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之我见

【作者】 刘 霞

【机构】 山东省临沂市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人类最优美的姿态就是阅读”,阅读是我们智慧和精神的源泉,让我们的人性在前人思想结晶的辉映下变得更纯美。当今社会,信息时代卷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阅读更愈来愈受到重视,甚至成为提高生存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阅读教学历来倍受关注。
  关键词:新课标;阅读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高中生阅读现状急需改革,90后的很多高中生普遍对阅读具有兴趣,但对教学内容或语文课的文本阅读感到乏味,转而喜欢浏览“砖头著作”、网络电子书等快餐文化,内心缺乏深刻的体悟。表现为学生“正式”阅读时习惯差,阅读量少,阅读的知识储备欠缺,对有深刻意义的文学类作品感悟不深,理解浅隘。这种现象极大地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和品位感的提高。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新大纲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实用类、文学类、理论类等多种文本;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材料,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对阅读材料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遵从大纲要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成为高中阅读教学的重点。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语文学科基本素养的形成,可以使学生语文学科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利于优良阅读生态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适应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高考。
  “人类最优美的姿态就是阅读”,阅读是我们智慧和精神的源泉,让我们的人性在前人思想结晶的辉映下变得更纯美。当今社会,信息时代卷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阅读更愈来愈受到重视,甚至成为提高生存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阅读教学历来倍受关注。
  语文是一门灵活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应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对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发掘思考问题的深度、强化解决问题的力度,实现学生语文知识的全面提高。同时通过对中国的传统经典、现代经典、外国名著的阅读,构建学生精神家园,改变学生精神状态,提高个人文化素质修养。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源于“发展论”
  新课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标是倡导语文教学中创新阅读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很显然,这些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阅读能力为出发点与归宿点的,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2、基于“实践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实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辨证地统一的。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也依赖于认识,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认识的归宿和目的,更是创新的源泉。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语文在学生整个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抓好语文中的阅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坚实基础,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感悟生活,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要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探索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认真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
  三、研究方法和预期结果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愿读、多读、会读、读懂。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在领悟中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随感随写的写作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树立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普遍提高人文素养。学生能自觉运用阅读成果指导日常行为,使文本阅读中真、善、美的光辉沉淀外化为学生美好的行为品质。
  结合校本课程,研究高一学生的阅读能力。研究如何把传统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使学生自觉阅读,学会自我学习。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传统经典诵读教学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的全面提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立足课堂、立足文本,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积累语文、生活知识和文学、审美知识,大量地开展各种专题阅读、反复地阅读经典作品,建立和完善认知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在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中逐步培养起文学阅读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1]魏国良高中语文深度阅读
  [2]张希平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改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3]伏瑾打造高中语文课堂“亮点”的思考
  [4]刘艾国学作君子之文
  [5]张茂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6]刘建美,杨茂林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7]张广海构建高中语文的自主学习模式
  [8]黄倩高屋建瓴,以简驭繁——也说单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