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学生在批评中“点亮”希望
【作者】 王德明
【机构】 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据《墨子》记载,耕柱子受到墨子不留情面地批评,便说:“老师,你这么严厉地批评我,难道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说:“假如我要上太行山,用牛和马,你认为赶牛好还是驱马好?”耕柱子说:“当然驱马好。”墨子问:“为什么?”耕柱子说:“驱马,马可以跑得更快,牛则不然。”墨子说:“你就是这样一匹可以驱赶的快马啊!”爱之深,责之切。如果墨子不是耕柱子的老师,不了解耕柱子的才能,不对耕柱子寄予更多的期待,也就不会这么严厉地批评耕柱子了。正是在墨子老师充满激励和期待的“恨铁不成钢”式的批评之下,不仅消除了耕柱子的抗情绪,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睿智,它能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教师要善于运用比喻、反语、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创造幽默的课堂气氛,让师生沟通充满着智慧。为此,教师与学生谈心或者处理突发事件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理智,不要让学生绝望,而是在批评中有所期待,看到自身的价值。批评教育决不是对学生的“宣战”,而是让学生认清自身的不足,并不断改正错误。因此,我们不要让自己肆无忌惮的批评浇灭学生的希望,而是“点亮”道路,不断前行。
倾听包容学生的辩解。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时见到教师与学生拔剑弩张,更甚者大打出手。有些教师更是喜欢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对立面,遇到学生违纪,便得理不饶人,带着把学生朝死里整决心,在师生之间燃起战火。有些教师试图让违纪学生借错误长个记性,同时产生“杀鸡儆猴”之效,通常采取极端手段,产生令人恐惧的警示效果。在教师长期的强权之下,在潜移默化之中,表面上学生在强压之下屈服了,实际上学生隐藏在心底的怒火愈燃愈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爆发到不可调和的冲突地步。因此,教师应当知道过犹不及、欲速而不达的道理,凡事都要适可而止。我们不妨在师生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带,使师生都有一个冷静下来的机会,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以理性取代感情用事。这就要求教师赋予学生的申辩权,即使在学生狡辩面前也要保持清醒头脑,对学生的强词夺理给予情有可原的解释。面对学生的胡搅蛮缠,我们也不妨冷静地、逻辑严密地予以揭露和驳斥,以理服人,而不是以权压人者。一次自习课见到任同学和一位女同学闲聊,提醒他不要讲话了。他感觉很没有面子,就很不耐烦地大声嚷嚷说他们在讨论问题。学生都非常紧张地望着我。为了不影响班级学生的学习,把他请进办公室。他紧张地坐了下来,强辩说自己在讨论历史学科问题。当我进一步问其讨论历史的具体问题时,他反问我:老师,这个问题有意思吗?我告诉他非常有意思,先问问他讨论的历史学科具体问题,再问清楚那个女生讨论的历史具体问题,如果他们讨论的不是同一个问题,这件事情就太有趣了。这个小家伙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嘀咕着承认自己确实在闲聊。当我教育他自习课聊天会影响到学习成绩,对此他又振振有辞提出自己的歪理:我的成绩很好啊,在年级排名一直前十啊。我告诉他,如果他不讲话不违纪,安心学习,成绩可以保持年级前五、前三,甚至稳居年级第一。我承认凭他的悟性,即使闲聊也不影响考进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名校。但如果把闲聊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是不是可以考进北京大学或者清华大学呢?退一万步,即使我们承认他的闲聊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但也会影响到陪聊学生的学习,也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影响全班同学的学习啊。听到这番话,他彻底心服口服。最后发自内心地道一声:老师,我错了。显然,批评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要过于相信批评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批评是一把“双刃剑”,在对一部分同学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对另一部分同学很不适应;可能在这个时间合适,在那个时间不合适。可能学生在你暴风骤雨的批评中屈服了,但这种被压制下来的屈服会郁积下来,时机成熟仍然会大爆发。因此,我们需要时间,需要缓和,需要以非正式的调侃式的语言进行说理,让学生彻底地口服心服。
调侃化解学生的逆反。妙理并不在多言。古语云:“言不要多,达意则灵。”语言的含蓄、幽默可以化解紧张甚至尴尬的气氛,有利于促进师生的交流与沟通。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切忌枯燥、平淡的说教,甚至用学生厌倦的大话、假话、套话说教,这样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培养幽默细胞,要化平淡为诙谐,增强语言的幽默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施教就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一次,我站在底楼楼道口就远远听到二楼上自己班级教室热闹非凡,人声鼎沸,顿时怒火冲天,上楼推门而入,发现一位篮球狂小子正在讲台上演示自己绝活,即非常娴熟地用手指头转篮球的技巧。硕大的篮球在灵巧的指头上快速地旋转着,同学们大都崇拜的眼神看着他,不时“嗷嗷嗷”地狂欢着。这种情况下如果强制该生停下来不仅会让这位学生尴尬得下不了台,还可能引发与正在兴头上学生的对抗,从而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事实证明这不是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因为学生在享受疯狂带来的一份快乐。同时,我自己在不很冷静的情况下,很可能出言不逊,举止失常,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突然,一道电光在脑海闪现:不如非正式地调侃一下,借机让班级恢复理性。于是,我很平静地宣布:表演到此结束,刘同学可以现在做出选择:要么去打NBA,要么回座位坐好。这句俏皮话让学生哄堂大笑,表演者也咧着嘴不好意思望望我,无话可说,只好乖乖地回到座位安心学习了,班级的学习秩序很快就恢复正常。显然,登陆美国打NBA对他来讲几乎没有什么可能性,如此夸大其词的调侃让学生在宽松的心境中结束一场闹剧,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在表演者心理留下阴影,也没有激发学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以及学生的各方面特点分析,教师教育学生要远离枯燥,要幽默感。其实,幽默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是才学、知识、灵感、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调味品和润滑剂。它能使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启迪,愉悦情怀,沟通感情,领悟人生道理。
反语激发学生的上进。对于处于顺境的学生,教师不妨采取语言迂回的方式点醒“梦中人”。也就是迂回绕取,以退为进,即避开具体问题,通过旁敲侧击,使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教育。如我们常常使用“表扬—批评—激励”的迂回方式教育学生。先肯定其优点,然后指出其不足,并进行激励。这样,学生不但容易接受,而且会增添其前进的信心和勇气。俗话说:“会说让人笑,不会说让人跳。”但是,有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会说让人跳”的方式激励学生。我们都认识到“枯草式”的语言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让语言“活起来”,才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我班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因一段时间分心导致学习状态低迷,导致成绩大幅滑坡。经过与该生的个别谈心、与家长一起督促鞭策,在期中考试成绩又有大幅提高,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为此杨同学获得进步之星的称号,并受到表彰和奖励。为了防止她又骄傲自满起来,于是找她进行了一番谈话。首先为她获得表彰和奖励表示祝贺,并访问她自己的感受。她表示自己很激动,为自己获奖感到自豪。但接下来我表示很不以为然:这次受表彰的有两种学生:一类是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品学兼优的;还有一类是学习进步非常快的。我认为她在进步之星中获奖是很尴尬的,因为她本来就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应该在学习之星中获奖。如果想继续获得进步之星也很好办,可以在下一次考试把成绩考差一点,又可以获得进步之星的称号啦。听着我的调侃,明白我的言外之意,她的脸腾地红了。一再表示,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好好学习,以积极的状态冲击学习之星。这种先扬后抑的谈话方式将学生置于尴尬的境地,让她在顺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吸取经验教训,注意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促进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师生之间语言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过程。教师语言只有使学生在感情上引起共鸣,心心相印,才能达到语言传递和沟通的预期目的。“亲其师”自然“信其道”,班主任应善于通过充满诚挚和强烈感情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其迸发出火花来。这样才能获得情深意切,通情达理的效果。当然,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要因人而异。班主任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素质、兴趣、特长、性格特点等因素确定不同的谈话内容和方式,切不可一刀切,一风吹。应精心选择“契机”,择机而发,因势利导,以求事半功倍。切不可不看对象和场合,对学生都一味地幽默和刺激,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
倾听包容学生的辩解。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时见到教师与学生拔剑弩张,更甚者大打出手。有些教师更是喜欢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对立面,遇到学生违纪,便得理不饶人,带着把学生朝死里整决心,在师生之间燃起战火。有些教师试图让违纪学生借错误长个记性,同时产生“杀鸡儆猴”之效,通常采取极端手段,产生令人恐惧的警示效果。在教师长期的强权之下,在潜移默化之中,表面上学生在强压之下屈服了,实际上学生隐藏在心底的怒火愈燃愈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爆发到不可调和的冲突地步。因此,教师应当知道过犹不及、欲速而不达的道理,凡事都要适可而止。我们不妨在师生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带,使师生都有一个冷静下来的机会,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以理性取代感情用事。这就要求教师赋予学生的申辩权,即使在学生狡辩面前也要保持清醒头脑,对学生的强词夺理给予情有可原的解释。面对学生的胡搅蛮缠,我们也不妨冷静地、逻辑严密地予以揭露和驳斥,以理服人,而不是以权压人者。一次自习课见到任同学和一位女同学闲聊,提醒他不要讲话了。他感觉很没有面子,就很不耐烦地大声嚷嚷说他们在讨论问题。学生都非常紧张地望着我。为了不影响班级学生的学习,把他请进办公室。他紧张地坐了下来,强辩说自己在讨论历史学科问题。当我进一步问其讨论历史的具体问题时,他反问我:老师,这个问题有意思吗?我告诉他非常有意思,先问问他讨论的历史学科具体问题,再问清楚那个女生讨论的历史具体问题,如果他们讨论的不是同一个问题,这件事情就太有趣了。这个小家伙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嘀咕着承认自己确实在闲聊。当我教育他自习课聊天会影响到学习成绩,对此他又振振有辞提出自己的歪理:我的成绩很好啊,在年级排名一直前十啊。我告诉他,如果他不讲话不违纪,安心学习,成绩可以保持年级前五、前三,甚至稳居年级第一。我承认凭他的悟性,即使闲聊也不影响考进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名校。但如果把闲聊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是不是可以考进北京大学或者清华大学呢?退一万步,即使我们承认他的闲聊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但也会影响到陪聊学生的学习,也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影响全班同学的学习啊。听到这番话,他彻底心服口服。最后发自内心地道一声:老师,我错了。显然,批评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要过于相信批评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批评是一把“双刃剑”,在对一部分同学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对另一部分同学很不适应;可能在这个时间合适,在那个时间不合适。可能学生在你暴风骤雨的批评中屈服了,但这种被压制下来的屈服会郁积下来,时机成熟仍然会大爆发。因此,我们需要时间,需要缓和,需要以非正式的调侃式的语言进行说理,让学生彻底地口服心服。
调侃化解学生的逆反。妙理并不在多言。古语云:“言不要多,达意则灵。”语言的含蓄、幽默可以化解紧张甚至尴尬的气氛,有利于促进师生的交流与沟通。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切忌枯燥、平淡的说教,甚至用学生厌倦的大话、假话、套话说教,这样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培养幽默细胞,要化平淡为诙谐,增强语言的幽默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施教就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一次,我站在底楼楼道口就远远听到二楼上自己班级教室热闹非凡,人声鼎沸,顿时怒火冲天,上楼推门而入,发现一位篮球狂小子正在讲台上演示自己绝活,即非常娴熟地用手指头转篮球的技巧。硕大的篮球在灵巧的指头上快速地旋转着,同学们大都崇拜的眼神看着他,不时“嗷嗷嗷”地狂欢着。这种情况下如果强制该生停下来不仅会让这位学生尴尬得下不了台,还可能引发与正在兴头上学生的对抗,从而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事实证明这不是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因为学生在享受疯狂带来的一份快乐。同时,我自己在不很冷静的情况下,很可能出言不逊,举止失常,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突然,一道电光在脑海闪现:不如非正式地调侃一下,借机让班级恢复理性。于是,我很平静地宣布:表演到此结束,刘同学可以现在做出选择:要么去打NBA,要么回座位坐好。这句俏皮话让学生哄堂大笑,表演者也咧着嘴不好意思望望我,无话可说,只好乖乖地回到座位安心学习了,班级的学习秩序很快就恢复正常。显然,登陆美国打NBA对他来讲几乎没有什么可能性,如此夸大其词的调侃让学生在宽松的心境中结束一场闹剧,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在表演者心理留下阴影,也没有激发学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以及学生的各方面特点分析,教师教育学生要远离枯燥,要幽默感。其实,幽默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是才学、知识、灵感、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调味品和润滑剂。它能使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启迪,愉悦情怀,沟通感情,领悟人生道理。
反语激发学生的上进。对于处于顺境的学生,教师不妨采取语言迂回的方式点醒“梦中人”。也就是迂回绕取,以退为进,即避开具体问题,通过旁敲侧击,使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教育。如我们常常使用“表扬—批评—激励”的迂回方式教育学生。先肯定其优点,然后指出其不足,并进行激励。这样,学生不但容易接受,而且会增添其前进的信心和勇气。俗话说:“会说让人笑,不会说让人跳。”但是,有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会说让人跳”的方式激励学生。我们都认识到“枯草式”的语言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让语言“活起来”,才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我班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因一段时间分心导致学习状态低迷,导致成绩大幅滑坡。经过与该生的个别谈心、与家长一起督促鞭策,在期中考试成绩又有大幅提高,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为此杨同学获得进步之星的称号,并受到表彰和奖励。为了防止她又骄傲自满起来,于是找她进行了一番谈话。首先为她获得表彰和奖励表示祝贺,并访问她自己的感受。她表示自己很激动,为自己获奖感到自豪。但接下来我表示很不以为然:这次受表彰的有两种学生:一类是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品学兼优的;还有一类是学习进步非常快的。我认为她在进步之星中获奖是很尴尬的,因为她本来就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应该在学习之星中获奖。如果想继续获得进步之星也很好办,可以在下一次考试把成绩考差一点,又可以获得进步之星的称号啦。听着我的调侃,明白我的言外之意,她的脸腾地红了。一再表示,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好好学习,以积极的状态冲击学习之星。这种先扬后抑的谈话方式将学生置于尴尬的境地,让她在顺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吸取经验教训,注意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促进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师生之间语言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过程。教师语言只有使学生在感情上引起共鸣,心心相印,才能达到语言传递和沟通的预期目的。“亲其师”自然“信其道”,班主任应善于通过充满诚挚和强烈感情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其迸发出火花来。这样才能获得情深意切,通情达理的效果。当然,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要因人而异。班主任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素质、兴趣、特长、性格特点等因素确定不同的谈话内容和方式,切不可一刀切,一风吹。应精心选择“契机”,择机而发,因势利导,以求事半功倍。切不可不看对象和场合,对学生都一味地幽默和刺激,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