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中小学音乐创新教法之探索
【作者】 张炜玮
【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第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音乐是启迪儿童心灵、开发儿童智力的“金钥匙”,一堂音乐课的成败,归根到底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教学效果的好坏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今天的教学改革应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当作认知体来研究。“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学,有目的地学,有方法地学,有创造性地学,使他们体会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不断提高,真正“会学”。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 创新教法 兴趣 个性
传统的音乐教学,其基本任务是让学生掌握音乐方面的基本知识。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是围绕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任用,却把学生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笔者认为,音乐教学除了要使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的知识以外,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智力发展和能力提升,帮助他们陶冶情操,提高“情商”,为今后的全面发展做好铺垫。为了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就应该有所适应。它不能象一般知识课的教学方法一样,非常严肃地讲解,或者单纯使用灌输性方式“填鸭式”教学,也不能象民间艺人一样,仅仅采用一句一句地口传心授的方法,当然也不能象专业音乐学校那样强调某些技能的训练,更不能说简单地教几支歌就算上音乐课了。而应以科学的教学法用于不同程度的教育对象,包括幼儿园孩子、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等。既要遵照循序渐进的规律性、随机应变的灵活性,又要随时注意考虑怎样才能使学生接受得更多些、更快些,精神上更愉快些。结合音乐如何创新教法,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学音乐创新教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让学生欣赏好的音乐,让其获得情感体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喜欢上欣赏音乐,从“欣赏”到“想学”是自然之事。音乐欣赏是心理反映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外部音响感知-想象与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音乐欣赏必须遵循着由表及里的心理反映过程。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这是一个过程。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让其“欣赏”,就是让他感觉到悦耳、好听。笔者在教学时,曾试着让学生欣赏中国的古曲《春江花月夜》,这首作品听过的同学不多,但学生听了之后,都感觉很好。
(二)多用联想的方法。将音乐与人物故事、绘画、文学、历史、地理等跨学科知识串联起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音乐教学中,笔者把讲授的范围放得很宽,经常引领学生了解、掌握一些人物事迹和历史典故等,以期从青少年时就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比如,给学生讲《二泉映月》作曲者华彦钧(瞎子阿炳)勤奋好学的故事;讲贝多芬在逆境中如何抗争的故事,在讲述乐理上的“重音”时,画一幅音符躺在磅秤上的漫画,等等。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学生放松精神,减少拘束感。可根据内容的需要变换学生的座位,教师站到学生中去讲课。还可打破传统课堂学生站着回答教师问题的形式,使他们感到轻松,与教师产生默契,从而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学生对音乐感兴趣之后,他们就会加倍地去学、去感受,不断地调整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即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二)将音乐知识生动趣味化。音乐教学必须用生动的形式将知识内容装扮起来,创造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教学气氛和情境。这样,学生必然会欢跃,情不自禁地投入到美的世界里。他们的表现欲望会被激发出来。
(三)提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唯有让他们真正的动起来,才是有效课堂。尤其是音乐课这样实践性很强的课堂,更要有学生全员参与。实际的情况是所有孩子都喜欢音乐,但绝大多数由于缺乏锻炼、缺乏演唱技巧而羞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这时音乐教师更应是熟谙学生心理的心理老师。学生实践的方法可就地取材,花样百出,只要学生高兴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实现了。让学生充分发挥要改变音乐课老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的满堂灌现象,关键是要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要充分相信学生,提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过死,而要引导学生自由地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因此,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音乐教师要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前进,才能提高音乐教学效果和质量,培养出更多有音乐素质能力的学生。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 创新教法 兴趣 个性
传统的音乐教学,其基本任务是让学生掌握音乐方面的基本知识。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是围绕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任用,却把学生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笔者认为,音乐教学除了要使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的知识以外,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智力发展和能力提升,帮助他们陶冶情操,提高“情商”,为今后的全面发展做好铺垫。为了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就应该有所适应。它不能象一般知识课的教学方法一样,非常严肃地讲解,或者单纯使用灌输性方式“填鸭式”教学,也不能象民间艺人一样,仅仅采用一句一句地口传心授的方法,当然也不能象专业音乐学校那样强调某些技能的训练,更不能说简单地教几支歌就算上音乐课了。而应以科学的教学法用于不同程度的教育对象,包括幼儿园孩子、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等。既要遵照循序渐进的规律性、随机应变的灵活性,又要随时注意考虑怎样才能使学生接受得更多些、更快些,精神上更愉快些。结合音乐如何创新教法,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学音乐创新教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让学生欣赏好的音乐,让其获得情感体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喜欢上欣赏音乐,从“欣赏”到“想学”是自然之事。音乐欣赏是心理反映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外部音响感知-想象与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音乐欣赏必须遵循着由表及里的心理反映过程。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这是一个过程。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让其“欣赏”,就是让他感觉到悦耳、好听。笔者在教学时,曾试着让学生欣赏中国的古曲《春江花月夜》,这首作品听过的同学不多,但学生听了之后,都感觉很好。
(二)多用联想的方法。将音乐与人物故事、绘画、文学、历史、地理等跨学科知识串联起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音乐教学中,笔者把讲授的范围放得很宽,经常引领学生了解、掌握一些人物事迹和历史典故等,以期从青少年时就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比如,给学生讲《二泉映月》作曲者华彦钧(瞎子阿炳)勤奋好学的故事;讲贝多芬在逆境中如何抗争的故事,在讲述乐理上的“重音”时,画一幅音符躺在磅秤上的漫画,等等。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学生放松精神,减少拘束感。可根据内容的需要变换学生的座位,教师站到学生中去讲课。还可打破传统课堂学生站着回答教师问题的形式,使他们感到轻松,与教师产生默契,从而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学生对音乐感兴趣之后,他们就会加倍地去学、去感受,不断地调整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即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二)将音乐知识生动趣味化。音乐教学必须用生动的形式将知识内容装扮起来,创造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教学气氛和情境。这样,学生必然会欢跃,情不自禁地投入到美的世界里。他们的表现欲望会被激发出来。
(三)提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唯有让他们真正的动起来,才是有效课堂。尤其是音乐课这样实践性很强的课堂,更要有学生全员参与。实际的情况是所有孩子都喜欢音乐,但绝大多数由于缺乏锻炼、缺乏演唱技巧而羞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这时音乐教师更应是熟谙学生心理的心理老师。学生实践的方法可就地取材,花样百出,只要学生高兴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实现了。让学生充分发挥要改变音乐课老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的满堂灌现象,关键是要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要充分相信学生,提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过死,而要引导学生自由地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因此,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音乐教师要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前进,才能提高音乐教学效果和质量,培养出更多有音乐素质能力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