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一个教学故事引发的反思
【作者】 杨树香
【机构】 山东昌乐县新城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我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已经整整15年了,虽然说工作中也有很多的失误,但随着不断的学习积累,自以为还有一些值得骄傲的经验。可是,直到有一天,听了一位学生对我的诉说,才让我知道什么是失败,什么是惊讶,什么是困惑?不得不使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上完周五的最后一节课,我觉得一阵轻松,又可以过一个愉快的周末了。我在等着最后几个学生离开机房。这时,从门口走进来一位女生,喊了一声“老师”就停在那,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我问她:“你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拉在机房里啦?(经常有学生会把课本或文化用品之类的忘在机房里)”她说:“没有。”我又问:“那你有什么事吗?”这时候,其他学生已经离开了,她才吞吞吐吐的跟我说:“老师,你能帮我辅导辅导吗?我计算机一点都不会。”我以为是上一节课的内容她没掌握,就把上节课的内容在电脑上显示出来,问她:“是不是上节课有什么地方不明白,你可以指出来,我给你再讲一下。”她说:“我都不会,这次等级考试肯定通不过了。”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是既惊讶,又有一点点惊喜,惊讶得是这一学期都过了大半了,她现在才跟我说她都不会,惊喜得是教了这么多年书,还没看到谁为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急得掉眼泪的。我赶忙跟她说:“不要哭,慢慢来,一点一点来。”我问她:“我上课讲的内容你能听懂吗?”她说:“基本都能听懂,就是操作不行,有时候一节课布置的操作任务完不成,到下节课又忘得差不多了,磨磨蹭蹭的接着做,这样,新布置的内容又完不成。”这样,越积越多,现在成了“烂摊子”,她觉得自己无法收拾了,才急急忙忙的跑来求助,我一边安慰她说:“先不要把事情想得太严重。”一边帮她从最新的知识点开始拾,不会的就示范给她看,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然后再让她操作,我在旁边指导,看她那操作,真不像是上了快一学期的信息技术课,有的键位找不着,有的常用键不知起什么作用,在讲到Word内容时,怎样选定文字、怎样删除文字、怎样空一行、怎样加标题,怎样在行首空两格,这些最基本的知识点都不知道。我实在忍不住问她:“其实这些我都讲过的,就是不讲,你们小学应该学过的?”她说:“小学就是没学,连碰都没碰过计算机。”我又问她:“那你上课记笔记吗?”她说:“没有记。”我有点生气,对她说:“你的基础比别人差,你应该笨鸟先飞呀!平时记一下笔记,实在来不及操作,课后有时间,可以来操作呀!”就这样,边说边教,不知不觉,已经暮色沉沉,华灯初上了,这样的辅导才告一段落。回家的路上,我不再轻松,相反的是迷惘和沉重,怎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难道我就没有责任吗?在深刻的反思之后,我才发觉,我的教学不像我想像的那样“完美”,批判总结之后,找出了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之处,以供同行引以为镜。
一、真正落实分层教学
从这件事上让我知道,我在上初一的第一堂课时就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没有对学生作个真正的了解。因为初一的新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因各学校的客观环境不同,接受的信息技术教育就不同,他们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电脑的基本操作已经很熟练,有的却从来没有上过信息技术课,连鼠标都捉不住。面对这种情况,实施分层合作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了解、熟悉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出发,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各类学生合理搭配,积极探索问题,以好促中,以好生带后进生,从而激发各类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得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通过这位学生让我知道,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的信息素养,因为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是一个人必备的素质,要注重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生存的全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本技能。我觉得我一定要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改进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任务。
三、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在想想,这句话真是说的好,俗话说:“学无止境。”特别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每天都在飞速发展,何止是“一日千里”。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一是要学会学习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未来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学生将面临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所以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学习和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二是要学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去辅助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有力地促进其学会学习的能力的提高。而我忽视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知识本位,忽视了能力本位。
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采用这一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样我也不例外,基本上每堂课,都会给学生设计“任务”,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然而,我对这个“任务”设计,(下转第22页)(上接第45页)有没有考虑周全呢,深刻反思以后,我觉得我对“任务驱动法”理解的不够透彻,在以下三个方面没有做好:
第一、“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第一,“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而我从来没有根据学生的差异来面向具体对像来分配任务,只是把相同的任务布置给每一位学生,这样,任务简单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累得慌”。
第二、“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我不是没想到,也经常这样做过,但坚持不够,在遇到创设情景较困难的时候,就会马虎过去。现在知道,教学上的事是一点马虎不得的。
第三、“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即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而我只是一味的布置任务,却没有考虑到这些的任务分类及分配,这样就造成了人力及时间的浪费,且效果不好。
五、设计恰当的反馈调查表
通过这位女生的启示,让我知道了,其实我没有真正深入了解每堂课的教学情况,有时课堂看到的也只是一种假像,教师在学生操作时,转几圈看一看,觉得大部分学生还可以。这种所谓的了解真是误差太大了。要做到真正了解学生每堂课的掌握情况,我觉得必须设计一张简洁的反馈调查表,在每周最后一节课发下去,让学生以匿名的形式花几分钟填一下,然后教师收上来,通过调查表让教师明白学生和自己的得与失,再在下一周的第一节课上,教师花几分钟时间来回答学生问题和必要的说明。这样,有问题就及时解决,就不会发生本文所述此类事情。
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寓情于教学之中,以情育人。多与学生交流,努力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应注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勇敢果断、锐意开拓的意志品质和不怕苦累、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还应举办多种形式的群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竞争意识和顽强拼搏的毅力。而本故事当中的女生就缺乏勇敢果断、锐意开拓的意志。当然,这跟我的失败教育有关系的,因为培养好他(她)们,大胆提问、勇敢质疑的品质。
这个故事给我的教训是沉重,反思是深刻的,最后让我用Stephen D.Brookfield(美)的一段话来总结我的体会:“没有对学生学习体验的了解,我们将很难做好教学工作。很显然,恰当地掌握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当这些方法应用于具体实践时,必须考虑到这种方法对学生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没有对学生学习体验的评价,任何方法的选择都有可能是不知情、不适宜或有害的。”
上完周五的最后一节课,我觉得一阵轻松,又可以过一个愉快的周末了。我在等着最后几个学生离开机房。这时,从门口走进来一位女生,喊了一声“老师”就停在那,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我问她:“你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拉在机房里啦?(经常有学生会把课本或文化用品之类的忘在机房里)”她说:“没有。”我又问:“那你有什么事吗?”这时候,其他学生已经离开了,她才吞吞吐吐的跟我说:“老师,你能帮我辅导辅导吗?我计算机一点都不会。”我以为是上一节课的内容她没掌握,就把上节课的内容在电脑上显示出来,问她:“是不是上节课有什么地方不明白,你可以指出来,我给你再讲一下。”她说:“我都不会,这次等级考试肯定通不过了。”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是既惊讶,又有一点点惊喜,惊讶得是这一学期都过了大半了,她现在才跟我说她都不会,惊喜得是教了这么多年书,还没看到谁为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急得掉眼泪的。我赶忙跟她说:“不要哭,慢慢来,一点一点来。”我问她:“我上课讲的内容你能听懂吗?”她说:“基本都能听懂,就是操作不行,有时候一节课布置的操作任务完不成,到下节课又忘得差不多了,磨磨蹭蹭的接着做,这样,新布置的内容又完不成。”这样,越积越多,现在成了“烂摊子”,她觉得自己无法收拾了,才急急忙忙的跑来求助,我一边安慰她说:“先不要把事情想得太严重。”一边帮她从最新的知识点开始拾,不会的就示范给她看,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然后再让她操作,我在旁边指导,看她那操作,真不像是上了快一学期的信息技术课,有的键位找不着,有的常用键不知起什么作用,在讲到Word内容时,怎样选定文字、怎样删除文字、怎样空一行、怎样加标题,怎样在行首空两格,这些最基本的知识点都不知道。我实在忍不住问她:“其实这些我都讲过的,就是不讲,你们小学应该学过的?”她说:“小学就是没学,连碰都没碰过计算机。”我又问她:“那你上课记笔记吗?”她说:“没有记。”我有点生气,对她说:“你的基础比别人差,你应该笨鸟先飞呀!平时记一下笔记,实在来不及操作,课后有时间,可以来操作呀!”就这样,边说边教,不知不觉,已经暮色沉沉,华灯初上了,这样的辅导才告一段落。回家的路上,我不再轻松,相反的是迷惘和沉重,怎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难道我就没有责任吗?在深刻的反思之后,我才发觉,我的教学不像我想像的那样“完美”,批判总结之后,找出了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之处,以供同行引以为镜。
一、真正落实分层教学
从这件事上让我知道,我在上初一的第一堂课时就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没有对学生作个真正的了解。因为初一的新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因各学校的客观环境不同,接受的信息技术教育就不同,他们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电脑的基本操作已经很熟练,有的却从来没有上过信息技术课,连鼠标都捉不住。面对这种情况,实施分层合作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了解、熟悉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出发,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各类学生合理搭配,积极探索问题,以好促中,以好生带后进生,从而激发各类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得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通过这位学生让我知道,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的信息素养,因为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是一个人必备的素质,要注重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生存的全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本技能。我觉得我一定要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改进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任务。
三、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在想想,这句话真是说的好,俗话说:“学无止境。”特别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每天都在飞速发展,何止是“一日千里”。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一是要学会学习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未来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学生将面临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所以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学习和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二是要学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去辅助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有力地促进其学会学习的能力的提高。而我忽视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知识本位,忽视了能力本位。
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采用这一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样我也不例外,基本上每堂课,都会给学生设计“任务”,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然而,我对这个“任务”设计,(下转第22页)(上接第45页)有没有考虑周全呢,深刻反思以后,我觉得我对“任务驱动法”理解的不够透彻,在以下三个方面没有做好:
第一、“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第一,“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而我从来没有根据学生的差异来面向具体对像来分配任务,只是把相同的任务布置给每一位学生,这样,任务简单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累得慌”。
第二、“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我不是没想到,也经常这样做过,但坚持不够,在遇到创设情景较困难的时候,就会马虎过去。现在知道,教学上的事是一点马虎不得的。
第三、“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即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而我只是一味的布置任务,却没有考虑到这些的任务分类及分配,这样就造成了人力及时间的浪费,且效果不好。
五、设计恰当的反馈调查表
通过这位女生的启示,让我知道了,其实我没有真正深入了解每堂课的教学情况,有时课堂看到的也只是一种假像,教师在学生操作时,转几圈看一看,觉得大部分学生还可以。这种所谓的了解真是误差太大了。要做到真正了解学生每堂课的掌握情况,我觉得必须设计一张简洁的反馈调查表,在每周最后一节课发下去,让学生以匿名的形式花几分钟填一下,然后教师收上来,通过调查表让教师明白学生和自己的得与失,再在下一周的第一节课上,教师花几分钟时间来回答学生问题和必要的说明。这样,有问题就及时解决,就不会发生本文所述此类事情。
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寓情于教学之中,以情育人。多与学生交流,努力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应注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勇敢果断、锐意开拓的意志品质和不怕苦累、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还应举办多种形式的群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竞争意识和顽强拼搏的毅力。而本故事当中的女生就缺乏勇敢果断、锐意开拓的意志。当然,这跟我的失败教育有关系的,因为培养好他(她)们,大胆提问、勇敢质疑的品质。
这个故事给我的教训是沉重,反思是深刻的,最后让我用Stephen D.Brookfield(美)的一段话来总结我的体会:“没有对学生学习体验的了解,我们将很难做好教学工作。很显然,恰当地掌握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当这些方法应用于具体实践时,必须考虑到这种方法对学生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没有对学生学习体验的评价,任何方法的选择都有可能是不知情、不适宜或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