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信息技术有效课堂需创新教学方法
【作者】 姜 波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胜利镇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注重选择与重组,克弊扬长,使之更适合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选择 创新
方法决定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成就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初中信息技术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发展创新实践能力,就必须在周课时安排的有限时间内,创新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内化知识,习得技能。下面,我结合多年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课堂中创新方法,选择方法,使之更适合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介绍讲解法
又称系统讲解法、语言介绍法,是一种“资历较深”的传统教学法,就是教师对所授知识点进行细致讲解、系统介绍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得以“教师为主”的诟病,但不影响其在特定教学领域的独到作用。对于信息技术基础性知识、常识性知识的教学,仍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且行之有效,举杆见影,既经济,不费时,又简单,易操作,深得我们教师信赖。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时,我们就可以结合相应的计算机器件,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并运用恰当的比喻进行讲解;在讲解“Word的功能”时等概念性知识时,就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介绍。
二、任务驱动法
这种方法源自建构主义理论,旨在改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由再现式转变为探究式,不仅体现了教师教的观念转变,也影响学生学的方式,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既是新课标的大力呼唤,也是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必然要求。运用这种方法教学,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设计一个可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这个“任务”必须必须具有诱惑力,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父亲节贺卡”,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方式。学生在其诱惑下,兴趣大增,努力想尝试。结果,如我所愿,学生思维非常活跃,知识掌握既快又牢固。不过,运用这种教学法在预设教学“任务”要注意,要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既要使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完成任务、获取知识的乐趣,又要让能力强一些的学生不致于失去学习动力。一句话就是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来驱动。
三、操作演示法
又称示范展示法,是信息技术教学最常用方法之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电子白板或智能电脑电脑大屏的呈现,把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方法或步骤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清晰的感性认识,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这种教学方法能把繁琐的操作过程直观化、简单明了,对无论有无软件操作能力基础的学生都较适用。教学中,这种方法常与任务驱动法结合使用,在学生“我要学”的兴趣驱使下,认真观看操作流程,掌握操作方法,然后再独立上机操作,达到技能掌握。比如在讲资源管理器时,对于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①进入到指定位置;②选择“文件——新建——文件夹”;③转换输入法;④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择重命名;⑤输入文件夹的名字;⑥单击确定。在演示这些操作步骤时,我们边示范边讲解,注意激趣,让学生自始自终都要有强烈的参与兴趣,才能起到良好教学效果。
四、伙伴助学法
又称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操作很简单,就是让一个已经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的学生去教另外一个学生的教学方法,即“兵教兵”。这种个别化教学是教师“一对多”的有效补充,是解决教师“忙不过来”的常用方式,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运用这种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增强互助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协作技能和合作方法。教学中,我们可以小组为基本组成单位,以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活动为载体,以小组共同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以小组总体成绩和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为评价依据,既要重视加强小组评价,又要充分考虑优生在小组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让他们感受到“教”的乐趣。
五、形象比拟法
虽然信息技术教学重在技能培养,但为了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更深刻的认识,使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知道,信息技术中存在很多令人费解的概念,如字节、文件夹与文件、文件后缀名、索引、关键字等知识,既抽象,又难以理解。遇到这些知识,我们如果采用传统讲解,教学效果一定不佳。而采用形象比拟法,用学生生活的常见事物来比拟,就能很好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如教学计算机存储容量时,就用学生生活中的计量单位“克”“千克”“毫米”“厘米”“米”来比拟“字节”、“千字节”“兆字节”等概念,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单位。又如,在讲文件管理中的文件名、扩展名时,我们可以用姓名来举例,把我们的名比拟成文件名,把我们的姓氏比拟成文件的扩展名,这样就比较好理解了。
六、成果展示法
展示学生操作成果,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还能激发学生学习信心,增强信息技术创新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目标,适当选择一些操作效果好、既能达到学习目标,又有创新思维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学生,让学生互相促进。在展示中,要多表扬学生优点,肯定其创新,同时,也要指出不足,激励其更加努力的信心。如教学电子表格Excel时,让学生制作本学期本人单元考试成绩统计表。结果,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仅格式正确,还进行了表头设计,底纹填充。让这样的优秀作品出现在展示屏上,收到的效果对其本人或其他学生都是很有影响的。
以上方法是我常用方法,当然,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情,还会用到不同的方法。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正如前人所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这儿说与其方法创新,倒不如说我们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注重选择和重组,克弊扬长,使之更适合教、学需要。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2]郭涛,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J].中小学教育,2011.12。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选择 创新
方法决定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成就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初中信息技术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发展创新实践能力,就必须在周课时安排的有限时间内,创新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内化知识,习得技能。下面,我结合多年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课堂中创新方法,选择方法,使之更适合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介绍讲解法
又称系统讲解法、语言介绍法,是一种“资历较深”的传统教学法,就是教师对所授知识点进行细致讲解、系统介绍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得以“教师为主”的诟病,但不影响其在特定教学领域的独到作用。对于信息技术基础性知识、常识性知识的教学,仍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且行之有效,举杆见影,既经济,不费时,又简单,易操作,深得我们教师信赖。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时,我们就可以结合相应的计算机器件,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并运用恰当的比喻进行讲解;在讲解“Word的功能”时等概念性知识时,就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介绍。
二、任务驱动法
这种方法源自建构主义理论,旨在改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由再现式转变为探究式,不仅体现了教师教的观念转变,也影响学生学的方式,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既是新课标的大力呼唤,也是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必然要求。运用这种方法教学,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设计一个可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这个“任务”必须必须具有诱惑力,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父亲节贺卡”,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方式。学生在其诱惑下,兴趣大增,努力想尝试。结果,如我所愿,学生思维非常活跃,知识掌握既快又牢固。不过,运用这种教学法在预设教学“任务”要注意,要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既要使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完成任务、获取知识的乐趣,又要让能力强一些的学生不致于失去学习动力。一句话就是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来驱动。
三、操作演示法
又称示范展示法,是信息技术教学最常用方法之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电子白板或智能电脑电脑大屏的呈现,把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方法或步骤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清晰的感性认识,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这种教学方法能把繁琐的操作过程直观化、简单明了,对无论有无软件操作能力基础的学生都较适用。教学中,这种方法常与任务驱动法结合使用,在学生“我要学”的兴趣驱使下,认真观看操作流程,掌握操作方法,然后再独立上机操作,达到技能掌握。比如在讲资源管理器时,对于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①进入到指定位置;②选择“文件——新建——文件夹”;③转换输入法;④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择重命名;⑤输入文件夹的名字;⑥单击确定。在演示这些操作步骤时,我们边示范边讲解,注意激趣,让学生自始自终都要有强烈的参与兴趣,才能起到良好教学效果。
四、伙伴助学法
又称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操作很简单,就是让一个已经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的学生去教另外一个学生的教学方法,即“兵教兵”。这种个别化教学是教师“一对多”的有效补充,是解决教师“忙不过来”的常用方式,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运用这种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增强互助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协作技能和合作方法。教学中,我们可以小组为基本组成单位,以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活动为载体,以小组共同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以小组总体成绩和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为评价依据,既要重视加强小组评价,又要充分考虑优生在小组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让他们感受到“教”的乐趣。
五、形象比拟法
虽然信息技术教学重在技能培养,但为了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更深刻的认识,使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知道,信息技术中存在很多令人费解的概念,如字节、文件夹与文件、文件后缀名、索引、关键字等知识,既抽象,又难以理解。遇到这些知识,我们如果采用传统讲解,教学效果一定不佳。而采用形象比拟法,用学生生活的常见事物来比拟,就能很好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如教学计算机存储容量时,就用学生生活中的计量单位“克”“千克”“毫米”“厘米”“米”来比拟“字节”、“千字节”“兆字节”等概念,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单位。又如,在讲文件管理中的文件名、扩展名时,我们可以用姓名来举例,把我们的名比拟成文件名,把我们的姓氏比拟成文件的扩展名,这样就比较好理解了。
六、成果展示法
展示学生操作成果,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还能激发学生学习信心,增强信息技术创新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目标,适当选择一些操作效果好、既能达到学习目标,又有创新思维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学生,让学生互相促进。在展示中,要多表扬学生优点,肯定其创新,同时,也要指出不足,激励其更加努力的信心。如教学电子表格Excel时,让学生制作本学期本人单元考试成绩统计表。结果,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仅格式正确,还进行了表头设计,底纹填充。让这样的优秀作品出现在展示屏上,收到的效果对其本人或其他学生都是很有影响的。
以上方法是我常用方法,当然,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情,还会用到不同的方法。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正如前人所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这儿说与其方法创新,倒不如说我们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注重选择和重组,克弊扬长,使之更适合教、学需要。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2]郭涛,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J].中小学教育,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