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张扬个性,激发孩子习作潜能

【作者】 倪网苟

【机构】 江苏省金坛市河滨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蒙台梭利说过:“我们只有在儿童身上才能领悟到大自然的雄伟。”为什么?那就是因为儿童比成人更多地保留着人类的天性。教育的本质应该以活动为中心,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天性,这才是教育根本意义所在。这种人类的天性也就是灵性。作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自主性,重视在语文实践应用中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去获取信心,获得成功,获得教育,获得愉悦,不失为作文教学的良好途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在中高年级进行了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个性化作文不加限制,不讲究篇章,没有统一要求,易于激发孩子的兴趣,容易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个性化作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善读无字生活的习惯和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学习习惯,重视展示他们的独立个性,引导孩子到生活中去摄取、去发现、去思考,从而唤醒孩子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
  一、开放学生的眼睛,扩大学生的信息
  作文教学就是要注重人文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课本以外的自然、生活、社会等大范围的、多角度的生活内容广泛涉猎、获取,必将为写好作文作良好的铺垫,从而实现学生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步入广泛的社会语言空间,在学语言的同时学做人,最终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1.天天“五个一”。我要求学生每天集体积累一个成语、一句名言、一个谚语、一个歇后语、一首古诗,每一个内容都有专门的学生负责抄写,全班学生都可以提供有关知识,被选中的将注明该学生的姓名。这样一来,学生积累的积极性很高涨。我还借机举行了成语竞赛、谚语竞赛、歇后语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积累的热情。“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学生小小的信息库中是越聚越多,越来越丰厚。厚积而薄发,将知识的源泉融入孩子的心田,必将滋润出一朵朵奇丽的花朵,散发出诱人的芳香。
  2.小小“阅读角”。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读书笔记的习惯。”为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我在班级开展了小小“阅读角”活动。在教室板报上开辟了“阅读角”专栏,让孩子自己推荐好书好文章,在专栏中具体介绍,并注名书的来源,以便于大家查阅。成立班级图书角,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每周利用一节课专门介绍阅读收获。学生们热情高涨,文学作品、科技读物、古典名著、百科全书等都成了孩子竞相借阅的热门书籍,有的孩子还在网上阅读少儿读物。一个个短小精悍的阅读简介在孩子的手中诞生了。“阅读角”成了他们阅读比武的擂台。学生从书籍中广泛地摄取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学生视野开阔了,对书报也格外的钟爱,读书之风蔚然形成。
  3.人人有慧眼。相信孩子的眼睛,这是最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常听到有的老师说,学生能知道什么,只要老师少说一句,他们就不知道做什么了。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引导他们从“熟视无睹”中学会发现,从“稍纵即逝”中学会捕捉,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出年龄,让学生少一些约束,多一些自主权和自由度,以此激发学生“对于对象的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爱因斯坦语)。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有一篇体验作文《护蛋行动》,我提前两周布置学生带一个生鸡蛋,要求他们一天不让蛋离开自己,最后鸡蛋完好无损的同学评选为’护蛋使者”,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同学们各自施展智慧,有的挂在脖子上,有的揣在口袋里,有的用盒子装着,有一个女同学先用餐巾纸包了四层,再用透明胶裹了四层,最后用奶奶的布袋子系着挂在胸口,俨然像个小妈妈。每个人从护蛋行动中都深有感触:做妈妈真不容易,我们一定要理解妈妈……学生的兴趣广泛,信息渠道畅通,这将为他们的作文注入勃勃生机。
  二、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
  学生的写作潜力,只有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在对未知的科学与社会充满好奇的兴趣推动下,自觉主动地追求,才能得到发展。作文不仅是将语言转化为文字表述,而且重视培养学生的说和写,能说能写,把独立的个性融入语言文字之中,这才是作文教学的本质所在。
  1.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说。师生关系越民主、越平等、越和谐,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越强烈,作文教学的人文环境就越充足,越宽松。教师尤其是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在一次作文评讲课上,一位学生读道:“倪老师固然有许多优点,但我还是不喜欢他,因为我会罚不听话的同学抄书……”接着他就具体地描述了我如何骂陆轩、周洋等同学的情形。当时全班同学几乎不约而同地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似乎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暴风骤雨。我始终保持着微笑,恭恭敬敬地听着,不时还对他细腻的语言描写叫好。我发现所有的学生的表情都松弛下来,他也越读越起劲。最后,我拉着他的手说:“你的胆略令我钦佩,你的真诚令我感动,你是第一个指出我缺点的,而且是在全班同学的面前,我知道你的用心良苦,老师一定会改正的。”此时,他涨红的小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无尽的成就感。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不仅是在评孩子的作文,而且是在呵护一个极具个性的孩子,相信今后不仅他敢说,全班学生都会敢说,这才是这次作文评讲课最大的收益。
  2.宽泛的容纳机制,让学生乐说。每位孩子都有表现的欲望,都有展示的需求,为此,我把晨会课改成了学生作文交流。每四人一组,课前选出一位同学上来交流,内容、体裁都不加限制,想说什么都可以。一段时间后,学生选材的范围更宽了,写人、记事、写景、状物都有,甚至连议论的的片段也是屡见不鲜。学生的洞察力令人吃惊。一次我在教《番茄太阳》一文时,一位学生初读了文章后举手说:“《番茄太阳》一文三次写到了番茄太阳,意思各不相同。”我随即就说:“你真会读书!我是读了好几遍才看出来的,你一遍就能读出来,阅读能力真强啊。”就这稍纵即逝的片刻,竟然在第二天的交流中(下转第92页)(上接第78页)有两位学生写到它。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敏锐的感受力不得不令我折服。一杯茶、一张纸、一个微笑都成了孩子关注的对象,“点点滴滴尽是情”,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已跃然纸上,倾注在幼小的心田里。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锻炼,我开展了片段作文竞赛活动。每个小组成员每周轮流交流一次,每次都有各组的组长负责对交流学生评分,一周评选出一个最佳交流小组。这其中虽然占用了约五分钟的语文课时间,当我看见平时从来没有上过讲台,很少当众讲话的藤煜同学也能大方地走上去,勇敢地面对大家时,我觉得时间花得值得,这才是给孩子最丰盛的“点心”。我还举办了专题交流活动,如街巷见闻、名胜风光、真情告白、课堂写真等,让学生时时感到作文就在身边。一颗颗自由的心灵在语言空间中放飞,从他们的语言中我体验到天真的韵味。
  三、开放学生的空间,搭建展示的舞台
  教师要善于架起学生成功的桥梁,给学生展示的空间越大,他的兴趣会越浓,热情会越持久。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这正是我的职责和义务。
  1.自办手抄报。我带领学生在班级办起了手抄报,取名为《春笋报》,意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开辟了“校园采风”、“片段集锦”、“心海浪花”、“春夏秋冬”、“奇思怪想”、“左邻右舍”等栏目,成立了编委,全班学生都是通讯员。他们或写通讯,或述事理,或敞心扉,或表真情……一期期的《春笋报》载着他们的姓名和希望在大家的手中传阅,他们还把它复印了送给亲戚朋友,让大家都能分享他们的成功和喜悦。就是这小小的《春笋报》,使孩子们从班级走向校园,又一步步迈出校园。
  我还在学校网站开辟优秀作文专栏——墨缘,只要是有个性的文章,或者有进步的文章,或者满分的文章,都能挂在学校网站,我还每周带孩子们到多媒体教室,上网浏览学校网站,孩子的天赋在学校网站上得以尽情的展露,这无疑又为他们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
  2.营造大舞台。我们的目光就是要让孩子能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大舞台,去发现自身价值,从而确立更高的奋斗目标。我们让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鼓励他们向报刊杂志投稿,帮他们牵线搭桥,有的孩子成为了一些少儿报刊的通讯员,有的孩子加入了文学社。他们的作文也频频获奖,孙晨阳同学获江苏省第一届网络读书征文金奖,徐涵、孙蕴玉获第二届网络读书征文银奖,有六位同学在全国少儿成语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关心下一代周报》、《全国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金坛教育》《新作文》等报刊上经常看到他们的习作。孩子们纵身跃入语言的汪洋大海之中一发而不可收。
  只要我们俯下身来,亲近孩子,站在他们的立场,多为孩子着想,开放他们的大脑,开放他们的嘴巴,我们一定能造就一个个极富个性化的写作高手。
  作者简介:倪网苟,江苏省金坛市河滨小学教导主任,中学高级教师,一直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曾获辖市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及常州市优秀班主任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