的知识结构。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科学的教学规律,才能保证教学的成功。即所谓的名师出高徒。
美术教学大多是以常规教学的形式开展的,也特别强调美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艺术教育的本质属性与要求。因为不可能最终每个学生都去从事美术这门专业或成为艺术家,所以现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基础教育,是教他们如何去审美,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并得到美的享受,同时对其他学科也会起到一个辅德益智的作用。
但必须强调的是美术教学一定要优化教学过程,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美术教育的评价上存在许多片面之处,就课堂教学而言,评价的重点是放在结果上,而不是放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就课外活动而言,评价的目光更多是盯向比赛和获奖,而较少考虑这些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别忘了,开展美术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综合素质水平高,并且具有自觉的审美能力和成为一个快乐生活的人。而象上面那样做的结果是不能给学生以审美愉悦和成功快乐的美术教学,而那些以扼杀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为代价来求得结果的美术教学,却可能获得较高的评价。美术教学的特殊性也决定了美术教学如果过分或片面看中教学结果,势必会使教学过程过于拘泥,妨碍美术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想象力等都受到影响和限制,事实上也只有经历了赏心悦目的过程,才会有令人愉快的活动结果。学生在教学中,参与过程本身是不断地在收获结果。比如,在《行为艺术之体验——环保行》中,学生通过欣赏图片、视频在心里形成内化过程,对不环保产品、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根源进行了探讨,在交流中对美、丑、善、恶有了更深的体会;在行为表现中对角色设定、表现手法进行试练,使学生对美术的体验和感受上升到更高一级的审美需求,这是美术艺术教学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结果。
“美术教育”必须发挥起“艺术”的特征,虽然美术知识技能教学是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也不能把美术课上成了缺乏艺术性的纯粹的知识传授课和技能训练课,把学生无形中当成了没有少年儿童特点的专业美术院校的学生,致使艺术教育不艺术。对于学生来说,培养美术兴趣应该比学习知识技能更为重要。也只有在学生对美术有兴趣的时候,知识技能的教学方可能获得好的效果。就当前的教育现状,美术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等的外力推动,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就成为了他们学这门课的主要动力甚至是唯一的动力。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美术课程就可能成为虚设。就终身教育而言,美术兴趣是学生在美术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总之没有兴趣,一方面个体的美术学习将随着学校教育的结束而结束,另一方面,学校美术教育也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和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要使学生有兴趣,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语言尽量要避免过于专业,因为就学生童心未泯的特点教师在语言的运用上要尽量形象的表达,最好使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相结合,通过语言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要达到讲课有声有色,教师就要注意语言美,课堂语言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工具,它是知识、心理和情感互相交织,互相促进的一种综合交流,这是任何教学媒体也不能替代的。在教育中,除了美术作品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功能之外,它的教学手段和其它各学科最有共性之处的就是语言表达。教师的语言美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让学生的情感真切地流露,切忌不着边际的借题发挥,多余的废话会造成学生上课纪律松散,思想不集中,导致学生产生越听越不想听的厌学心理,这就谈不上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了。这是一种无形的艺术教育,它将对教师本身的师德修养,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对自身文学内涵的不断加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使课堂充满感情色彩,富于艺术性的感染力,使语言美与艺术作品的表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才能使学生体会到画面的意境和内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养成自觉的审美习惯。
在进行美术教育时还要注意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以达到加强教学效果的目的。人们常说音乐和美术是相通的,事实也是这样的。例如:线条的长短、粗细、转折所体现出的韵律感很强烈,如果单独学习线条的性质会很枯燥,我在教学中播放了奥运歌曲《北京欢迎您》,这首歌曲节奏鲜明,学生通过打拍子体会节奏的快慢、强弱,然后鼓励学生用线条表现出来。这样通过与音乐学科整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通过各种体验感受了线条美,轻松完成了教学目标。当你欣赏《田园》时,你的大脑里会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联想出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画,同样当你看到一幅优美的美术作品的同时脑子里如果也能飘扬着优美的旋律的话,可以说你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所以在上美术课时最好能使音乐和美术相结合,这样总会比教师干巴巴的口述效果好得多,这无疑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一下大脑,也达到了艺术教育的目的。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贯彻实施,美术艺术教育的地位不断提升,为提高美术教育的地位只靠口头呼吁,文字宣传,理论讨论还远远不够,而是不要人为的夸大美术教育的作用,提高美术教育自身水平,改善教学条件,真正为艺术教育做点实事,让事实说话,也许对确立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更有说服力。
关键词:美术 艺术作用
教师必须全面广泛地拥有各种知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内容,但对教育内容的解析和讲授是否合理与到位又源于教师的素质的高低。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广泛和全面的相关学科知识,体现出“精、博”的知识结构。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科学的教学规律,才能保证教学的成功。即所谓的名师出高徒。
美术教学大多是以常规教学的形式开展的,也特别强调美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艺术教育的本质属性与要求。因为不可能最终每个学生都去从事美术这门专业或成为艺术家,所以现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基础教育,是教他们如何去审美,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并得到美的享受,同时对其他学科也会起到一个辅德益智的作用。
但必须强调的是美术教学一定要优化教学过程,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美术教育的评价上存在许多片面之处,就课堂教学而言,评价的重点是放在结果上,而不是放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就课外活动而言,评价的目光更多是盯向比赛和获奖,而较少考虑这些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别忘了,开展美术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综合素质水平高,并且具有自觉的审美能力和成为一个快乐生活的人。而象上面那样做的结果是不能给学生以审美愉悦和成功快乐的美术教学,而那些以扼杀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为代价来求得结果的美术教学,却可能获得较高的评价。美术教学的特殊性也决定了美术教学如果过分或片面看中教学结果,势必会使教学过程过于拘泥,妨碍美术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想象力等都受到影响和限制,事实上也只有经历了赏心悦目的过程,才会有令人愉快的活动结果。学生在教学中,参与过程本身是不断地在收获结果。比如,在《行为艺术之体验——环保行》中,学生通过欣赏图片、视频在心里形成内化过程,对不环保产品、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根源进行了探讨,在交流中对美、丑、善、恶有了更深的体会;在行为表现中对角色设定、表现手法进行试练,使学生对美术的体验和感受上升到更高一级的审美需求,这是美术艺术教学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结果。
“美术教育”必须发挥起“艺术”的特征,虽然美术知识技能教学是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也不能把美术课上成了缺乏艺术性的纯粹的知识传授课和技能训练课,把学生无形中当成了没有少年儿童特点的专业美术院校的学生,致使艺术教育不艺术。对于学生来说,培养美术兴趣应该比学习知识技能更为重要。也只有在学生对美术有兴趣的时候,知识技能的教学方可能获得好的效果。就当前的教育现状,美术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等的外力推动,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就成为了他们学这门课的主要动力甚至是唯一的动力。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美术课程就可能成为虚设。就终身教育而言,美术兴趣是学生在美术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总之没有兴趣,一方面个体的美术学习将随着学校教育的结束而结束,另一方面,学校美术教育也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和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要使学生有兴趣,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语言尽量要避免过于专业,因为就学生童心未泯的特点教师在语言的运用上要尽量形象的表达,最好使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相结合,通过语言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要达到讲课有声有色,教师就要注意语言美,课堂语言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工具,它是知识、心理和情感互相交织,互相促进的一种综合交流,这是任何教学媒体也不能替代的。在教育中,除了美术作品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功能之外,它的教学手段和其它各学科最有共性之处的就是语言表达。教师的语言美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让学生的情感真切地流露,切忌不着边际的借题发挥,多余的废话会造成学生上课纪律松散,思想不集中,导致学生产生越听越不想听的厌学心理,这就谈不上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了。这是一种无形的艺术教育,它将对教师本身的师德修养,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对自身文学内涵的不断加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使课堂充满感情色彩,富于艺术性的感染力,使语言美与艺术作品的表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才能使学生体会到画面的意境和内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养成自觉的审美习惯。
在进行美术教育时还要注意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以达到加强教学效果的目的。人们常说音乐和美术是相通的,事实也是这样的。例如:线条的长短、粗细、转折所体现出的韵律感很强烈,如果单独学习线条的性质会很枯燥,我在教学中播放了奥运歌曲《北京欢迎您》,这首歌曲节奏鲜明,学生通过打拍子体会节奏的快慢、强弱,然后鼓励学生用线条表现出来。这样通过与音乐学科整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通过各种体验感受了线条美,轻松完成了教学目标。当你欣赏《田园》时,你的大脑里会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联想出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画,同样当你看到一幅优美的美术作品的同时脑子里如果也能飘扬着优美的旋律的话,可以说你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所以在上美术课时最好能使音乐和美术相结合,这样总会比教师干巴巴的口述效果好得多,这无疑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一下大脑,也达到了艺术教育的目的。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贯彻实施,美术艺术教育的地位不断提升,为提高美术教育的地位只靠口头呼吁,文字宣传,理论讨论还远远不够,而是不要人为的夸大美术教育的作用,提高美术教育自身水平,改善教学条件,真正为艺术教育做点实事,让事实说话,也许对确立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