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靓丽课堂小技巧

【作者】 吴小军

【机构】 山东潍坊滨海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的课堂更是一门高超的艺术。语文以其博大精深,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的知识传授,就像枯燥的说教,只会令学生昏昏欲睡,更不用说学习语文的兴趣了。经常听到学生议论,最最喜欢某某老师上课了,究其原因,当是这位老师真正掌握了课堂教学的艺术。不仅传授知识,更是对学生人格的感染,产生了共鸣。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之中,点亮智慧的火花呢?经过我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一点粗浅的认识。现在我简单的谈一谈。
  一.让学生动起来。这里的动起来不是单纯指身体的动,更是指动脑、动手、动口。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他们才会感到充实,才不会昏昏欲睡,才会记得快,记得牢,分析问题才会头脑灵活,思维敏捷。
  老师们经常用的就是分角色朗读。象《阿Q正传》《葛朗台》《茶馆》等课文,学生分角色朗读,会让人很容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体味出故事情节的跌宕,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分析。这对他们揣摩人物语言、准确表达人物性格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很有帮助。
  让学生动手写笔记,写读后感。学生坐在那里,只是一味的听,没有不乏味的。让他们动起手来,动起脑来,记一记重点的知识,对人物、文章等做一做评论,写一写读后感,然后互相交流交流,我觉得对他们知识记忆和分析问题会非常有益。学生在分析《安妮日记》、《陈情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文章的时候,都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从写出了自己受到的教育,这些收益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
  把分析交给学生,让他们展开讨论,甚至争论。这对于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哲学思辨能力都有很好的帮助。我曾经让学生分析鲁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的二次改嫁,学生能够分析的头头是道,虽说意见很不一致,但都是经过深深的思考,找到了各自的立论依据,我认为这就达到我们学习的目的了,这本就不需要一个统一的答案。
  另外,还有做简单的游戏等等,都是很有效的然学生动起来的好方法。
  二.生动幽默的语言。
  “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实践证明在教学课堂上恰当地运用幽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幽默是表现在方方面面的,除语言外,还有表情、肢体动作等等。只要驾驭得当,相信不但不会有损老师的形象,还会给学生一个好的印象,甚至成为偶像。在实际的教学中,我积攒了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我们不妨共同磋商一下。
  适当的肢体幽默。记得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我整节课都没有睁开眼睛,原因是,朱自清半夜起床,跑到荷塘,我闭上眼睛,仿佛让朱自清带着在那里尽情的享受无边的荷塘月色。我把我的所见所感描述给学生,起初学生们觉得我幽默搞笑,但不一会儿,便被我带到了荷塘边,一起领略那月下荷塘的美景了。整节课下来,同学们都觉得新鲜而又记忆犹新。
  故意颠倒。在上课的时候,故意把有些东西说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再讲整句与散句的时候,提到一句“八斤獾肉七斤油”,我在读的时候故意读成“七斤獾肉八斤油”这一极不合逻辑的一句,听出来的同学自是哈哈大笑,没听出来的也急着打听。还有一次,说起牛顿,我说:“当脑袋砸在苹果上的时候,牛顿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好多同学也是哈哈大笑。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久而久之,好多学生不认真听课的毛病也改掉了。
  借用流行。广告语、明星、歌曲等等,都是与学生拉近距离、活跃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载体。象时下流行的“一切皆有可能”(李宁服装广告语)、“潘长江看姚明,实在是高”等,还有把杜甫叫成“阿杜”(歌手名),流行歌曲中的句子等,把这些新鲜的元素融入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觉得老师并不老,并不可怕,相反还有许多共同语言。
  适时的运用机智幽默的故事,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记得有位学生上课睡着了,正在讲课的我稍微停顿了一下,以引起学生的警觉,然后我说:“你看X同学,学习多认真,睡着觉都在看书,不象有的同学,一看书就睡觉。”同学们自然哈哈大笑,睡觉的同学自然会清醒,集中注意力听课。我觉得这比大吼一声把学生叫起来或者提着耳朵揪起来效果要好得多。还记得有一次,有三位同学没交作业,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我深鞠一躬,然后说:“我这是感谢我们班的谁谁三位同学,他们为了给老师减负,主动不交作业,我再次感谢这三位学生对老师的体贴,谢谢。”同学们一下子明白过来,那三位同学也面红耳赤。相信他们今后再也不会不交作业了,这比罚他们站上一节应该要好的多。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经验告诉我,适时的运用幽默,会像开胃的佐料,增加语文课堂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但要明确,不要只为追求表面的热闹而背离教学的真正目的,幽默只起调味作用,而不是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