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凸现音乐课堂中的音乐性
【作者】 韩秀玉
【机构】 山东省莱阳市文峰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课程改革过程中,各种观念百花齐放,音乐课堂从以前纯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传授到加入了各种其他的因素,例如人文知识的贯穿,例如姊妹学科的渗透甚至综合等等。这些新的元素来到音乐课堂,让很多教师如看见了万花筒,不知该如何取舍,这些内容的被有的教师不加方法地引进,有的音乐课堂变得杂而不纯,有的音乐课堂充斥着各种知识却恰恰减弱了音乐的魅力,音乐课堂的音乐性就在这些因素的冲击下被减弱了。
课程改革一直就有它的成功之处,既然是改革,避免不了出现问题,而这个改革的过程,也的确让以前单一的音乐课堂变得有趣味了,变得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了,使初中音乐课堂更贴近大音乐教育而区别了专业音乐教育,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成功的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因为尺度的拿捏问题,课堂音乐性的的把握问题在喧闹的音乐课堂过多之后,又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音乐课堂是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的,离开了这个知识结构,盲目以夸大其他元素的作用,那音乐学科就会没有自己的存在价值。
要表现音乐课堂的音乐性是一个非常艺术的过程,一个拿捏不当,音乐的美感就会被破坏,音乐的魅力就会被淹没,所以,使音乐课堂具有音乐性,首先是教师的一种艺术,一种方法的艺术,在实践课堂中,我越来越觉得要使课堂音乐性得到完美的体现,要创造这样一种课堂的艺术是需要多方面的精心设计策划,实在是并不容易的事情。
一、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聆听声音始终是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感动学生的,应该是音乐本身。大音乐教育的音乐课堂,学生只是音乐的尝试者,并不是专业音乐人,教师想从音乐技法上吸引学生,学生还没有这么专业的鉴赏力,想单从音乐的兴趣上激发学生,我们的课堂音乐在流行音乐面前,完全不能使学生有更特别的兴趣。所以,要想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首先需要的就是设置情境,加强聆听的魅力。设置情境就是教师课堂艺术的具体体现。
首先,给学生一个音乐背景,这个背景要生动,时间和空间具体,情感悬念强烈。例如,在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教师应该设想到,这个乐曲起伏颇大,包含着人生的起落悲喜,并且和贝多芬本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习习相关,因此,教师就应该着重介绍贝多芬的性格,生活处境,历经的坎坷,还应该结合当时资产阶级大革命的风起云涌,让学生感受乐曲诞生的大时代背景。这种背景介绍和音乐是分不开的,启发学生的情感悬念,才能让学生在后面的音乐中有感我听,才能使学生在聆听时进入音乐情境。
其次,教师要设计完美的音乐聆听环境,这个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当面尽量完美地做好准备。硬件软件环境对音乐课堂非常重要,良好的音响设备,是演绎音乐最好的载体,换了一个稍微差一些的设备,这些经典的音乐片段在音质不佳,断断续续的效果中,都会让学生大失所望,音乐不再感人,教师的讲述也会立刻变得苍白无力,所以,教师在课堂前就应该着手准备完美的音乐资料和尽量优美的播放设备给学生。音乐的聆听需要教师选取最优美的音乐资料,用好的音响效果呈现出来给学生聆听的,并且,一定要成在常规,长年累月积累,给学生一种完美的音乐感受。
最后,教师应该重视音乐课堂中音乐聆听所占的比重。其实,在音乐面前,教师介绍多少,说多少音乐的美,那都是教师的个人感受,这种感受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要学生认同,还不如教师提点一两句,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听,给学生感受。一堂音乐课,学生听的时间应该起码有半堂课。可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1、先完整的听。2、多次聆听。3、教师的升华和提炼是聆听最后必不可少的,但是贵在精致,贵在画龙点精。例如,大音乐教育的课堂中,每堂课对音乐技巧和知识的传授,是循序渐进的,每堂课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并不多不特别复杂,这些知识目标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聆听奏鸣曲时,奏鸣曲的曲式结构教师将图式呈现在黑板上,一个简单的讲解,学生就能够理解了,更多的,是让学生能在聆听中对照图式进行区别,需要的还是聆听,教师要节约这些知识讲解的语言时间,如果把这个变成了数学课上的分析或者语文棵中的段落分析,音乐的魅力一样会荡然无存。教师在这些讲解中,更需要拿捏深浅和多少的艺术。
二、教师要先入境,学生才能被带动进入情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上所说,有的教师就想,那既然需要在课堂中加强聆听,那教师就可以轻松地置身事外了,反正就是反复地播放音乐而已,那自己上课更轻松了。我恰恰不这么认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应该是无所不在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教师需要自己先进入情境。教师的表情、语言、情感,本身就是这个音乐聆听,音乐情境中的一部分,学生在聆听时候,不可能不受音乐以外的事物的影响,而影响最深的首先是教师。可以想象一下,课堂上,音乐在播放时候,一个专注做聆听状,面部表情随音乐情绪在变化的教师,和一个漠然的教师对比,可能是前面一种更能吸引学生,有的教师,甚至能用自己聆听时候表现出来的情感感动学生,让学生产生聆听的欲望。
三、在音乐课堂中,音乐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重视,有心地运用在各个细节上,音乐性才可能贯穿整个课堂。音乐课堂中,音乐应该更多地在一些细节上运用,例如:调控课堂,可以用音乐来贯穿,表现音乐课堂和其他课堂的不同之处。在我的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当我带到一个学生特别活泼的纪律较乱的班级时,教师严厉的呵斥,不如播放一点音乐更有效果。由此可见,课堂中很多地方的管理与过度,都是可以用音乐来实现的。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应该立足音乐本位,转换教授方法,有别于其他课堂。例如:在教授歌曲时,教师除了单一的钢琴伴奏外,还可以利用伴奏音乐,教师在学生的主旋律演唱时,用话筒同时演唱一个副旋律,给学生单一的主旋律演唱增加一个优美的和声,这种添加,并不是要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而是要给学生另一个声部的和声体验,优美的和声效果,能很有效的促进学生对音乐之美的体验。这些专业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有心地运用,将凸现音乐之美时时放在最重要位置上。音乐课堂,音乐体验一定是第一位的,唱谱等技能训练,都是为完整的音乐体验做铺垫,唱歌课中,发声方法的教授等等,也是为学生能优美完整地演唱为目的,教师应该设计一个有完整音乐体验的课堂,这样,才具有了音乐课堂的特点。
课堂音乐性的体现,首先是要将之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进行课堂设计,然后是细节上要用心巧妙,方法上要妥帖得当,一堂看来简单的音乐课,要使其完美,其实需要大功夫。
课程改革一直就有它的成功之处,既然是改革,避免不了出现问题,而这个改革的过程,也的确让以前单一的音乐课堂变得有趣味了,变得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了,使初中音乐课堂更贴近大音乐教育而区别了专业音乐教育,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成功的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因为尺度的拿捏问题,课堂音乐性的的把握问题在喧闹的音乐课堂过多之后,又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音乐课堂是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的,离开了这个知识结构,盲目以夸大其他元素的作用,那音乐学科就会没有自己的存在价值。
要表现音乐课堂的音乐性是一个非常艺术的过程,一个拿捏不当,音乐的美感就会被破坏,音乐的魅力就会被淹没,所以,使音乐课堂具有音乐性,首先是教师的一种艺术,一种方法的艺术,在实践课堂中,我越来越觉得要使课堂音乐性得到完美的体现,要创造这样一种课堂的艺术是需要多方面的精心设计策划,实在是并不容易的事情。
一、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聆听声音始终是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感动学生的,应该是音乐本身。大音乐教育的音乐课堂,学生只是音乐的尝试者,并不是专业音乐人,教师想从音乐技法上吸引学生,学生还没有这么专业的鉴赏力,想单从音乐的兴趣上激发学生,我们的课堂音乐在流行音乐面前,完全不能使学生有更特别的兴趣。所以,要想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首先需要的就是设置情境,加强聆听的魅力。设置情境就是教师课堂艺术的具体体现。
首先,给学生一个音乐背景,这个背景要生动,时间和空间具体,情感悬念强烈。例如,在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教师应该设想到,这个乐曲起伏颇大,包含着人生的起落悲喜,并且和贝多芬本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习习相关,因此,教师就应该着重介绍贝多芬的性格,生活处境,历经的坎坷,还应该结合当时资产阶级大革命的风起云涌,让学生感受乐曲诞生的大时代背景。这种背景介绍和音乐是分不开的,启发学生的情感悬念,才能让学生在后面的音乐中有感我听,才能使学生在聆听时进入音乐情境。
其次,教师要设计完美的音乐聆听环境,这个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当面尽量完美地做好准备。硬件软件环境对音乐课堂非常重要,良好的音响设备,是演绎音乐最好的载体,换了一个稍微差一些的设备,这些经典的音乐片段在音质不佳,断断续续的效果中,都会让学生大失所望,音乐不再感人,教师的讲述也会立刻变得苍白无力,所以,教师在课堂前就应该着手准备完美的音乐资料和尽量优美的播放设备给学生。音乐的聆听需要教师选取最优美的音乐资料,用好的音响效果呈现出来给学生聆听的,并且,一定要成在常规,长年累月积累,给学生一种完美的音乐感受。
最后,教师应该重视音乐课堂中音乐聆听所占的比重。其实,在音乐面前,教师介绍多少,说多少音乐的美,那都是教师的个人感受,这种感受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要学生认同,还不如教师提点一两句,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听,给学生感受。一堂音乐课,学生听的时间应该起码有半堂课。可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1、先完整的听。2、多次聆听。3、教师的升华和提炼是聆听最后必不可少的,但是贵在精致,贵在画龙点精。例如,大音乐教育的课堂中,每堂课对音乐技巧和知识的传授,是循序渐进的,每堂课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并不多不特别复杂,这些知识目标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聆听奏鸣曲时,奏鸣曲的曲式结构教师将图式呈现在黑板上,一个简单的讲解,学生就能够理解了,更多的,是让学生能在聆听中对照图式进行区别,需要的还是聆听,教师要节约这些知识讲解的语言时间,如果把这个变成了数学课上的分析或者语文棵中的段落分析,音乐的魅力一样会荡然无存。教师在这些讲解中,更需要拿捏深浅和多少的艺术。
二、教师要先入境,学生才能被带动进入情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上所说,有的教师就想,那既然需要在课堂中加强聆听,那教师就可以轻松地置身事外了,反正就是反复地播放音乐而已,那自己上课更轻松了。我恰恰不这么认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应该是无所不在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教师需要自己先进入情境。教师的表情、语言、情感,本身就是这个音乐聆听,音乐情境中的一部分,学生在聆听时候,不可能不受音乐以外的事物的影响,而影响最深的首先是教师。可以想象一下,课堂上,音乐在播放时候,一个专注做聆听状,面部表情随音乐情绪在变化的教师,和一个漠然的教师对比,可能是前面一种更能吸引学生,有的教师,甚至能用自己聆听时候表现出来的情感感动学生,让学生产生聆听的欲望。
三、在音乐课堂中,音乐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重视,有心地运用在各个细节上,音乐性才可能贯穿整个课堂。音乐课堂中,音乐应该更多地在一些细节上运用,例如:调控课堂,可以用音乐来贯穿,表现音乐课堂和其他课堂的不同之处。在我的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当我带到一个学生特别活泼的纪律较乱的班级时,教师严厉的呵斥,不如播放一点音乐更有效果。由此可见,课堂中很多地方的管理与过度,都是可以用音乐来实现的。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应该立足音乐本位,转换教授方法,有别于其他课堂。例如:在教授歌曲时,教师除了单一的钢琴伴奏外,还可以利用伴奏音乐,教师在学生的主旋律演唱时,用话筒同时演唱一个副旋律,给学生单一的主旋律演唱增加一个优美的和声,这种添加,并不是要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而是要给学生另一个声部的和声体验,优美的和声效果,能很有效的促进学生对音乐之美的体验。这些专业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有心地运用,将凸现音乐之美时时放在最重要位置上。音乐课堂,音乐体验一定是第一位的,唱谱等技能训练,都是为完整的音乐体验做铺垫,唱歌课中,发声方法的教授等等,也是为学生能优美完整地演唱为目的,教师应该设计一个有完整音乐体验的课堂,这样,才具有了音乐课堂的特点。
课堂音乐性的体现,首先是要将之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进行课堂设计,然后是细节上要用心巧妙,方法上要妥帖得当,一堂看来简单的音乐课,要使其完美,其实需要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