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理念

【作者】 谭建忠

【机构】 山东昌邑一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育人,在于教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课程,吸收文章中所蕴涵的人文理念,纯净其灵魂,陶冶其情操,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形成完善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理念
  实施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理念,正确把握和领悟课文中的人文内涵。因为语文课文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乃至自然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既反映了世界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蕴涵着现代文化发展的精华,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意义。“高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涉及到情感态度、思想修养、心理品质等各方面,这正是新世纪对语文教育的要求。”在此,我们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内容进行探讨。
  一.哲学思维,理性批判
  人文理念中的哲学思维具体落实到我国的语文教学中,主要是通过思辨与启智的课文承载其内涵。在高中语文课文里,体现这类目标的课文不在少数,其中就有揭示了生命伦理、社会意蕴精神的《论语》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便蕴育了当时提倡的社会治学发展;有体现了天人合一、铺张扬厉精神的《鹏之徙于南冥也》、《逍遥游》等课文,“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展示了庄子汪洋恣肆的世界图景;还有展现了学理探究、思辨求索精神的《劝学》、《师说》等文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了荀子的内省达明的哲学理念等课文。这些文章中反映出来的哲学意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改变学生对于自身以及这个世界的看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哲学理性批判思维,也是学生形成思想个性和健康精神的动力所在。
  二.道德情操,提升品质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对学生的道德情操进行培养,是渗透人文理念的重要任务之一。“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等观念决定了语文课程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使命,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道德不仅是每一个人心中的润化剂,更是全社会的调节剂,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便是塑造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主体,在全面扩充学生的知识范围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历练,这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一大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这一步走的如何,决定着学生的人生轨迹与生活信念。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可贵的思想,都能在某种程度上给予学生独有的启示。如曹操的《短歌行》,格调高远、感情丰富,集中展现了作者曹操作为一名英雄主义者的满腔豪情和一代果雄贤才难求的烦忧,让学生知道成功需要什么,让他们明白再伟大的事业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学习曹操在壮志难酬时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等。课文的这些内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改善学生的思想品质,而且对于丰富学生知识、坚强学生意志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人生态度,积极进取
  人生态度不仅包括让学生形成对人生的观点,还包括在此观点下所作出兴趣倾向与行动可能,人生态度不可能一成不变,也不可能瞬息万变,而是长久稳定的阶段取向。人生态度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不言而喻,消极颓废的人生态度对学生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而且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的形成期之中,他们善于思考,热情奔放,精神充沛,想象丰富,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传播与感染,在此时及时发现、分析、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十分适宜。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学生乐观、开朗、友善、博爱的生活情怀,达到教与育的内在统一,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培育学生的人生态度,从而达到使学生在学习中满足、在满足中幸福、在幸福中生活。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不失时机、恰如其分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况且在高中语文课程中,这样的资源也非常丰富,只需要教师稍加留心并加以分类,就能达到教书育人、塑造成功的目的。比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展现出作者登高远望,怀古忆昔时的心潮渗湃,感慨万千,借廉颇自比,表现出在怀才不遇的苦闷中仍然激情燃烧的报国情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教会学生正直、善良、真诚、勤奋的处世态度,“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让学生明确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踏踏实实地做事,堂堂正正地做人,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与美满幸福的人生情怀。
  四,审美情趣,文质兼美
  语文课程与美育有着天然的联系,正是因为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意蕴美、人情美、诗意美等审美情趣。我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表情达意及其准确与细腻,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的文章更是精彩绝伦的典范之作,有的讲究格式,表现出一种韵律美;有的刻画入微,描绘出一种画面美;有的深情满怀,展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情感美;有的富含哲理,掷撞出一股深刻的思想美……如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第一单元的诗歌中描述的景物: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俩争流,魔击长空,鱼翔浅底”的“湘江秋景图”;有“丁香一样颜色,丁香一样芬芳,丁香一样忧愁”的“愁怨姑娘图”;还有“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心头荡漾”的“金柳夕照图”。作者用精美的词语描绘出一幅幅精美的画面,让读者尽情发散思维去想象,让语言与物景对象相互烘托,益显其美。
结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现己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也成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