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英语教学中英汉思维方式的比较研究
【作者】 李文辉
【机构】 山东昌邑一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从中英思维差异的角度,对比分析各类阅读文章的文体,从篇章结构、衔接手段、句型和词语搭配进行分析,发现英语思维模式的典型特征,然后再结合这些特征对学生进行分析讲解,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英汉思维;语句;语篇
一.语篇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讲,英语篇章阅读最为困难,篇章阅读主要体现为语篇的宏观结构理解及其之间逻辑关系的把握。学生在英语篇章阅读理解方面的困难,除了语法、词汇和背景知识的欠缺外,由英汉思维模式差异而导致的篇章理解困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于中国学生来讲,对英语语篇的理解,必须通过英语的语篇模式来构建理解图式。本文通过对比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及其所引起的对篇章建构模式的不同,来探究其对英语篇章阅读教学的启示。
1.英汉语篇拓展方式差异
语篇的拓展方式受到人类的思维方式的影响,由于不同民族的思维习惯是有一定差异的,因而语篇的拓展方式也有着一定的差异。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是英美型(English),其语篇拓展方式也是直线型的,即语篇的推进时按照一条直线进行展开的。汉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东方型(Oriental),因而其语篇拓展方式是一种螺旋型结构,即语篇的推进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在谈到几个问题时,谈完后面的问题后,可能又回过头来涉及前面己讨论过、但自己认为有必要强调或没有分析清楚的问题。在现代汉语中,由于受到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存在着类似于英语的归纳性的语篇结构,但是,传统的螺旋型结构语篇拓展模式仍然大量存在。
2.英汉语篇衔接方式差异
传统的中国文化一向视“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并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为认知方式,其思维方式就表现为整体、综合、笼统和直观化。人们习惯总体概括,忽略细微分析。反映在语一言上就显得更加主观与模糊,因而“意合”就成了汉语的主要特征。汉语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结合很少用形式上的连接手段,而主要是凭借语义上的关联进行。正如连淑能(1993:53)所描述的那样“重视隐形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所以汉语句子中很少见到关系词,介词等,名词和动词也没有动态形式变化。代词的使用也不像英文那么频繁。“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连淑能1993:54)。虽然英汉句子之间的关联手段基本相同,即句子与句子之间都是通过一张有形和无形的网连句成章.但是英语更注重通过语法手段(照应,代替,省略,连接等)和词汇手段(复现关系和同现关系等)进行关联(形合),而汉语更注重通过语义逻辑联系进行关联(意合),只是在逻辑联系不够明确或容易引起歧义的情况下才一采取标识的方法.因此,英语的句子往往长而复杂,使用很多代词,而这对于以汉语读者来说就容易造成对代词意思的误解,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我们在确定代词所指代内容时,一定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判断出正确的含义.
二.句子
1)形合与意合
英汉两种语一言在句子各部分之间的衔接方式上,有一个重大差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英语与汉语相比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音一,句子语法关系主要靠词汇曲折变化来实现。句子中各分句的联系,主要通过连接词语直接显示出来。英语句子中,主谓这一主干结构突出,在表达较复杂的思想时,往往开门见山,以谓语动词为核心,然后借助大量反映形式关系的连词,介词,关系副词,非谓语动词等进行空间搭架,把各个分句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窜葡萄似的句子,呈现出由中心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
2)重心
说英语国家的人们“由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方式往往将句子的语义重心放在句子的开头,而汉民族的“从众归一”的思维方式往往将句子的次要语义部分放在句首,而将重心放在句子的末尾,这是英汉句子内部结构的一个明显区别。(仝益民,2009:90)具体来讲,在表达为逻辑思维时,英语往往是判断或结论等在前,事实或描写等在后,即重心在前;汉语则是由因到果,由事实到结论,即重心在后。
3)语气
虚拟语气是英语中一种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它是说话者表达主观愿望或表示不能实现的或者与事实相反的假设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英语中虚拟语气的表达形式是通过动词的变化形式表达的,其特点是主从句时态不一致,或是往过去推一个时态,一般没有明显的标志,而汉语动词是没有相应的形式变化,通过各种各类的副词、语气助词等来表达类似的含义。
4)英语的物称及汉语的人称
英语较常用物称表示法,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那是因为在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自然客体和人类主体是同等重要的,因此英美人很重视客体意识,客体意识体现在他们的表达方式中。而汉语则重视主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以“万物皆备于我,,做主导,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因而常用人称。
5)英汉语否定视角的差异
中国人与英美等西方人有相似的否定思维形式,但英汉两种语气在表达否定概念时所使用的词汇手段,语法手段,语气逻辑等方面都有差异。
三.词汇
作为具有动态趋势的语言,汉语中动词的使用十分频繁,即使是在以名词为中心语的名词性短语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动词的身影,比如“莎士比亚写的剧本”、“来自加拿大的女孩”、“朋友赠送给我的礼物”和“从国外寄来的信”。而这些短语在翻译成英语时,如果还保留着动词“写”、“来自”、“赠送”和“传送”,就不好翻译。因此,只能让这些动词以分词的形式出现,“a play written by Shakespeare”、“a girl corning from Canada”、“a gift given by my friends”和“a letter sent from abroad”,这样整个句子才会更简洁,顺畅。
参考文献:
【1】徐行言主编,《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余强编著,《双语教育的心理学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英汉思维;语句;语篇
一.语篇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讲,英语篇章阅读最为困难,篇章阅读主要体现为语篇的宏观结构理解及其之间逻辑关系的把握。学生在英语篇章阅读理解方面的困难,除了语法、词汇和背景知识的欠缺外,由英汉思维模式差异而导致的篇章理解困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于中国学生来讲,对英语语篇的理解,必须通过英语的语篇模式来构建理解图式。本文通过对比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及其所引起的对篇章建构模式的不同,来探究其对英语篇章阅读教学的启示。
1.英汉语篇拓展方式差异
语篇的拓展方式受到人类的思维方式的影响,由于不同民族的思维习惯是有一定差异的,因而语篇的拓展方式也有着一定的差异。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是英美型(English),其语篇拓展方式也是直线型的,即语篇的推进时按照一条直线进行展开的。汉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东方型(Oriental),因而其语篇拓展方式是一种螺旋型结构,即语篇的推进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在谈到几个问题时,谈完后面的问题后,可能又回过头来涉及前面己讨论过、但自己认为有必要强调或没有分析清楚的问题。在现代汉语中,由于受到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存在着类似于英语的归纳性的语篇结构,但是,传统的螺旋型结构语篇拓展模式仍然大量存在。
2.英汉语篇衔接方式差异
传统的中国文化一向视“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并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为认知方式,其思维方式就表现为整体、综合、笼统和直观化。人们习惯总体概括,忽略细微分析。反映在语一言上就显得更加主观与模糊,因而“意合”就成了汉语的主要特征。汉语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结合很少用形式上的连接手段,而主要是凭借语义上的关联进行。正如连淑能(1993:53)所描述的那样“重视隐形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所以汉语句子中很少见到关系词,介词等,名词和动词也没有动态形式变化。代词的使用也不像英文那么频繁。“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连淑能1993:54)。虽然英汉句子之间的关联手段基本相同,即句子与句子之间都是通过一张有形和无形的网连句成章.但是英语更注重通过语法手段(照应,代替,省略,连接等)和词汇手段(复现关系和同现关系等)进行关联(形合),而汉语更注重通过语义逻辑联系进行关联(意合),只是在逻辑联系不够明确或容易引起歧义的情况下才一采取标识的方法.因此,英语的句子往往长而复杂,使用很多代词,而这对于以汉语读者来说就容易造成对代词意思的误解,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我们在确定代词所指代内容时,一定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判断出正确的含义.
二.句子
1)形合与意合
英汉两种语一言在句子各部分之间的衔接方式上,有一个重大差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英语与汉语相比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音一,句子语法关系主要靠词汇曲折变化来实现。句子中各分句的联系,主要通过连接词语直接显示出来。英语句子中,主谓这一主干结构突出,在表达较复杂的思想时,往往开门见山,以谓语动词为核心,然后借助大量反映形式关系的连词,介词,关系副词,非谓语动词等进行空间搭架,把各个分句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窜葡萄似的句子,呈现出由中心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
2)重心
说英语国家的人们“由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方式往往将句子的语义重心放在句子的开头,而汉民族的“从众归一”的思维方式往往将句子的次要语义部分放在句首,而将重心放在句子的末尾,这是英汉句子内部结构的一个明显区别。(仝益民,2009:90)具体来讲,在表达为逻辑思维时,英语往往是判断或结论等在前,事实或描写等在后,即重心在前;汉语则是由因到果,由事实到结论,即重心在后。
3)语气
虚拟语气是英语中一种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它是说话者表达主观愿望或表示不能实现的或者与事实相反的假设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英语中虚拟语气的表达形式是通过动词的变化形式表达的,其特点是主从句时态不一致,或是往过去推一个时态,一般没有明显的标志,而汉语动词是没有相应的形式变化,通过各种各类的副词、语气助词等来表达类似的含义。
4)英语的物称及汉语的人称
英语较常用物称表示法,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那是因为在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自然客体和人类主体是同等重要的,因此英美人很重视客体意识,客体意识体现在他们的表达方式中。而汉语则重视主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以“万物皆备于我,,做主导,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因而常用人称。
5)英汉语否定视角的差异
中国人与英美等西方人有相似的否定思维形式,但英汉两种语气在表达否定概念时所使用的词汇手段,语法手段,语气逻辑等方面都有差异。
三.词汇
作为具有动态趋势的语言,汉语中动词的使用十分频繁,即使是在以名词为中心语的名词性短语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动词的身影,比如“莎士比亚写的剧本”、“来自加拿大的女孩”、“朋友赠送给我的礼物”和“从国外寄来的信”。而这些短语在翻译成英语时,如果还保留着动词“写”、“来自”、“赠送”和“传送”,就不好翻译。因此,只能让这些动词以分词的形式出现,“a play written by Shakespeare”、“a girl corning from Canada”、“a gift given by my friends”和“a letter sent from abroad”,这样整个句子才会更简洁,顺畅。
参考文献:
【1】徐行言主编,《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余强编著,《双语教育的心理学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