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从教师隐性知识的角度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作者】 索 思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隐性知识”是当代知识理论的一大发现,在对其理论系统进行分析的同时,研究者也将对“隐性知识”的分析讨论应用于教育实践领域。本文试图从教师隐性知识的角度探索新型教育观念所需要的知识系统,从而解决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些困难。
关键词:隐性知识;教育观念
一.教师的隐性知识
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研究思想,引起了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并将其引中到教育活动领域中来。人们发现,在特定的教育实践领域中,在广大教育实践与研究者的认识和行动中,必然存在着丰富的关于教育教学的隐性知识。尤其是在专家型教师的实践行动中,这种隐性知识会广泛存在并影响和支配着其行动。这种教师个体在特定教育领域中经过反复实践构建或创造生成的知识,被看成是教师的教育隐性知识。
朱克曼[1]通过对1901-1972年间美国的92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生平历史的集中研究,以及对其中大部分人的详细交谈为基础,1得出了以下结论:真正促使名导师指导下的学生有所成就的首要因素是名师的工作热情、工作情感和工作标准等倾向性态度以及思维模式等隐性知识,而非显性知识。从而首次从隐性知识的视角研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
因此,教师的隐性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体特征的、难以言传、难以批判,但却深刻影响其教学行为的、蕴含在教师头脑中的价值、观念、情感,以及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诀窍、教育研究能力等经验性知识。
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支配、控制其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学观念的滞后必定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因此,如何通过改善教师隐性知识的系统结构来更新、完善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观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对教学活动行为进行反思
实验和研究表明,隐性知识对显性知识的获得有一定程度的导向和辅助作用,因此,教师越能意识到隐性知识对自己教学的影响,就越能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所以,每一位教师有必要时刻从隐性知识角度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改善自己的教育观念。
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有效的教育行动研究启发和引导老师们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分析教师隐性知识是如何从理念的高度来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的,促使教师意识并反思自己的隐性知识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并根据新型教育理念更新和完善教育知识和观念体系。这样,才能把抽象的、难以捕捉到的知识理念转化成自觉的教学行为。
三.建立教师之间的学徒关系
虽然教师的隐性知识很难以具体的文字和语言进行传递,但是熟练教师或专家型教师可以通过实践和直接经验的方式,也就是“师徒制”来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传授和交流。优秀教师高效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隐性知识的储备和多种教学机智的结合,例如,优秀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敏锐洞察力、化解和转化课堂矛盾的能力、把握教育时机的能力以及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能力等等都是很难进行详细的表述和解释的,然而师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这一传递过程“无声胜有声”。
新手教师可以与经验型教师建立工作中的合作关系,或者新手教师为经验型教师担任助手,在这样的交流和互动中,那些连经验丰富的优秀老师都难以名状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机智都被新手老师进行了多次的反复观察和体会,直至最后整理并融合成能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隐性知识的体现。
四.用语言使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系统化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其敏锐的洞察力来分析并解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情绪和行为,究其如是想、如是做的真正原因,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都要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目的是探索教师隐性知识的源头。教师隐性知识由于受到教师个人经历的影响而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因此,每位老师要将自己探究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归纳,将其书面化,系统分析哪一部分的教师隐性知识受到积极的人生经历影响,进而作为教学任务的良性“催化剂”影响并制约着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反之,又有哪一部分的教师隐性知识受到消极的人生经历影响,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百害而无一利”,背离新型的教学理念。新的教育理念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在梳理隐性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既体现个人教学风格又不失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观念系统。
结论
时至今日,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挑战依旧是如何将“教与学”毫无断层地融合在一起,这两个过程的衔接不仅仅依赖明了、直接的课堂知识教授,更大程度上受教师个人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新的教育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新型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师所迎接的挑战更加的抽象、难以捕捉,触及教师根深蒂固的隐性知识所反映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机智,唯有不断分析和实践,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完成教育改革的重任。
注释:
[1]哈里特·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周叶谦、玛世则泽,商务出版社1979:1-2
参考文献:
[1] Polanyi, M. The Tacit Dimension [M]. Gloucester, Mass: Peter Smith, 1983.
[2]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3)
[3]石中英.缄默知识与师范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
[4]肖广岭.隐性知识、隐性认识和科学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8).42、一48.
[5]张民选.“专业知识显性化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2(1).14一18.
[6]朱小蔓等主编.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索思(1988-04-24),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隐性知识;教育观念
一.教师的隐性知识
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研究思想,引起了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并将其引中到教育活动领域中来。人们发现,在特定的教育实践领域中,在广大教育实践与研究者的认识和行动中,必然存在着丰富的关于教育教学的隐性知识。尤其是在专家型教师的实践行动中,这种隐性知识会广泛存在并影响和支配着其行动。这种教师个体在特定教育领域中经过反复实践构建或创造生成的知识,被看成是教师的教育隐性知识。
朱克曼[1]通过对1901-1972年间美国的92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生平历史的集中研究,以及对其中大部分人的详细交谈为基础,1得出了以下结论:真正促使名导师指导下的学生有所成就的首要因素是名师的工作热情、工作情感和工作标准等倾向性态度以及思维模式等隐性知识,而非显性知识。从而首次从隐性知识的视角研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
因此,教师的隐性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体特征的、难以言传、难以批判,但却深刻影响其教学行为的、蕴含在教师头脑中的价值、观念、情感,以及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诀窍、教育研究能力等经验性知识。
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支配、控制其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学观念的滞后必定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因此,如何通过改善教师隐性知识的系统结构来更新、完善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观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对教学活动行为进行反思
实验和研究表明,隐性知识对显性知识的获得有一定程度的导向和辅助作用,因此,教师越能意识到隐性知识对自己教学的影响,就越能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所以,每一位教师有必要时刻从隐性知识角度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改善自己的教育观念。
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有效的教育行动研究启发和引导老师们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分析教师隐性知识是如何从理念的高度来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的,促使教师意识并反思自己的隐性知识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并根据新型教育理念更新和完善教育知识和观念体系。这样,才能把抽象的、难以捕捉到的知识理念转化成自觉的教学行为。
三.建立教师之间的学徒关系
虽然教师的隐性知识很难以具体的文字和语言进行传递,但是熟练教师或专家型教师可以通过实践和直接经验的方式,也就是“师徒制”来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传授和交流。优秀教师高效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隐性知识的储备和多种教学机智的结合,例如,优秀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敏锐洞察力、化解和转化课堂矛盾的能力、把握教育时机的能力以及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能力等等都是很难进行详细的表述和解释的,然而师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这一传递过程“无声胜有声”。
新手教师可以与经验型教师建立工作中的合作关系,或者新手教师为经验型教师担任助手,在这样的交流和互动中,那些连经验丰富的优秀老师都难以名状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机智都被新手老师进行了多次的反复观察和体会,直至最后整理并融合成能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隐性知识的体现。
四.用语言使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系统化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其敏锐的洞察力来分析并解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情绪和行为,究其如是想、如是做的真正原因,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都要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目的是探索教师隐性知识的源头。教师隐性知识由于受到教师个人经历的影响而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因此,每位老师要将自己探究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归纳,将其书面化,系统分析哪一部分的教师隐性知识受到积极的人生经历影响,进而作为教学任务的良性“催化剂”影响并制约着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反之,又有哪一部分的教师隐性知识受到消极的人生经历影响,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百害而无一利”,背离新型的教学理念。新的教育理念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在梳理隐性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既体现个人教学风格又不失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观念系统。
结论
时至今日,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挑战依旧是如何将“教与学”毫无断层地融合在一起,这两个过程的衔接不仅仅依赖明了、直接的课堂知识教授,更大程度上受教师个人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新的教育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新型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师所迎接的挑战更加的抽象、难以捕捉,触及教师根深蒂固的隐性知识所反映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机智,唯有不断分析和实践,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完成教育改革的重任。
注释:
[1]哈里特·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周叶谦、玛世则泽,商务出版社1979:1-2
参考文献:
[1] Polanyi, M. The Tacit Dimension [M]. Gloucester, Mass: Peter Smith, 1983.
[2]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3)
[3]石中英.缄默知识与师范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
[4]肖广岭.隐性知识、隐性认识和科学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8).42、一48.
[5]张民选.“专业知识显性化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2(1).14一18.
[6]朱小蔓等主编.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索思(1988-04-24),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