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论在计算机专业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作者】 苏文娜
【机构】 黑龙江省伊春林业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根据中职教育的教学特点,计算机专业教学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将学生评价、企业专家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是计算机专业在“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探索。
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重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根据国家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部委制定的“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项目之计算机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计算机专业所面对的职业能力要求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认知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的办公软件、常用软件操作能力。
(2)、图形图像制作能力;静、动态网页制作能力。
(3)、网络构建、网络布线、配置、维护能力;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能力;应用网络管理工具进行网络监控、维护能力;网络安全与防范能力。
(4)、网站的建立、发布、维护与管理能力;组装计算机硬件、安装操作系统能力;计算机硬件故障诊断和维修能力。
(5)、计算机平面设计和动画制作能力;影视媒体素材加工与多媒体合成制作能力;使用主流计算机多媒体输入输出设备能力
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采用岗位环境实践教学,完善“学工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企业技师工作室、学生创业工作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与企业岗位紧密接轨,在企业岗位中锻炼和实践,为学生上岗就业奠定坚实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进行以下综合实训:
(1)强化专业的录入、排版、打印技术。让学生能够熟练利用软件进行文向图文并茂效果制作。
(2)强化专业的平面设计水平。让学生能够熟练利用软件进行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婚纱摄影设计、VI设计、插画设计。
(3)强化专业的网络技术水平。让学生能够熟练进行网络拓扑设计、网络综合布线、网络设备调试、服务器设置、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通过综合实训,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知识应用的理解,巩固的知识,培养其劳动观念,提高其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采取“校中厂”办学模式,共建平面设计类公司,即“校中厂”。通过与伊春市某有限责任公司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和企业的沟通,实现了企业岗位与教学内容有利对接。在学校建设企业化“生产车间”,创办名师工作室、企业技师工作室,学生创业工作室。引入企业文化与设备,营造工作环境,模拟企业运行,仿真企业生产。聘请企业的经理、能工巧匠、技术能手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引进企业技师进入课堂,采用大量工作案例,讲解企业生产流程,让生产实训与专业技能紧密相连,使专业实践更贴近企业岗位,达到学生上岗就业的能力;融入企业文化,使得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效培养学生企业文化素养。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利益双赢,共同发展。
通过校企合作,完善“学工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建立名师工作室、企业技师工作室、学生创业工作室,实施一带一或一带多的师徒学习方式,采用项目为引领、任务为驱动、案例为载体教学方法,进行企业生产流程岗位培养,让学生在企业化生产中学习和提高,使学生通过生产实训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学校在企业组建教学式“岗位培训区”、“教师企业实践区”,实现企业和专业的深度对接,提高学生顶岗实习效果,有效促进专业发展。校企合作充分的发挥两种资源、两种环境的育人功能,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岗位需求,达到学生上岗就业的能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立“校企共育,项目引领”人才培养模式,与伊春市联通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参照网络技术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对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对接,项目课程与工程项目相对接,教学实训室与企业工作场所相对接,聘请企业技师参与专业教学与建设,设计项目课程,采用案例进行教学,探索人才培养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该模式的运行,实现校企零距离接触,运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进行教学,让学生融入到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将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关键是能培养出企业用得上的人才,尤其是计算机教师更应该了解行业的前沿知识,不可以固守书本,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有目标、有计划地培养。这就迫切需要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校企合作机制进行探讨与研究,形成有效的制度与措施,达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目的。
为贯彻落实我校计算机专业“学工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切实提升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扭转现实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验能力不强的表现,在逐步摸索与实践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采用“校中厂”办学模式,通过对该模式的教学实践,使学生获得了极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细化了本学科的教学教研模式,建立起了与本学科相适应的教学教研制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也为创新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黑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整体性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批准号:QDB1211004,子课题项目“构建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研究”。
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重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根据国家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部委制定的“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项目之计算机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计算机专业所面对的职业能力要求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认知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的办公软件、常用软件操作能力。
(2)、图形图像制作能力;静、动态网页制作能力。
(3)、网络构建、网络布线、配置、维护能力;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能力;应用网络管理工具进行网络监控、维护能力;网络安全与防范能力。
(4)、网站的建立、发布、维护与管理能力;组装计算机硬件、安装操作系统能力;计算机硬件故障诊断和维修能力。
(5)、计算机平面设计和动画制作能力;影视媒体素材加工与多媒体合成制作能力;使用主流计算机多媒体输入输出设备能力
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采用岗位环境实践教学,完善“学工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企业技师工作室、学生创业工作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与企业岗位紧密接轨,在企业岗位中锻炼和实践,为学生上岗就业奠定坚实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进行以下综合实训:
(1)强化专业的录入、排版、打印技术。让学生能够熟练利用软件进行文向图文并茂效果制作。
(2)强化专业的平面设计水平。让学生能够熟练利用软件进行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婚纱摄影设计、VI设计、插画设计。
(3)强化专业的网络技术水平。让学生能够熟练进行网络拓扑设计、网络综合布线、网络设备调试、服务器设置、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通过综合实训,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知识应用的理解,巩固的知识,培养其劳动观念,提高其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采取“校中厂”办学模式,共建平面设计类公司,即“校中厂”。通过与伊春市某有限责任公司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和企业的沟通,实现了企业岗位与教学内容有利对接。在学校建设企业化“生产车间”,创办名师工作室、企业技师工作室,学生创业工作室。引入企业文化与设备,营造工作环境,模拟企业运行,仿真企业生产。聘请企业的经理、能工巧匠、技术能手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引进企业技师进入课堂,采用大量工作案例,讲解企业生产流程,让生产实训与专业技能紧密相连,使专业实践更贴近企业岗位,达到学生上岗就业的能力;融入企业文化,使得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效培养学生企业文化素养。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利益双赢,共同发展。
通过校企合作,完善“学工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建立名师工作室、企业技师工作室、学生创业工作室,实施一带一或一带多的师徒学习方式,采用项目为引领、任务为驱动、案例为载体教学方法,进行企业生产流程岗位培养,让学生在企业化生产中学习和提高,使学生通过生产实训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学校在企业组建教学式“岗位培训区”、“教师企业实践区”,实现企业和专业的深度对接,提高学生顶岗实习效果,有效促进专业发展。校企合作充分的发挥两种资源、两种环境的育人功能,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岗位需求,达到学生上岗就业的能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立“校企共育,项目引领”人才培养模式,与伊春市联通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参照网络技术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对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对接,项目课程与工程项目相对接,教学实训室与企业工作场所相对接,聘请企业技师参与专业教学与建设,设计项目课程,采用案例进行教学,探索人才培养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该模式的运行,实现校企零距离接触,运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进行教学,让学生融入到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将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关键是能培养出企业用得上的人才,尤其是计算机教师更应该了解行业的前沿知识,不可以固守书本,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有目标、有计划地培养。这就迫切需要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校企合作机制进行探讨与研究,形成有效的制度与措施,达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目的。
为贯彻落实我校计算机专业“学工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切实提升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扭转现实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验能力不强的表现,在逐步摸索与实践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采用“校中厂”办学模式,通过对该模式的教学实践,使学生获得了极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细化了本学科的教学教研模式,建立起了与本学科相适应的教学教研制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也为创新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黑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整体性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批准号:QDB1211004,子课题项目“构建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