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充分利用本土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作者】 黄 欣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今天,农村幼儿园怎样解决好资金缼乏而孩子又能得到全面发展的现状呢?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诠释: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关注幼儿兴趣,利用环境与幼儿互动。
  关键词:本土 教育资源 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们要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境意识和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
  1、在国家特别重视学前教育的今天,我的家乡江安由于地处偏僻的乡区,经济很落后,政府对幼儿园的投入很薄弱,无法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环境。
  2、幼儿园无统一的教材,我们换了几套教材,老师们在上课的时候总感到其中有不适合我园孩子的内容,而对家乡的一些本土资源特别感兴趣。
  3、我们的家乡宜宾江安,位于川南地区的长江之滨、有着相当丰富的本土资源,如江安的夏橙、竹笋、精美的竹簧工艺品、得天独厚的长江奇石文化等等,又为江安赋予了浓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园地处老城区北街,东面是仿古一条街,北面是我国第二大河——长江,西面是古老的江安中学,南面是老县府旧址。奇石馆、竹工艺厂、国立剧专旧址、敬老院等撒散在幼儿园的四周,古文化气息每日目染着入园离园来来往往的孩子们。这些作为家乡的本土资源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了活生生的教材。
  为了把本土文化融入到幼儿园教育中,形成我们的办园特色,我们江安县幼儿园以传承诸暨本土文化为己任,大力开展本土文化教育。通过市级课题《促进幼儿发展的本土文化园本课程构建研究》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得到了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具体措施
  (一)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理、筛选
  1、收集材料
  大自然中蕴含着数不尽的教育财富,教师利用农作物等自然材料和废旧材料来丰富幼儿园的环境和材料。一些不起眼的自然材料,如落叶、枯枝、老根、干草、种子等等,进入幼儿园就成为艺术想象和审美创造的重要素材。我们要采取多途径广泛收集本土文化资源:通过幼儿收集、通过家长收集、通过教师收集、通过社会收集等。
  我园在利废利旧上发挥出了乡村教师应有的风采,每一年暑假都会给全园教师布置一道家庭作业,那就必须自制两个以上区角活动的材料,到开校时全部展示在多功能厅内,并进行评奖,以激发老师创作的激情和热情,老师们创建出的“娃娃家”、“垒高楼”、“天气预报”、“耍辫子”、“给小动物喂食”、“玩铁环”、“穿线”等等,让评委们看了都赞不绝口,这些自制玩教具的出现和幼儿带来的成品和半成品东西,可以为幼儿创造更适宜的游戏和学习条件,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它弥补了教育经费的不足和商品化玩教具的缺陷,使废旧材料得到合理的利用,不仅有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也有助于从小培养幼儿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态度和责任感以及实际行动,可以成为幼儿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收集乡土材料的同时,还要注意收集乡土文化的内含,向当地居民、专家请教;向有关管理人员请教;查阅资料等等,深刻了解其教育价值。
  2、筛选分类,便于操作
  为了方便幼儿的操作与教师的指导,我们对收集的材料进行了有目的的分类
  (1)自然资源
  植物类:包括各种花草树木和各种农作物;
  矿物类:奇石类、泥沙土等;
  动物类:各种家禽家畜、常见鸟类、鱼类等;
  贝壳类:河蚌壳、田螺、蟹壳等;
  (2)、废旧物品
  瓶罐类:易拉罐等各种饮料瓶;
  纸盒类:牙膏盒、牛奶盒、塑料盒、鞋盒、香烟盒等;
  其他:泡沫板、纸板、毛线、碎布、纽扣、螺丝帽等;
  (3)、本土文化:传统节日、民间游戏、童谣、戏剧、民间故事等;
  3、合理投放,激发兴趣
  投放材料是区角活动的关键所在,材料既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又是孩子与知识之间的桥梁,更是诱发孩子兴趣、促进个性发展的媒介。我们非常注重材料的多用性、层次性、多功能性。以孩子的发展阶段性与差异性为依据提供材料,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二)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识
  1、感受并认识传统节日。在每个节日到来的时候,带幼儿参加当地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让幼儿感受节日的氛围,增强对民族传统的热爱。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加深幼儿对本土文化的尊重,逐渐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和习俗,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奠定基础。例:我们结合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向幼儿介绍具有江安特色的传统节日、美食,并利用幼儿园中餐、点心时间等安排幼儿品尝各类菜(猪儿粑、黄粑等);结合节日组织开展有关江安风俗的实践课。
  2、挖掘民间传统游戏和活动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适当修改民间传统的游戏,引导孩子积极参加游戏,如跳皮筋、跳房子、剪纸等,也被教师充分运用到幼儿的活动中。
  3、以优秀的民间童谣和民间故事充实语言活动内容
  教师注意挖掘和积累当地的童谣和民间故事,并记录下来,既能丰富幼儿语言领域的活动内容,又能将优秀的童谣和故事传承下来。
  4、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让幼儿在与大自然的互动中,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拥有主动发展的权力。例:我们社区里的中国戏剧摇篮——国立剧专旧址,在教师们的设计下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主题《娃娃玩戏剧》。
  (三)关注幼儿兴趣,利用环境与幼儿互动
  幼儿的生长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儿童的生活非常切合实际的根植于他所处的文化土壤,日常生活则是文化的浮现。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每一个地域所特有的风俗民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人格。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内涵,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所以,在幼儿熟悉的本土文化中获取教育资源,既贴近幼儿生活,又有利于扩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为了让环境发挥重要的教育作用,我园在园内为幼儿创设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环境,以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例:我们绘制了以“夕佳山古民居”“国立剧专”“长江大桥”为背景的主题墙,一、二、三、楼的楼梯回廊处画有江安特有的果树并配有礼仪教育、安全教育,各楼层的走廊悬挂着形态各异的花灯,各楼梯旁的墙上设有“江安奇石”、“童谣栏”、“江安美食”、“江安竹工艺”或挂着幼儿参加活动各类照片。这些布置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富有童真童趣,为幼儿感受与学习本土文化营造了一个美的艺术氛围。在幼儿园室内环境的布置上,我们突出了本土化、参与性、互动性的要求,力求满足不同班级孩子的兴趣与需要。
  幼儿园的环境不仅包括墙饰,还包括幼儿园的活动材料,包括幼儿园、家庭、社区构成的幼儿基本生活圈。因此我们不仅注重活动材料的投放,还将活动扩展到了社区和家庭。
  本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根基,它具有历史性、传统性、继承性以及地域性,而其中的精华又汇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大流。作为祖国的未来、家乡的希望,幼儿有责任了解家乡的人文资源、本土文化,让家乡的本土文化走进他们年幼的心。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才会有责任去自觉地保护它,主动地宣传它。让孩子们从小就埋下爱家乡的种子,让家乡的本土文化走进他们心中,这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新纲要》
  [2]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2010,(10) 
  [3]《浙江幼儿教育》
  [4]《上海托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