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作者】 宁华祖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和谐课堂的构建需要民主和谐的氛围,自主探究的策略,因材施教的方法,善于激励的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我效能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人际沟通能力。
  关键词:和谐课堂 心理健康
  “和谐课堂”即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知识的互动、情感的融合和正确价值观的主动发展。和谐课堂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品质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技能的获得、精神的愉悦、审美的享受,进而达到潜能的开发。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倾向,即趋向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绪体验;尤其是当适应性行为能力成熟时,人会努力等着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去行动,以便得到尽可能多的积极情绪体验或尽可能少的消极情绪体验。”(《情绪心理学》孟昭兰)因此,学生在经历了5—6年以上的课堂学习,课堂上这种积极情绪体验就成为了一种无意识的追求,当这种追求一次次地实现,思维渐趋活跃,大脑神经中枢的兴奋点就会被激活,学生的精神愉悦感就会持续增强,积极学习,勇于表现,大胆发言的良好行为就会持续出现,学习的兴趣会日益增强。
  那么,如何创建民主和谐的氛围呢?
  一是教师有意识营造民主和谐氛围。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身心处于相对自由状态时,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善问,敢于表达不同的见解,肯定正确的地方,让学生获得满足感。
  二是要尊重学生,遇到问题既要学生质疑,教师解答,更应共同探讨,相互学习,特别是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倾听,并运用肢体语言鼓励,切不可随意打断,甚至武断地指责,对在课堂中出现不当行为时,教师要有包容之心,要让学生在沉默中思考,在笑声中知错。切忌出现指责、呵骂,甚至当众羞辱的不当方式。
  三是理解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增强了,他们往往想把自己的判断见解表达出来,教师要给予他们机会,要理解他们的语言的意义,行为的含义,懂得他们的心理反应和情感需求,以便能够因势利导,沟通、交流、点化。
  四是公正无私。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他们的感觉中能敏锐地捕捉到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的神态和心理。对待不同学业层次的学生,在要求上要一致,评价上要中肯,态度上要诚恳,特别是语言中的语气、语调、神态等不能有区别。
  二、实施自主探究策略,增强自我效能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共同探讨问题、动手动脑、展示个性思维,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加。
  1、自主预习,质疑问难。学生通过预习,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并能提出一些新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文本学习中,没有教师的讲解,也能获得新知识,并且寻找到了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这样激活了学生的大脑,唤醒了沉睡的记忆,并能把新旧知识联接起来,学生肯定了自己的能力,学习的愉快感、轻松感就会随之产生。
  2、交流展示,互动探究。不论在小组内交流,还是全班交流,学生能大胆、流畅而清晰地把研究探究的问题、过程、结果表达出来,当老师给予肯定,同学给予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大增,对学习的热爱也会增强,这样,每一节课对他来说就有展示的内容,表现的机会。自信自强的心理会不断强化。
  3、达标测评,实现目标。一节课结束,达标测试完成预期目标,学生内心中就会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或用语言来暗示自己“我一定行”,“学习对我来说很容易”,或握紧拳头在脑前晃动。学生在这种信念的作用下,就会热爱学习,挑战自我,努力追求成功。
  三、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个性心理主要指:在课堂教学中,要能让智力、能力、情感、创造力不同的学生得到有效发展,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因材施教。
  要能因材施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关注。
  1、从学习内容上看,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分层设计思考问题,分层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从“最近发展区”入手,都能完成或绝大部分能完成学习任务。
  2、从学习方式上看,共性问题由教师指导,个别问题个别辅导。教师提问简单的问题由基础层次的学生回答,有难度的问题由层次较高的学生来回答。
  3、从性格特点看,文静的学生要鼓励积极展示、交流,外向而又有表演特征的学生要指导学生培养耐心,多角度思考,让他们得到的答案尽可能完整、甚至完善。自信不足者要多鼓励,多肯定。敢于挑战者要给难题但要有分寸,要保护他的勇敢精神。
  四、善用激励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智力的开发,思维的训练,很少有教师注重学生在课堂中沟通能力的培养。其实,一个学生一天的主要时间都在课堂,一天中接触的最主要而且最多的人是老师,而与老师情感的交流,问题的探讨,与同学的交往都需要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
  1、教师要静心倾听。在学生表达时,教师要根据场景或静立,或附身,不打断学生,不急于判断正误。这样,学生就会得到一种鼓励性的暗示,大胆地把个人的见解看法表达出来。同时,教师又给学生做出了榜样,让学生懂得并且学会倾听。
  2、运用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学生表现良好时,教师用鼓励的眼神,微笑的表情,微微的颔首,轻轻的扳手。表现不良时,用眼神纠正,缓缓地摇头,出现凝重的表情,让学生明白并立即改正。同样,学生也可在心领神会时面露微笑,一时无解时苦思冥想,有不同意见时轻轻摇头。如此,既不影响教学进程,师生又能及时有效地交流,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3、同伴鼓励,互相促进。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或者小组交流探究,同伴间的交流就时常会发生。当同伴展示表达不顺畅时,同伴可以小声说:“放心地说!”或“正确继续!”等,让怀疑自己的同伴增加勇气。当同伴回答完整,表达流畅,或板演正确时,可以拍手鼓掌,真诚地赞美。
  总之,要想让学生的个性品质、人格特质、学习习惯、学习效果都能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就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一种安全、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林娜,宋柘斌.构建理想的课堂[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142—154.
  [2]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39
  [3]新西兰·克里斯蒂·沃德 友善用脑:让学生成为快乐高效的学习者[J]中小学管理2012,(11):4—6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一[2012]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