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作者】 赵 辉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凤山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技能很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中也没有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众多的教学方法当中,深受教师们欢迎的当属“任务驱动”教学法。可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如何设计出恰如其分的任务也非易事,只有真正地了解任务设计的意义、目的,准确地把握好任务设计的方法、程序,才能真正实现“任务驱动”式教学。好的任务可使我们的教学相得益彰,可以使教学有事半功倍之效。反之则与我们的教学背道而驰,事与愿违。就如何在教学中设计出较好的任务,就本人在博取众家之长之上融己之见,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任务设计的必要性及任务主题的选取原则
任务驱动有很强的目标性和实践性。在任务的实现过程中可以有目的的,有机的结合其它学科知识,开展学科整合教学。教师要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合理地进行整合,突破原有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学生最感兴趣的、与生活实际联系较紧密的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场景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要遵循教育心理学原理,要迎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务的呈现的初衷,要让学生是在“我要做”中学习,而不是在“要我做”。在任务的设计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维的迸发,发展个性化学习。同时也要兼顾任务的系统性,各个任务之间有机结合、纵横交错、相互渗透。
二、任务设计的呈现形式
课堂研讨:讨论教学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先提出有争议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最后达到澄清事实,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我举一例,比如在讲电子邮件的使用前,教师可用一些因写错地址或查无此人等而返回的信件,对学生们提出问题,如何使我们的通信更有效呢?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先对传统信件优缺点进行讨论,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畅所欲言。
电脑作品: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近几年来全国中小学电脑作品大赛的举行,我们的任务主题也有了更好的呈现方式,可用画图,动画,多媒体简报,视频录像,也可以是网页。可让学生们在探索与创新的主题下,进行电脑作品创作。
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应该灵活一点,适当的留点空间,以便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软件的帮助功能,启发他们去探究,触类旁通。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任务设计要注意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自我探索的空间。教师在教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正好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
在教“初识PowerPoint以及用PowerPoint制作简单幻灯片”的教学中,我在正式授课前,演示放映事先制作好的富有童趣、色彩斑斓、声音优美的幻灯片,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设置任务一:如何启动PowerPoint2003?
任务二:比较PowerPoint2003界面和以前使用过的哪些软件相似?
任务三:请利用PowerPoint2003软件制作一张幻灯片,要求图文并茂?
任务四:如何美化幻灯片呢(文字,如艺术字的美化等)?
布置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作自己喜爱的比这些更漂亮的幻灯片。利用这种任务驱动,学生的情绪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三、任务设计的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技术的深刻理解和适应能力。所以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要综合地运用各种评价方式,来全面考察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和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
在课堂研讨过程中,在表达任务结果时,小组成员发言人,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生动;表达是否条理清晰,易于理解;能否根据听众的特点灵活地使用信息传递和交流技巧。这就是“口头表达法”。
作品评价法是在教学评价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式,可以用电脑作品的形式来进行评比,在同学中进行传阅,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加集体荣誉感。
过程评价法,有的学生基础差,在相同的条件下可能做得不如其它同学,可是这样的学生更应恰当地给出评价,比如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用到了哪些基础理论,又学到了哪些,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在前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结果评价法,教师给学生对自己作品展示、说明的机会,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灵活的评价方式,除了教师评价外,也可让学生们自己评,互相评价,一次任务的评价,不只是一个任务的结束,更应当是下一个任务的开始、向导和动力,要避免没有方向和低质量的评价。
四、小结
任务设计可以服务于教学,如设置不当,也可能阻碍教学。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还有很多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不应放弃努力,应该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真正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教给他们今后勇于面对和挑战这个信息时代的勇气和本领。
一、任务设计的必要性及任务主题的选取原则
任务驱动有很强的目标性和实践性。在任务的实现过程中可以有目的的,有机的结合其它学科知识,开展学科整合教学。教师要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合理地进行整合,突破原有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学生最感兴趣的、与生活实际联系较紧密的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场景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要遵循教育心理学原理,要迎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务的呈现的初衷,要让学生是在“我要做”中学习,而不是在“要我做”。在任务的设计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维的迸发,发展个性化学习。同时也要兼顾任务的系统性,各个任务之间有机结合、纵横交错、相互渗透。
二、任务设计的呈现形式
课堂研讨:讨论教学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先提出有争议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最后达到澄清事实,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我举一例,比如在讲电子邮件的使用前,教师可用一些因写错地址或查无此人等而返回的信件,对学生们提出问题,如何使我们的通信更有效呢?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先对传统信件优缺点进行讨论,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畅所欲言。
电脑作品: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近几年来全国中小学电脑作品大赛的举行,我们的任务主题也有了更好的呈现方式,可用画图,动画,多媒体简报,视频录像,也可以是网页。可让学生们在探索与创新的主题下,进行电脑作品创作。
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应该灵活一点,适当的留点空间,以便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软件的帮助功能,启发他们去探究,触类旁通。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任务设计要注意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自我探索的空间。教师在教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正好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
在教“初识PowerPoint以及用PowerPoint制作简单幻灯片”的教学中,我在正式授课前,演示放映事先制作好的富有童趣、色彩斑斓、声音优美的幻灯片,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设置任务一:如何启动PowerPoint2003?
任务二:比较PowerPoint2003界面和以前使用过的哪些软件相似?
任务三:请利用PowerPoint2003软件制作一张幻灯片,要求图文并茂?
任务四:如何美化幻灯片呢(文字,如艺术字的美化等)?
布置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作自己喜爱的比这些更漂亮的幻灯片。利用这种任务驱动,学生的情绪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三、任务设计的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技术的深刻理解和适应能力。所以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要综合地运用各种评价方式,来全面考察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和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
在课堂研讨过程中,在表达任务结果时,小组成员发言人,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生动;表达是否条理清晰,易于理解;能否根据听众的特点灵活地使用信息传递和交流技巧。这就是“口头表达法”。
作品评价法是在教学评价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式,可以用电脑作品的形式来进行评比,在同学中进行传阅,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加集体荣誉感。
过程评价法,有的学生基础差,在相同的条件下可能做得不如其它同学,可是这样的学生更应恰当地给出评价,比如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用到了哪些基础理论,又学到了哪些,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在前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结果评价法,教师给学生对自己作品展示、说明的机会,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灵活的评价方式,除了教师评价外,也可让学生们自己评,互相评价,一次任务的评价,不只是一个任务的结束,更应当是下一个任务的开始、向导和动力,要避免没有方向和低质量的评价。
四、小结
任务设计可以服务于教学,如设置不当,也可能阻碍教学。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还有很多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不应放弃努力,应该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真正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教给他们今后勇于面对和挑战这个信息时代的勇气和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