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用生命意识教育支撑语文教学
【作者】 刘 峰
【机构】 山东省兰陵县向城镇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教育本质上应该是对生命意识的一种唤醒。它包括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迪,生命的浸润。我们的教学必然应该肩负教育的功能,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在现今的教学中我们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而智慧的启迪,生命意识的浸润被边缘化,甚至完全不见踪影。
对于其形成原因,简单的说,中国自古至今的教育的功利性使然。而功利性使教育沦为工具,也就不再是教育。或者说功利性的教育只看重了教育的表面,忽略了教育的内在。
所谓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一种自觉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的一种深刻感觉,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终极价值的审视。对生命意识的教育各个学科都可以实现,尤其是语文学科因它的语言学科的特点而更为突出。
下面笔者结合现今语文教学的一些现象,浅谈一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生命意识的教育:
一.忽视汉字本身的文化符号特性
中国的汉字最具有文化信息,它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又兼具了传播文化的载体功能。汉字的诞生过程反映了中华民族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过程。因此,每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而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首先注重的是汉字的音,其次是形,再其次是义,割裂性明显,而对于三者关系的解读却非常不够。我们应从汉字的形成方式角度出发,去探讨音形义之间的内在联系。谓识字是“见形而知声、义,闻声而知义、形也”,“固以形为刺激须能引起声、义反应,以声为刺激须能引起形、义反应”。识字不是一般的认识文字符号,也不只是建立单个文字的音、形、义之间的暂时联系,更重要的是对所学字的音、形、义能进行快速的联想反应,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从而形成永久性联系。这就是文字文化符号的特性。
简单的说,我们教授汉字时,不要只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体验到汉字是怎么来的,以及人在汉字形成的过程中对自然的探究,对自身生命的认识,从而唤醒学生内心的生命意识。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必然从识字教学开始。并通过汉字教学自然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发展的脉搏,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和传承。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浅阅读
泛看当今语文阅读课堂,可以明显的看见阅读教学的割裂现象。
一是忽视“结构”的发现和规划。教师注重了单课解读,忽视了语文学科内在逻辑的认识和安排,教师没有做好长程的设计与思考,当然也就不能讲我们认识到的文本独特的育人价值转化成为学生唯有在这门课程中才能获得的独特的体验。教师注重了单元解读,忽视了对于主题性单元重组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安排中忽视了“结构”的发现和设计,以至于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无法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造成语文学科学习中“工具”的缺失。就是单个文本也常被解读的支离破碎,变成各种题型,而失去了文本表达意义的完整性。
二是忽视“转化”的具体综合。教师忽视对以怎样的课堂形态来促成育人价值的发掘与转化的研究。教师往往将育人价值的“挖掘”和“转化”割裂开来,相对忽视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生命意识教育的具体综合。对文本的挖掘流于公式化,肤浅化,应试化,尤其是对文本中“人物”的生命意识,无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也就无法让学生实现自身生命意识的生成,更无从实现超越。这使的课堂无法成为开放的、动态生成的、关怀学生生命的课堂,必然流于教育的形式。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句话道出了“语文”的精神属性,它是读者“思接千载,神驰万里”的心灵历程。语文教学就是要给学生这种“思接千载,神驰万里”的文化浸润。这种浸润的功能是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所以语文教学对老师自身素养的要求必然是高的。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路径和载体。阅读的过程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可能是读者和作者,读者与历史,读者与编者,读者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不管是哪种对话,其实质都是超越时空、自由驰骋、积极活跃、自由无拘的的心理活动,就会享受到心灵的自由。
而语文教学的文本是人生命意识的呈现,它表现的是人在某个特定的时空里生命的存在状态和对生命及宇宙的思索。而语文教学就应该是努力还原这种状态和思索,以让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命的对比、体验、思索和借鉴。
虽然新课标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工作。然而,很多教师简单的将语文素养等同于“听说读写能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与“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等的培养,而忽视了语文素养还应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能力之上的生命意识所需要的营养。这些营养对于学生丰富自我精神的经验、培育自我精神、形成自我个性生命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这种“生命意识教育”呢?语文教师就要善于用生命的眼光和嗅觉发现并挖掘文本的育人价值才是根本。
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我的叔叔于勒》。大多数老师对此课的解读都流于公式化,让学生感受到的只是资本主义社会人性的丑陋和社会制度的罪恶。殊不知这种人性丑陋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也存在,这就会让学生对自身的生活产生迷惑,对于人性的认识产生隔膜。而我们应该还原生命的真实,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里面的人物,抛开社会形态,让学生理解不同生命个体在不同的背景下所表现出的人性差异,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产生自我比对,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价值取向,获得自我生命的提升。
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触及人的灵魂,去真实的再现人性的各个层面,让学生学会反观,才能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完善生命,进而超越生命。
这样的课堂才能调动学生进入文本,实现各种对话交流,而不会让学生一直置身事外,做些“应景”的参与罢了。
三.写作教学的“教师”情结
在写作教学中写什么、怎么写、什么时候写,完全由老师独裁,学生没有话语权。老师自己命题,规定体裁,规定方法,然后学生照做,做不到挨批评。并且,教师普遍对于写作立意追求完美和高度,完全不顾学生认知水平低的实际状况,拔苗助长。在这个老师一厢情愿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假、大、空,从而失去了个性化的表达。这样的写作流于形式,强调技巧,而失去生命的独特体验。所以,我们少有看到有血有肉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表达。
我们知道学生是有思想情感的人,他们有对生活的看法。我们老师首先就是要让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出来,表达真实的自己,不要逼着学生说假话、空话、套话,唱高调。而应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因此语文教师要树立写作不是为老师而写,而应该是为学生自己而写的观念。
《课程标准》中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老一辈语文教育家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他们还说,作文最重要的原则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有一句话说的好:反是小孩子说瞎话,那必是大人的错,一定是大人没有给孩子说真话的空间。
因此,我们的写作教学应从学生生命的需求角度出发进行设计,从人性的关爱与健康发育去设计。给学生一个心灵自由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这个空间里去探究、思考、表达关于生命意识里的精神世界、文化世界、意义世界,从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这样写作才能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让我们看到生命的丰富多彩。
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是幸福的,因为他最能接近“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崇高荣誉。但同时又是责任最为重大的,因为他要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灵魂。所以,生命意识教育呼唤教师的良知,我们不能被“教学成绩”缚住,把学生绑架成功利的工具,我们应自觉肩负对生命意识的浸润使命。
对于其形成原因,简单的说,中国自古至今的教育的功利性使然。而功利性使教育沦为工具,也就不再是教育。或者说功利性的教育只看重了教育的表面,忽略了教育的内在。
所谓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一种自觉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的一种深刻感觉,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终极价值的审视。对生命意识的教育各个学科都可以实现,尤其是语文学科因它的语言学科的特点而更为突出。
下面笔者结合现今语文教学的一些现象,浅谈一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生命意识的教育:
一.忽视汉字本身的文化符号特性
中国的汉字最具有文化信息,它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又兼具了传播文化的载体功能。汉字的诞生过程反映了中华民族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过程。因此,每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而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首先注重的是汉字的音,其次是形,再其次是义,割裂性明显,而对于三者关系的解读却非常不够。我们应从汉字的形成方式角度出发,去探讨音形义之间的内在联系。谓识字是“见形而知声、义,闻声而知义、形也”,“固以形为刺激须能引起声、义反应,以声为刺激须能引起形、义反应”。识字不是一般的认识文字符号,也不只是建立单个文字的音、形、义之间的暂时联系,更重要的是对所学字的音、形、义能进行快速的联想反应,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从而形成永久性联系。这就是文字文化符号的特性。
简单的说,我们教授汉字时,不要只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体验到汉字是怎么来的,以及人在汉字形成的过程中对自然的探究,对自身生命的认识,从而唤醒学生内心的生命意识。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必然从识字教学开始。并通过汉字教学自然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发展的脉搏,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和传承。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浅阅读
泛看当今语文阅读课堂,可以明显的看见阅读教学的割裂现象。
一是忽视“结构”的发现和规划。教师注重了单课解读,忽视了语文学科内在逻辑的认识和安排,教师没有做好长程的设计与思考,当然也就不能讲我们认识到的文本独特的育人价值转化成为学生唯有在这门课程中才能获得的独特的体验。教师注重了单元解读,忽视了对于主题性单元重组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安排中忽视了“结构”的发现和设计,以至于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无法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造成语文学科学习中“工具”的缺失。就是单个文本也常被解读的支离破碎,变成各种题型,而失去了文本表达意义的完整性。
二是忽视“转化”的具体综合。教师忽视对以怎样的课堂形态来促成育人价值的发掘与转化的研究。教师往往将育人价值的“挖掘”和“转化”割裂开来,相对忽视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生命意识教育的具体综合。对文本的挖掘流于公式化,肤浅化,应试化,尤其是对文本中“人物”的生命意识,无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也就无法让学生实现自身生命意识的生成,更无从实现超越。这使的课堂无法成为开放的、动态生成的、关怀学生生命的课堂,必然流于教育的形式。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句话道出了“语文”的精神属性,它是读者“思接千载,神驰万里”的心灵历程。语文教学就是要给学生这种“思接千载,神驰万里”的文化浸润。这种浸润的功能是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所以语文教学对老师自身素养的要求必然是高的。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路径和载体。阅读的过程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可能是读者和作者,读者与历史,读者与编者,读者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不管是哪种对话,其实质都是超越时空、自由驰骋、积极活跃、自由无拘的的心理活动,就会享受到心灵的自由。
而语文教学的文本是人生命意识的呈现,它表现的是人在某个特定的时空里生命的存在状态和对生命及宇宙的思索。而语文教学就应该是努力还原这种状态和思索,以让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命的对比、体验、思索和借鉴。
虽然新课标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工作。然而,很多教师简单的将语文素养等同于“听说读写能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与“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等的培养,而忽视了语文素养还应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能力之上的生命意识所需要的营养。这些营养对于学生丰富自我精神的经验、培育自我精神、形成自我个性生命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这种“生命意识教育”呢?语文教师就要善于用生命的眼光和嗅觉发现并挖掘文本的育人价值才是根本。
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我的叔叔于勒》。大多数老师对此课的解读都流于公式化,让学生感受到的只是资本主义社会人性的丑陋和社会制度的罪恶。殊不知这种人性丑陋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也存在,这就会让学生对自身的生活产生迷惑,对于人性的认识产生隔膜。而我们应该还原生命的真实,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里面的人物,抛开社会形态,让学生理解不同生命个体在不同的背景下所表现出的人性差异,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产生自我比对,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价值取向,获得自我生命的提升。
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触及人的灵魂,去真实的再现人性的各个层面,让学生学会反观,才能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完善生命,进而超越生命。
这样的课堂才能调动学生进入文本,实现各种对话交流,而不会让学生一直置身事外,做些“应景”的参与罢了。
三.写作教学的“教师”情结
在写作教学中写什么、怎么写、什么时候写,完全由老师独裁,学生没有话语权。老师自己命题,规定体裁,规定方法,然后学生照做,做不到挨批评。并且,教师普遍对于写作立意追求完美和高度,完全不顾学生认知水平低的实际状况,拔苗助长。在这个老师一厢情愿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假、大、空,从而失去了个性化的表达。这样的写作流于形式,强调技巧,而失去生命的独特体验。所以,我们少有看到有血有肉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表达。
我们知道学生是有思想情感的人,他们有对生活的看法。我们老师首先就是要让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出来,表达真实的自己,不要逼着学生说假话、空话、套话,唱高调。而应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因此语文教师要树立写作不是为老师而写,而应该是为学生自己而写的观念。
《课程标准》中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老一辈语文教育家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他们还说,作文最重要的原则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有一句话说的好:反是小孩子说瞎话,那必是大人的错,一定是大人没有给孩子说真话的空间。
因此,我们的写作教学应从学生生命的需求角度出发进行设计,从人性的关爱与健康发育去设计。给学生一个心灵自由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这个空间里去探究、思考、表达关于生命意识里的精神世界、文化世界、意义世界,从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这样写作才能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让我们看到生命的丰富多彩。
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是幸福的,因为他最能接近“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崇高荣誉。但同时又是责任最为重大的,因为他要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灵魂。所以,生命意识教育呼唤教师的良知,我们不能被“教学成绩”缚住,把学生绑架成功利的工具,我们应自觉肩负对生命意识的浸润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