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主人的策略探寻
【作者】 张 黎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中和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就需要教师创新方法,丰富策略,想方设法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其成为“我要学”的主体。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主人 创新方法 丰富策略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在实践中,这种“学生是主体”教学理念并未得到很好落实,特别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课堂,学生仍然是被动学习,仍然是被灌对象,被牵着鼻子走,没有学习自主权。在大力倡导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如何还原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从被动中解放出来成为学习主人呢?这既是一个观念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方法的问题,需要我们教师更新理念,创新方法,进一步丰富实践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喜爱数学
学起于思源于疑。我们知道,问题情境不仅具有“境”的趣味性,还有“问”的启发性,既能激趣,又可导思,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动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就可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爱上数学,为努力学习作好充分的情感准备。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们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猪八戒摸着脑门疑惑的自问道,“我今年12岁了,为什么只过了三个生日?亲爱的小朋友,你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一岁一生日,常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对于没有“闰年”知识概念的学生来说,显然会让他们惊讶。正当他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短短的几分钟新课教学,学生却快速掌握闰年知识,都争相写信告诉猪八戒。通过这种方式,创设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不仅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争相学数学。
二、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亲近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且,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教师不是知识传递器,学生才是知识自我意义建构的主体。数学学习并非是学生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留下探索与思考的余地,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近数学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从而缩小学生与数学空间,拉近新旧知识的距离,让学生走近数学,亲近数学。
三、运用动手操作,让学生实践数学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我是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提倡“做中学”。新课标也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良好的数学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应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学数学,实践数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开发学生智力,还能使数学的抽象性变为具象性,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特别是小学低段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学数学更有意义。不过,让学生操作前,教师要大致说出操作方法和步骤,不要让学生盲目动手,急于求成,必要时还可引导学生说说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
在学生完成操作之后,要留给学生反思、总结时间,让他们对照自己所摆的结果想一想,我是先摆什么,再摆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这个过程是必要的,有利于抽象概念“物化”和行为技能“内化”。数学教学中,这样的动手操作很多,摆一摆、想一想、讲一讲、剪一剪、拼一拼都是动手实践好的方法,都是学数学的好方法。小学生在动手学数学过程中,还能满足好动特性。
四、注重生活应用,让学生体验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学习的目的是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达到反哺生活目的。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也是数学本质的呼唤。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体验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例如在学习《认识物体》一课时,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这些物体的概念比较陌生,但是他们对足球、魔方、牙膏盒等这些东西却十分熟悉,于是课堂上我们就可通过学生对这些东西的进行分类,运用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之后又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这些物体,出现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些物体的理解。这样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背景出发,得到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数学的真实作用还原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问题。
总之,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学习,教师就必须退出“一言堂”的霸主地位,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释疑者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致力于学,为学生学习服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课堂中站起来,自我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体现出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赵茂森,《优化教学指导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2.12。
【2】闰桑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
【3】张焕玲,《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主人 创新方法 丰富策略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在实践中,这种“学生是主体”教学理念并未得到很好落实,特别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课堂,学生仍然是被动学习,仍然是被灌对象,被牵着鼻子走,没有学习自主权。在大力倡导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如何还原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从被动中解放出来成为学习主人呢?这既是一个观念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方法的问题,需要我们教师更新理念,创新方法,进一步丰富实践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喜爱数学
学起于思源于疑。我们知道,问题情境不仅具有“境”的趣味性,还有“问”的启发性,既能激趣,又可导思,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动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就可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爱上数学,为努力学习作好充分的情感准备。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们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猪八戒摸着脑门疑惑的自问道,“我今年12岁了,为什么只过了三个生日?亲爱的小朋友,你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一岁一生日,常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对于没有“闰年”知识概念的学生来说,显然会让他们惊讶。正当他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短短的几分钟新课教学,学生却快速掌握闰年知识,都争相写信告诉猪八戒。通过这种方式,创设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不仅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争相学数学。
二、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亲近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且,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教师不是知识传递器,学生才是知识自我意义建构的主体。数学学习并非是学生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留下探索与思考的余地,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近数学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从而缩小学生与数学空间,拉近新旧知识的距离,让学生走近数学,亲近数学。
三、运用动手操作,让学生实践数学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我是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提倡“做中学”。新课标也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良好的数学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应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学数学,实践数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开发学生智力,还能使数学的抽象性变为具象性,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特别是小学低段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学数学更有意义。不过,让学生操作前,教师要大致说出操作方法和步骤,不要让学生盲目动手,急于求成,必要时还可引导学生说说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
在学生完成操作之后,要留给学生反思、总结时间,让他们对照自己所摆的结果想一想,我是先摆什么,再摆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这个过程是必要的,有利于抽象概念“物化”和行为技能“内化”。数学教学中,这样的动手操作很多,摆一摆、想一想、讲一讲、剪一剪、拼一拼都是动手实践好的方法,都是学数学的好方法。小学生在动手学数学过程中,还能满足好动特性。
四、注重生活应用,让学生体验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学习的目的是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达到反哺生活目的。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也是数学本质的呼唤。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体验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例如在学习《认识物体》一课时,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这些物体的概念比较陌生,但是他们对足球、魔方、牙膏盒等这些东西却十分熟悉,于是课堂上我们就可通过学生对这些东西的进行分类,运用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之后又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这些物体,出现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些物体的理解。这样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背景出发,得到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数学的真实作用还原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问题。
总之,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学习,教师就必须退出“一言堂”的霸主地位,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释疑者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致力于学,为学生学习服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课堂中站起来,自我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体现出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赵茂森,《优化教学指导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2.12。
【2】闰桑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
【3】张焕玲,《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