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 凌在乐
【机构】 山东省临沭县郑山街道翔雁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是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对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而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将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无论是学习课文内容还是生活实践,都能从感情上产生共鸣,在入情入景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利用它在无痕育人方面的优势,适时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融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中,是我们语文老师不容懈怠的责任。我们教师培养的对象就像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玉石,而教育则是对玉石进行雕琢的过程,教学中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而变得有色有味,有情有趣。在几年来的语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渗透德育于语文教学中。
一、在语文教学中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
在《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中:“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首先提到的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可见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我主要根据课文的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进行教育。如:教小学课文《詹天佑》这一课时,我先介绍时代背景:清朝末年要在北京到张家口修一条铁路干线。当时由于清政府政治腐败,帝国主义欺侮、压迫我国,干涉我国内政,我国科学技术又很落后,詹天佑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接受了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他历尽了艰难,不顾帝国主义的百般刁难和阻挠嘲笑,战胜了恶劣的气候,险恶的地势,提前两年竣工,修筑了我国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就会更加敬仰詹天佑,敬仰他这种为国争光为中国人民争气的精神,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做珍爱生命的人
近些年来,关于中小学生自杀或杀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小学生中进行珍爱生命教育已迫在眉睫。教育学生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也是学校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时,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利用浅水洼里的小鱼这个特写的画面,借助课件中有的小鱼喘着粗气、有的在做最后的挣扎,有的已经奄奄一息,使学生感悟小鱼的危险处境和小鱼盼望获救、渴望获救的心情,为理解下文做了铺垫。接着,抓住二到六自然段中“我知道”、“捡起、”“扔回”和最后一段中出现的六个“这”等词,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体会,设计“小男孩明明知道捡不完,可他为什么还要一个劲地捡?”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文中小男孩的行为令人肃然起敬。在他眼里一条小鱼就是一个生命,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一个生命呀!生命是多么宝贵,多么值得珍惜呀!接着让同学们想象“我”后来的想法和做法,就不言而喻了。进而启发提问:“如果你看到小动物受伤了,你在乎吗?会怎么做?”他们的脑海里一定会闪出八个字“保护动物,珍爱生命”。
三、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宽容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这些独生子女在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过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不懂得宽容和理解别人。根据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如在教学《纸船和风筝》一文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最初松鼠和小熊相好时惊喜、快乐的心情;到他俩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的心情;直到最后云雾散开时的兴奋、激动的心情,紧扣这条情感主线,教育学生懂得当同学之间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宽容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逐渐地,桌面上的“三八线”渐渐消失,打小报告“他碰了我”,“她拿走了我的笔”等此类情景骤然减少。是啊,宽容洗涤着孩子们的颗颗童心,净化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引领着孩子们飞向真情的天空。
四、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关爱他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懂得,关爱别人是好的行为之外,还要让他们学会关爱别人。
在教学《窗前的气球》时,我主要围绕“气球”代表的意思来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一个飘在窗前的红气球对躺在病床上的科利亚来说,就是一声问候,一份惊喜。一个小小的气球,小孩子可以用它来做游戏,也可以作为庆祝节日的礼物。可就是这么一直普通的气球,在这篇短短的文章中却是爱心的传递员,它给科利亚的是一声问候、一张笑脸、一阵惊喜。本课教学中我抓住了科利亚没意思、孤独、伤心最后高兴地笑了这一情感变化为线索,着重让学生体会科利亚的心情变化。并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从而体会科里亚看到气球前“没意思”和之后“高兴地笑了”的心情,激起了学生奉献爱心,关爱他人的美好愿望,告诉学生,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爱护是非常善良的行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要珍惜现在美好的一切。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在学生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是高大的。我班有位学生脚受伤而在家休息,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关心别人,快乐自己的体验,我选了10位同学和我一起去看望她,同学们有的拿着贺卡,有的拿着图画,有的拿着水果,还有点拿着自己折的纸……当她看到同学们的礼物时,真的是高兴极了。回校的路上,我问其中一位同学高兴吗?为什么!他红着脸说:“我看到王红高兴得不得了,所以我也就高兴啊!”这不正是我所期望的吗?此时,我无比欣慰。接着联系实际,诱导他们如何去关爱父母、朋友、老师乃至残疾人。让学生懂得,关爱别人能塑造我们的心灵,关爱能让世界变得美丽。
总之,只有将德育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它在语文教学中不露痕迹的育人优势,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从而很好地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使语文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的水乳交融,齐头并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而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将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无论是学习课文内容还是生活实践,都能从感情上产生共鸣,在入情入景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利用它在无痕育人方面的优势,适时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融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中,是我们语文老师不容懈怠的责任。我们教师培养的对象就像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玉石,而教育则是对玉石进行雕琢的过程,教学中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而变得有色有味,有情有趣。在几年来的语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渗透德育于语文教学中。
一、在语文教学中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
在《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中:“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首先提到的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可见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我主要根据课文的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进行教育。如:教小学课文《詹天佑》这一课时,我先介绍时代背景:清朝末年要在北京到张家口修一条铁路干线。当时由于清政府政治腐败,帝国主义欺侮、压迫我国,干涉我国内政,我国科学技术又很落后,詹天佑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接受了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他历尽了艰难,不顾帝国主义的百般刁难和阻挠嘲笑,战胜了恶劣的气候,险恶的地势,提前两年竣工,修筑了我国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就会更加敬仰詹天佑,敬仰他这种为国争光为中国人民争气的精神,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做珍爱生命的人
近些年来,关于中小学生自杀或杀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小学生中进行珍爱生命教育已迫在眉睫。教育学生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也是学校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时,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利用浅水洼里的小鱼这个特写的画面,借助课件中有的小鱼喘着粗气、有的在做最后的挣扎,有的已经奄奄一息,使学生感悟小鱼的危险处境和小鱼盼望获救、渴望获救的心情,为理解下文做了铺垫。接着,抓住二到六自然段中“我知道”、“捡起、”“扔回”和最后一段中出现的六个“这”等词,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体会,设计“小男孩明明知道捡不完,可他为什么还要一个劲地捡?”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文中小男孩的行为令人肃然起敬。在他眼里一条小鱼就是一个生命,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一个生命呀!生命是多么宝贵,多么值得珍惜呀!接着让同学们想象“我”后来的想法和做法,就不言而喻了。进而启发提问:“如果你看到小动物受伤了,你在乎吗?会怎么做?”他们的脑海里一定会闪出八个字“保护动物,珍爱生命”。
三、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宽容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这些独生子女在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过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不懂得宽容和理解别人。根据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如在教学《纸船和风筝》一文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最初松鼠和小熊相好时惊喜、快乐的心情;到他俩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的心情;直到最后云雾散开时的兴奋、激动的心情,紧扣这条情感主线,教育学生懂得当同学之间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宽容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逐渐地,桌面上的“三八线”渐渐消失,打小报告“他碰了我”,“她拿走了我的笔”等此类情景骤然减少。是啊,宽容洗涤着孩子们的颗颗童心,净化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引领着孩子们飞向真情的天空。
四、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关爱他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懂得,关爱别人是好的行为之外,还要让他们学会关爱别人。
在教学《窗前的气球》时,我主要围绕“气球”代表的意思来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一个飘在窗前的红气球对躺在病床上的科利亚来说,就是一声问候,一份惊喜。一个小小的气球,小孩子可以用它来做游戏,也可以作为庆祝节日的礼物。可就是这么一直普通的气球,在这篇短短的文章中却是爱心的传递员,它给科利亚的是一声问候、一张笑脸、一阵惊喜。本课教学中我抓住了科利亚没意思、孤独、伤心最后高兴地笑了这一情感变化为线索,着重让学生体会科利亚的心情变化。并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从而体会科里亚看到气球前“没意思”和之后“高兴地笑了”的心情,激起了学生奉献爱心,关爱他人的美好愿望,告诉学生,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爱护是非常善良的行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要珍惜现在美好的一切。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在学生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是高大的。我班有位学生脚受伤而在家休息,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关心别人,快乐自己的体验,我选了10位同学和我一起去看望她,同学们有的拿着贺卡,有的拿着图画,有的拿着水果,还有点拿着自己折的纸……当她看到同学们的礼物时,真的是高兴极了。回校的路上,我问其中一位同学高兴吗?为什么!他红着脸说:“我看到王红高兴得不得了,所以我也就高兴啊!”这不正是我所期望的吗?此时,我无比欣慰。接着联系实际,诱导他们如何去关爱父母、朋友、老师乃至残疾人。让学生懂得,关爱别人能塑造我们的心灵,关爱能让世界变得美丽。
总之,只有将德育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它在语文教学中不露痕迹的育人优势,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从而很好地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使语文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的水乳交融,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