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牛光军

【机构】 山东省新泰市天宝镇大西庄联办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切能力中,创新思维居于核心地位,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释疑、开阔学生智力;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的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关键词:数学 创新思维 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
  创新思维是通过重新组织己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教育由于过于严谨、死板,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数学是一门具有高智力价值的学科,要想在课堂上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要挖掘和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一下具体的做法。
  一、巧设数学情景,把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创新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教学”元、角、分”时,设计教学情境:可问同学们,我们去商店买东西,首先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还没等老师问完,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人民币。这一下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我说,光有钱,不认识钱还不行,分不清元、角、分的单位也不行;学会了认钱和计算,这样买东西时才会不出错。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只要一个个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另外,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激励学生勇于不断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发挥教学民主,为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条件。不过,要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关键还在于结合日常教学工作有目的、有意识地予以勉励和诱导。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理解和运用,更应用发展的目光去鞭策学生,冲破定向思维,寻求最优化解题途径。例如“昆明到南宁大约360KM,一辆轿车80KM/时,轿车上午8时出发,12时能否到达?”我在教学这内容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讨论、猜测、演算等形式参与其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结果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由于所选择的标准不同,其解题的思路也不尽相同:①学生以路程360KM为标准,看轿车是否在4小时内行完全程。②以轿车在4小时内到达目的地的速度为标准,看轿车现有的速度能否达到所需的速度。③以所给的时间4小时为标准,看轿车实际行完全程所需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气氛很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发挥。
  三、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出发,把数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扩展,这样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理念。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加工、分析,打开了数学思维的大门。
  例如:在学生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开始以渗透的手段逐步建立“和”的概念。通过渗透“和”的概念学习时,掌握加法计算方法,然后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加数都一样的情况(5+4→5+5→5+5+5)开始认识“相同数相加”、“相同数相加的个数”,在过度到学习“乘法意义”以此反映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在数学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的逻辑思路和迁移条件,从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随之发展。
  四、加强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探新知,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
  皮亚杰说过:“动作性的活动对儿童理解空间观念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数学知识产生于生产生活的操作活动,具有培养人们创新思维活动独特的优越性。因此,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动手操作活动有: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心强等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操作,独立思考、激起联想,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多层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个个参与、人人动手的操作活动,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更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例如,二年级学生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之后,为了让学生对角、直角的概念更好的掌握,因此可以让学生动手摆、动脑想。师说:“请同学们用文具袋中的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它有几个角?用了几根小棒?”学生很快摆出,并说出摆的三角形有三个角,用了三根小棒。师又说:“请同学们摆出两个三角形,看这两个三角形共有几个角?最少用几根小棒?”大部分学生很快摆出了两个独立的三角形,并说出共有六个角,用了六根小棒。教师追问:“这种摆法用小棒最少吗?请同学们再摆摆看。”学生又进入了用小棒摆两个三角形的活动中,很快大部分摆出了用小棒最少的图形。老师表扬了这些肯动脑善于思考的同学。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动手操作,学生手脑并用、自主探索,参与了获得知识全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地位,满足了学生好动的需要,使他们尝到了探究知识的乐趣,进而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产生与发展既要依赖于扎实的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技能(下转第68页)(上接第69页)技巧,同时还要懂得一些思维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实质,深入钻研教材;当好组织者、合作者与引导者这一角色,才能依据“课标”理念和教材这一线索,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上述就是我对本研究课题的认识,希望评审委员对我的论述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马芯兰.小学数学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耿克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安徽教育月刊。
  [3]李宏宇.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培养.中小学教育科研。
  [4]周小山.新课程视野中的数学教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5]《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