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实施的有效性

【作者】 蒋宇虹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师范附属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安全是人类的第二大基本需求。人们在满足生理上的基本需求之后便开始寻求安全感的缔造。安全,是关系社会、家庭及个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在广阔而复杂的农村环境中,结合农村孩子安全意识薄弱、认知不足、能力有限等特点,重视和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一、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实施的意义
  1、安全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习成长的重要保证
  安全的成长环境是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的,只有在安全的环境当中,孩子的天性才能得到更自由、更充分的释放,孩子身上的潜能才能得到更长足、更全面的开发。孩子在不安全的情景或心理氛围中,会出现紧张、不安、压抑、悲伤等不良情感以及注意力的分散、学习效率低下等情况。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让孩子从小具有良好的安全意识、基本安全防护能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保障。
  2、安全教育是学生家庭幸福、生活美满的坚实基础
  孩子的安全问题不止影响到孩子自身,更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频频看到不少家庭因为孩子的健康、安全受到威胁,而上演了一出出家庭破裂、离散的悲剧。针对农村家庭中留守儿童较多、农村家长教育素质偏低等情况,加强对农村小学生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教育和措施培训对孩子自身及其家庭都具有及其重要的影响和积极意义。农村小学生安全教育的落实将大幅度减少悲剧事故的发生,为学生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保驾护航。
  3、安全教育是社会、学校和谐稳定发展的可靠基石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社会的未来。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快速便捷,但凡有关于孩子健康、安全方面的问题和劣性事件发生(诸如学生食物中毒等),无不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和广泛关注。此类情况发生之后,不排除有少数极端分子趁此聚众滋事,扰乱社会和谐,有些甚至还干扰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因此,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减少、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是维护农村社会环境和谐、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可靠基石。
  二、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实施的误区
  1、口号响亮,措施不力
  步入不少农村小学,在干净整洁的校舍旁常常挂有“关注安全,关注生命”、“人人讲安全,安全为人人”等安全教育口号。毋庸置疑,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肯定不是喊喊口号那么简单,重点还在于强有力的执行保障措施。少数学校的安全教育还停留在应付检查、敷衍群众的层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并没有真正发挥,更谈不上有多少实质性的效果。
  2、单打独斗,缺乏合力
  跟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洪流,不少农村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家里留下“老弱病残”。因此,农村小学生的教育(包括安全教育)更多的落在了学校和老师的身上。这种单打独斗、欠缺合力的教育模式使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工作责任重大、不堪重负。
  3、浅尝辄止,成效甚微
  面对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和严格的教育评价指标,很多教育工作者都能意识到“学习是首要”却忽略了“安全更重要”。因此,在有限的安全教育课堂上,老师们点到为止、浅尝辄止,以应付、完成任务的心态对待安全教育课堂。更有甚者将课排表上的安全知识课成了“练习课”、“复习课”、“考试课”。
  4、内容落后,方法陈旧
  对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更多的教育者将目光锁定在“防火”、“防盗”、“防溺水”、“防触电”、“预防食物中毒”等农村常见安全事项上,而忽略了伴随社会经济、文化进步而衍生的新的安全问题,诸如“网络安全”、“心理健康安全”、“性侵滋扰安全”等。在教育方法上,不少教育者依旧沿用以说教为主的传统方式,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经验总结。
  三、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实施的有效机制
  结合以上情况,为使小学安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并发挥出应有的功效,现整理几条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实施的有效机制:
  (一)意识清晰、目标明确,建构农村小学安全教育思路
  开展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工作,首先要明确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目标,理清思路、找准方向,为安全教育的具体落实奠定基础。根据农村留守儿童队伍庞大、网络手机电视等信息来源渠道增多、地广人稀等现状,结合小学生好奇心强、认知能力有限、行动力缺乏等身心特点,笔者认为应将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目标确定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切实有效的安全教育工作开展,增强农村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使之掌握全面、有效的安全防范技能,促进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的健康、和谐发展。围绕这个目标,各农村小学校应将安全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建立安全教育长效机制,落实责任,在传统的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卫生防疫安全、教育教学安全、消防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等项目的基础上融入心理安全、性侵防护安全、网络安全等项目。
  (二)广泛动员、四位一体,汇聚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合力
  教育是整个社会的良心和责任,安全教育也毫不例外。学校作为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主力军,应广泛调动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结家庭、社区、班级以及学生个体等方面的力量,开展实施安全教育活动。学校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监护人信息(包括年龄结构、文化水平、教育观念等),建立“家校合作”机制,采取有效沟通手段(对家长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要通过网络、手机等渠道)帮助家长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其次,学校可充分利用周边社区资源,和相关单位(如消防队、社区医院等)建立交流互动机制,为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争取更多的支持。
  (三)方式灵活、狠抓落实,凸显农村小学安全教育效果
  “落实一项安全措施胜过呼喊十句安全口号”。在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建章立制,从制度上保证教育工作的落实;细化内容,从实质上保证安全教育工作无死角;丰富形式,从方法上保证安全教育有效果。
  总之,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工作是关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家庭幸福美满、社会和谐稳定的要事。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要勤思考、多践行、善落实,找准工作方向、理清工作思路、抓准工作重点,力争将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