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的实践策略

【作者】 胡海东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胜利镇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创设情境是数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无论利用哪种方法创设,我们都要达到煽情、激趣、导学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 情境 创设
  情境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常用手段,也是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由于其集情感性、趣味性、激励性和启发性于一体,具有良好的煽情、激趣、导学作用,深受教师喜爱,从而成为教师创设高效课堂、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初中数学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运用情境教学也就是教师的“家常便饭”。但在实践中,笔者多次看到教师创设的情境华而不实,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我觉得共商此事之必要。
  一、利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创设情境
  教学不是水中浮萍飘着走,需要结合实际,也就是要以学生现有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最近发展区”为起点,学生才能接受,才能进行很好的消化建构。情境创设也是如此,离开学生认知基础的情境,学生不但不能理解,反而觉得教师“故弄玄虚”,既达到激趣的目的,也无法启思导学。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从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在学生原有基础上进行,结合教学内容,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探讨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通过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来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这样,才能让学生知识逐层深化,一步一个脚印,学得扎实有劲。
  二、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新课标多次明确提出:“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抽象概括。数学生活化教学思想是现行课改的重要理念,而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也应该生活化,即生活化情境。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就相当于让学生有了认知基础、理解基础。在实践中我们感知,当数学和现实生活结合越紧密,数学才越有生命力,越对学生有吸引作用。所以,我们情境创设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数学如魔鬼附体般穿上生活的外衣。这样,既能让学生感觉数学有有趣,倍感亲切,更能感觉数学的实用,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打开思考闸门,发掘创造源泉。如教学“等腰三角形”一节时,我们可以这样创设情境:“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玻璃板被弄破了,只留下底边和一角,怎样才能把这块玻璃配好?”一时间,学生的热情高涨,给出了许多答案,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利用数学典故创设情境
  数学发展源远流长,文化精彩辉煌。在其发展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的数学典故。有记叙知识形成、发展过程的,也有反映知识点的本质的。我们如果把这些典故搬进课堂,成为情境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热情。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开课伊始,我就用典故---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创设情境,并配合多媒体展示图片进行,学生都非常疑惑不解,教师因势利导引入相似三角形知识应用的学习,学完新课后,再一起回过头来思考泰勒斯是用什么方法原理测量金字塔高度。这样的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堂课堂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意识。
  四、利用数学知识本身联系创设情境
  数学是按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和事物认识过程编排的,是逐渐深入的。人认识事物是一个过程,由表及里,从表象到本质。而数学教学也是按照这个“逻辑”进行,即让学生在旧知基础上学习新知。利用数学知识本身联系创设情境就是利用旧知引出新知教学而创设情境。当然,我们要分清新旧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或者类比,从而产生联想,深化认识。如学习了中点后,再学习角平分线的知识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类比和对比,联想出角平分线的概念和性质等。这样,既使学生思维过渡自然,又降低了教学门槛,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五、利用学生认知冲突创设情境 
  皮亚杰在认识论中指出,认知冲突是指人的原有图式与新感知的事件或客体之间的对立性矛盾。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总是试图以原有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决的新问题时,就会发生认知冲突。冲突的一旦产生和碰撞,就会使学生对新信息或原有的图式作调整,以解决冲突,实现知识的顺应。我们知道,学生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如何去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打破学生原有观念上的平衡。为就需要教师利用学生认知冲突创设情境,让学生认知平衡遭到破坏,又在破坏中愈合。如学习过(ab)n=anbn以后,许多同学都错误地认为(a+b)n=an+bn,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先让学生猜想(a+b)n,然后让学生用具体数据代入求值,让学生发现原先自己的错误认识,从而使其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策略。但无论哪种方法,或者创设什么样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做到自然、合情合理,才不会让学生感到数学的抽象和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增,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徐杰、王丽丽,数学教学创设情境的认识与实践[J].中学数学教育,2006.1。
  【2】曾国强,新课改背景下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8。
  【3】马凤春,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7。
  【4】应之宁,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案例分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