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摭议

【作者】 陈 林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中和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要让情境达到激趣、导思作用,我们应从四个方面进行,既要关注“趣味性”,又要关注“启发性”;既要关注“社会化”,又要立足“学生化”;既要突出“生活味”,又要突出“数学味”;既要倡导内容“多样性”,又要兼顾形式“灵活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情境 创设
  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教学是新课改的一条重要措施,也是教改追求者创建高效课堂的首选手段。由于其具有问题的启发性和情境的趣味性,能达到激趣、导思作用,因而倍受青睐,用于教学的各个流程之中。但近段时间,笔者在教研活动中看到许多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华而无效,起不到应有作用。到底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我作抛砖引引玉式发言,共勉,以飨同仁。
  一、既要关注“趣味性”,又要关注“启发性”
  情境的首要作用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初衷,也是归宿。这一点,我们教师是考虑到的,也是容易做到的。情境创设中,教师可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激情语言渲染,就可达到目的。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情境启发性不足,“境”营造过程太长,花了很多时间,达到的效果很小,“境”蕴含的“问题”启发性不强,甚至不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这个现象常出现在教学开始环节,教师的提问多是“同学们,有不有信心?”、“同学们,你们敢不敢?”少了“为什么”,总感觉启而不够,学生不能静下心来沉思,总感觉在应付。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要关注启发性,让学生陷入沉思,陷入认知失衡之中,为新课教学奠定思维基础。
  二、既要关注“社会化”,又要立足“学生化”
  数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应用根源于现实实际,是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一种通用语言,具有最广泛的应用性。它为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工作提供方法和工具,为各种创新提供数学思想、模型和方法,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可靠的有效思维方式——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因此,数学对社会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广泛的、深刻的,对社会发展起着普遍的、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现实映射的数学教学,就必然体现社会性,而情境作为教学的载体,就必然社会化。
  “学生化”是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另一要求,就是要使创设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学习现实实际,从学生的视角去观察生活、理解生活,表现生活,不能以成人观点去看待。这是很多教师的认识误区,特别是在选取情境素材时,以成人化的旨趣选取了学生并不熟知的生活素材,忽略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不仅不具有小学生所喜爱的趣味性,激发好奇心,而且还会抑制学生思维热情。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以成人的非学生喜闻乐见的思维方式展现素材,要立足学生“最近发展区”,包括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尽可能“学生化”。综上所述,一句话,我们创设的问题既要反映社会需要、数学学科特征,又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做到“社会化”和“学生化”两结合。
  三、既要突出“生活味”,又要突出“数学味”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抽象概括。离开了生活背景的数学是空洞的,也是无生命的。为此,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同时又强调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所以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贴近生活。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创新教学范例,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从学校实际出发,把原来的例题改为:下面是我校食堂价目表,你中午打算买哪几样菜,算一算,你要花多少钱?学生自然很感兴趣。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更主要的是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轻松的学会了小数的加减法。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学生身边现象呈现教学内容,增强数学趣味性、现实性,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数学生活,又可以领悟到生活中浓浓的数学味。
  数学情境生活化,但决不是简单地说数学等于生活,在现实生活层面上操作数学。生活化只是手段,最终要回归到数学上来,也就是要体现情境的数学味。例如,在“负数的认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从生活中出现的负数的形成来创设学习情境,如天气预报、电梯的楼层、银行存折上的支出等等,这样从数学认知的冲突中引进学习新知,最后获得负数的认识,体现数学回归思想。
  四、既要倡导内容“多样性”,又要兼顾形式“灵活性”
  情境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又称活动。教学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源自其内容的丰富多样和形式的自由灵活。作为教学载体的情境,其构成素材也是丰富多彩的,上天文、下地理,远古今、近中外,包罗万象,都可以成为教学情境内容,为数学教学所用。这些内容如果从学科角度进行细分,就相当于数学借情境融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与其他学科进行了充分整合。如运用水文知识创设水文观测方面的问题情境,开展“角的认识”教学;如运用地理知识创设观察北京城市交通图的情境,如“认识东南西北”的教学;如运用社会学知识,在教学统计图时创设情境等。正如俗语所言,情境是个筐,什么都可以装。只要符合教学内容,适合学情,能快速促进教学目标达成,都可以成为情境创设的重要载体。
  问题情境内容的多样性并不否定形式的多样性,这两者共同建构情境的巨大作用。在情境呈现方面,既可借助媒体,也可语言渲染;既可静态呈现,也可动态展现;既可预设,又可动态生成;既可教师来叙,又可学生来演。样式林林总总,只要能让课堂鲜活,都是好样式,实效的样式。
  情境是增效的手段,需要我们精心预设。我们个别教师的“信手拈来”,是导致情境低效化的重要原因。实践中,创设情境需要多种方法,这需要我们自身去努力、去探索。上面“四个”只为情境创设提供了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我相信,只要精心考虑,就会达到“预则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友士,情境认知教学理念探微[J].当代教育科学,2005.11。
  【2】郭成,试论课堂教学环境及其设计的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