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作者】 张慧娟

【机构】 福建省宁化县安远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英语教育要体现人文精神,就要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理念,尊重学生的尊严、价值取向、需要、愿望、信念、情感意志、感受、体验、追求理想的人格、人的自身完美、个性解放和坚持真理反对迷信盲从、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创造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素质发展的完整的人。为语言而语言或忽视人文精神的英语教育必须改革。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化意识、道德修养、情感态度的教育,以培养人格高尚、知识面广博、志趣高雅、身心和谐健康的人为出发点,使英语教学的内涵更加全面和丰富。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下文将从教材处理、重视语感、培养阅读能力和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四个方面论述提高人文素养的途径。
  一、从情感上处理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知识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和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也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主要依据。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抓住教材的本质,对教材进行适度开发,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教材是基础,无论教师设计任何形式的课堂活动,都不能脱离教材和新课标的指导。当然更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活化教材。
  针对程序性强、趣味性弱的文章,教师往往讲得很吃力,学生听得也不轻松,而且效果也未必好。因此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然后以课文为依据,让学生进行演示。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语言技能。比如,仁爱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6 Topic 3 中涉及的关于问路、指路及交通规则,对于学生来说很是枯燥和难以理解。我利用教室,对教室进行了划分。组与组之间作为道路,4人一个小组作为一个地点,让学生自己亲身体会怎么到达目的地。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学生很有兴趣地把问路、指路的表达方法掌握了,在哈哈笑的同时掌握了文化的差异,理解了课文内容。
  教师只有从情知两方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情感上处理教材,将思想性和情感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形成对教材内容的情感认同,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和积极情感的发展,从而实现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重视语感教学
  “语感(Language Sense)应该是言语(parole)、意念(meaning)的逻辑转换(logic transfer)的能力”。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语言教学时指出:“语感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最核心的因素;离开了语感,文学作品无从欣赏,听说读写能力无从谈起;语感的水平决定着听说读写的水平”。阅读技能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见,《课标》把培养、增强中学生英语语感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利用对话课来进行语感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途径。首先可以让学生听相关的录音材料,其目的不仅能较快地提高学生听力水平,而且还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学生在听录音的同时学习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出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所具有的语感。然后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朗读,或者老师进行大声朗读,但一定要读出对话中所体现的感情,并且语音语调要求准确,能够借助对话中所独有的语气达到声情并茂,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出语感的妙处,达到语感教学的潜移默化的功效。
  比如:仁爱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5 Topic 1 Section A的1a就是一篇十分优秀的对话。
  Kangkang: Happy New Year!
  Jane and Helen: The same to you! Nice to see you again, Kangkang.
  Kangkang: Nice to see you, too.
  Helen: Oh, your new bike looks very nice!
  Kangkang: Thank you.
  Helen: Do you often come to school by bike?
  Kangkang: Yes, I do. 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Helen: I usually come to school by subway.
  Kangkang: You mean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by underground?
  Helen: You’re right. How about you, Jane?
  Jane: I always come to school by bus. Oh, it’s time for class. Come on.
  在该组对话中使用了日常交际用语,通过一问一答来表达出Kangkang、Helen和Jane三人交谈的主题。在进行朗读时借助语音语调的升降使学生在练习时体会出对话所特有的情景,在该段对话中如果采用轻松愉悦的语调就会更加突出英语交际的功能,所以,借助现行英语教材中的对话课来进行语感教学是完全可以达到正常的英语教学目的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一切语言交际中有意识地去感受语言之丰富、领略其哲理神韵和独特魅力,把握语感,实践语感,使身心得到陶冶。
  三、培养阅读能力和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
  阅读理解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提高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学作品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元代教育家吴澄认为:“读书当知书之所以为书,知之必好,好之必乐;既乐,则专在我,苟至此,虽不读,可也”。他认为,提高阅读兴趣是最好办法,是对所读内容及益处的理解,学生读懂了这本书的益处,自然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人类60%的知识是靠阅读获得的,因此阅读是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过去学生很少有机会直接接触纯正地道、原汁原味的英语阅读材料,限制了他们的英语语感和阅读速度,以及想像、猜测、创造等方面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的日益普及,为初中英语的阅读教(下转第55页)(上接第30页)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以“Christmas”一课(仁爱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6 Topic3 SectionB)为例,这是一篇涉及人文常识的文章。如果按传统的方法讲解课文,对圣诞节人文常识的介绍只能限于课文的描述,难以扩充。为了使学生圣诞节有比较清晰的了解,笔者在互联网上搜集许多关于圣诞节的图片和资料,精心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扩大阅读范围。课前,笔者先呈现相关的图片与文字,让学生一睹圣诞节的缤纷多彩,体验那奇异的民族风情,引导他们了解圣诞节的由来以及风俗习惯。随着屏幕上一张张图片与文字的呈现,我的讲解不再枯燥单调,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起了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圣诞节的兴趣。这样一来,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又丰富了阅读内容、发展了多种能力。
  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一个合格的英语老师除了必须具备一个普通老师所应有的思想道德素质外,还必须具备一名语言老师所具备的文化素质,更应具备适应外语教学这一特殊学科的专门素质”。在任何时候,教师的发展都是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基础。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性因素的观点,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教师应该努力成为道德楷模和学术精英,而教师的人文素养决定着其教育质量。没有人文素养的教师,不可能具有真正的科学精神,也就不会有很高的审美修养。而中国要想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占一席之地,在全球格局中站稳,最重要的一件事可能就在于努力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青年。教师的精神世界决定了教育的人文内容,教育的人文内容又会影响教师精神世界的发展。应该说,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和人文教育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人文教育要成功,除了要改变教育体制外,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是关键。
  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好教材,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和学习方法,让学生感触到由外语教师带来的独特的语言文化关怀。教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克服消极的情感。情感不是课程以外的附属品,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的兴趣,把素质教育渗透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这种融语言与文化及人文精神为一体的语言教学才是我们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