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
【作者】 罗建华
【机构】 甘肃白银市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文章旨在探讨教学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激情、智慧、幽默和教师的教育个性等多种艺术形式可使课堂教学气氛生动活泼,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引人入胜。教学艺术是教师学识和智慧的结晶,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式方法的升华,是教学规律与教学独创性的完美结合,是求美和求真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教育艺术; 激情,智慧;幽默;个性
教育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为,教育行为是在教师自我监控下的一种有选择的技术,以为优秀教师,肯定善于教学设计,善于研究教材,能够选择合理的教法,能灵活地运用讲解、提问、练习、复习、谈话和编制试卷等技术,能够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技术,熟悉教育评价手段·····一句话,他一定会表现出高水平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技术。但对任何一种教育活动而言,过程总是现实的、真实的过程,总是教育要素在特定情境中、在特定时空上的意义联结。教育教学过程具有非预设性、不确定性、动态性、非线性、情境性。
教育过程所具有非预设性、不确定性、动态性、非线性、情境性,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创造性,体现艺术性;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创造性发挥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教育过程是创造性过程,教师的工作也是创造性工作。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绝对的、统一的“好”教育是没有的,因此好教育不能通过模仿和抄袭而获得。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只能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场景、教育对象、教育任务和教育者自身的条件确定一种相对较好的教育行为方式,选择和创造自己认为好的教育。一些教师迫于外在的干预,作为教育计划执行者的倾向变得愈来愈明显,许多地方教师都是按照相同的计划、相同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着相同的教育内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泯灭了教育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教育不是工艺,而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我们用热情和生命去拥抱。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一、教育艺术需要激情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教学应当有情。情是纽带,把教师与学生联系在一起来,共同完成教育任务。教学应该有趣,让学生学得有兴趣,不断体现成功的乐趣,培养高尚的志趣。
教师所从事的是一份需要激情、需要感动的事业。人是一种情感性的动物,人与机器的本质区别之一就在于人的情感性。教师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应该就是情感素质。教师如果缺乏这种素质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创造教育生活,让激情澎湃激昂。提起激情,人们会想起李白斗酒诗百篇,米芾癫狂才有超逸入神的“米氏云山”。是的,艺术创造需要激情。教育也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创造未来的艺术。如果教育没有激情,就会僵化学生的思维,冻结学生的灵气,窒息学生的创造,教育生活便寡然无味。而长期复杂艰辛的教育生活恰恰容易使老师产生倦怠感,容易使老师以一成不变的经验去重复昨天的教育故事成为教书匠,失去激情。不要埋怨孩子们的好动多变,那不适切的现状正是激情的击发点。学生是各具性情的鲜活的生命,教育需要以生命呼唤生命,唯有激情创造,才能使鲜活的生命更具灵气。教育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主题都是不同的,唯有激情创造,才能使周而复始的教育生活丰富多彩。激情使创造无时不有,激情使创造无处不在。唯有激情,才会使课堂有勃动的韵律,才会拨动学生的智慧之弦,奏出生命的灿烂乐章;唯有激情,才会激活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欲,共同收获创造的果实,享受创造的快乐。没有激情,也就没有创新、没有进步、没有超越。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在积极探索世界的激情中享受成长。所以,让我们在对教育生活的不断创造中汲取力量,在对教育梦想的不断追寻中汲取力量,做一个有激情的教育工作者。
二、教育艺术需要智慧
教育实践是生命的实践,教育理论作为实践之知,并不是关于“教育是什么”的客观真理,也不是让人得心应手的一整套操作技能,它是根植于教育实践、知道怎样智慧,是选择教育活动进行教育判断所必需的智慧。
教育智慧表现在教师对教育复杂情感的掌控上。教师作为教学专家要具有较高的感知学生、理解知识的敏感能力,具有迅速判断、组织和搜索信息的能力,具有高度自觉的自我监控和协调能力,能成功的应对课堂的短时间处理突发事件,同时实现多个教学目标,面对几十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也能够在许多事件同时发生时,教师需在几乎没有思考的情况下迅速做出决策,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自己思维的资源,创造和支配课堂学习环境,在复杂的环境中轻松自如、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育智慧表现在教师能创造性地应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教育艺术是教师高水平的教学技术与行为的有效组合,这种组合是一种创造,能使教师的教学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境界。在这一境界中,学生不仅能生动地理解学习内容,而且能在其中获得艺术的享受。一位教师给学生讲“鸡兔同笼”题,问:鸡兔同笼,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多少?正当学生手忙脚乱,不知所以时,教师突然命令:“全体兔子立正,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哄堂大笑之余,茅塞顿开。
教师智慧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教学机智是教师在对教育理论深刻领会之上的、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能和技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机智而灵活地教育学生、化解矛盾、沟通思想、随机应变地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一种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教师始料不及的事件,教师处置不当,则会激化矛盾,处理巧妙,则可使教师变被动为主动,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如在某班的一次英语课上,教师正在教“Cock”(公鸡)一词,突然一个学生怪腔怪调地问:“英语里有没有母鸡?”顿时,班上哄堂大笑,正常的课堂纪律给搅乱了。但这位教师不动声色,仍用平静的语调说:“有。而且还有小鸡这个单词。”接着他把这两上单词写在黑板上和公鸡一词对比着教,并带学生一起读。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完全被引到教学内容上来了。那个发出怪声的学生看到他的行为受到了这无声的指责,不好意思起来。这时,教师的话锋一转,“某同学不错,不但想学会‘公鸡’一词,还想知道‘母鸡’一词。现在全班同学多学了两个单词。但是,刚才你提问题的语调不好。”接着,这位教师又讲了英语中的语调问题。这样的处理,既没有影响课时计划的顺利进行,又使学生多学习了知识,更使学生受到了教育,充分表现了这位教师在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中的高度机智和随机应变能力。相反地,如果这位教师当时把课停下来,责令学生站起来,向学生大发一通牢骚,辟头盖脑地训一顿,其效果不仅会使问题蔓延,得不到解决,而且会使教师处于难堪的地步,耽误教学进度。因此,教师善于随机应变的能力,是教育艺术和教育机智慧的高度表现。
三、教育艺术需要幽默
教育幽默是机敏诙谐的,它总是在轻松愉快中给人以启迪,体现出教师的机智。一个好的教师能以诙谐而不嘲弄、善意而不讥讽的语言和表情缓和学生的不利处境,能减轻他们心理的重荷,使他们在沮丧中重拾自尊、自信和勇气。
二年级学生吴明提着书包跑进校门的时候,上早操的铃声响了。他心里一急,脚下一乱,“扑”的一下摔倒在地,书包也甩出很远。老师大步走过去,蹲在他面前,故作惊奇地问:“逮住什么了?”吴明摔得够痛,眼泪都流了出来。听了老师的问话,咧了咧嘴,破涕为笑,仰起脸说:“没逮着,跑了!”老师扶他站起来,帮他拍掉身上的土,又提过他的书包,笑着说:“站到队尾,做操去吧!”
吴明同学摔得眼泪都出来了,却能破涕为笑,是因为受了老师幽默的感染。试想,如果老师过分的关注“哎呀!摔坏了吧!”光这惊诧的语调就会吓得八、九岁孩子放声大哭。如果换成“早出来两分钟,不这样急跑就不会摔跤了,快去排队!”的话语,这种“公正无私”的话无疑是在学生肉体跌痛,本已懊恼的心灵上撒了一把盐;又假如换成“摔疼了没有?别哭,起来,以后早点噢。”的话,吴明体会到了老师的关怀,但不会笑,隐隐的疼可能会使他小声抽泣起来。然而特定情境下的“逮住了什么?”话语一出,使吴明思维全新,一下子转移皮肉的摔疼之苦,忘掉了迟到的愧悔,体验到一种全新的类似于“逮蝈蝈”般的快乐!
教师的幽默感是可以培养的,除了平时要多注意搜集各种幽默素材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幽默的特点和技巧,特别是幽默语言的运用。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向学生提出要求,更能为人接受。生动幽默的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充满睿智,使课堂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气氛,继而诱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愉快中记忆,在思维中深入,在想象中升华,在失败中反省,在探索中提高·····
四、教育艺术需要个性
教师的教育个性集中体现在教学风格上。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学艺术达到了稳定状态的标志。教学艺术风格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亦是教师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及其表现。在教学领域里善于总结经验、摸索教学规律的教师,才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风格。因此教学风格不仅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标志,而且是一切教学艺术家追求的境界。教学艺术风格是教师人格和个性在教学上的全面反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会和学生在个性和人格上互相影响,加之,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模仿力强,可塑性大,所以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习风格的形成。可见,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不但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而且是关乎学生成长。
每个教师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师承、教育背景、个性、学识、习惯以及工作经历,这种独特性决定了不同的教师会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教学风格。雨果认为:“风格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他说:“没有风格,你可以获得一时的成功,获得掌声、热闹、锣鼓、花冠、众人的陶醉的欢呼,可是你得不到真正的胜利、真正的荣誉、真正的桂冠”。雕塑家罗丹也说,有风格的艺术作品才是美的。可见,艺术作品只有具备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和不朽的艺术魅力。从风格学的角度看教学,教学这种艺术性活动就有了丰富斑斓的风格色彩。可以说,有风格的教学才真正达到了审美的境界、艺术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赵明仁,王嘉毅: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2]李如密: 论教学风格的稳定性和发展性[J]. 教学与管理, 2004.
[3]王艳:教师风格形成探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05.
[4]何小微: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个案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 2006.
[5]王艳, 梁树森.:教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08.
[6]赵诗安,陈国庆主编 :《现代教育理念》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
[7]班华、高谦民主编:《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教育艺术; 激情,智慧;幽默;个性
教育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为,教育行为是在教师自我监控下的一种有选择的技术,以为优秀教师,肯定善于教学设计,善于研究教材,能够选择合理的教法,能灵活地运用讲解、提问、练习、复习、谈话和编制试卷等技术,能够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技术,熟悉教育评价手段·····一句话,他一定会表现出高水平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技术。但对任何一种教育活动而言,过程总是现实的、真实的过程,总是教育要素在特定情境中、在特定时空上的意义联结。教育教学过程具有非预设性、不确定性、动态性、非线性、情境性。
教育过程所具有非预设性、不确定性、动态性、非线性、情境性,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创造性,体现艺术性;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创造性发挥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教育过程是创造性过程,教师的工作也是创造性工作。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绝对的、统一的“好”教育是没有的,因此好教育不能通过模仿和抄袭而获得。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只能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场景、教育对象、教育任务和教育者自身的条件确定一种相对较好的教育行为方式,选择和创造自己认为好的教育。一些教师迫于外在的干预,作为教育计划执行者的倾向变得愈来愈明显,许多地方教师都是按照相同的计划、相同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着相同的教育内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泯灭了教育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教育不是工艺,而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我们用热情和生命去拥抱。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一、教育艺术需要激情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教学应当有情。情是纽带,把教师与学生联系在一起来,共同完成教育任务。教学应该有趣,让学生学得有兴趣,不断体现成功的乐趣,培养高尚的志趣。
教师所从事的是一份需要激情、需要感动的事业。人是一种情感性的动物,人与机器的本质区别之一就在于人的情感性。教师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应该就是情感素质。教师如果缺乏这种素质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创造教育生活,让激情澎湃激昂。提起激情,人们会想起李白斗酒诗百篇,米芾癫狂才有超逸入神的“米氏云山”。是的,艺术创造需要激情。教育也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创造未来的艺术。如果教育没有激情,就会僵化学生的思维,冻结学生的灵气,窒息学生的创造,教育生活便寡然无味。而长期复杂艰辛的教育生活恰恰容易使老师产生倦怠感,容易使老师以一成不变的经验去重复昨天的教育故事成为教书匠,失去激情。不要埋怨孩子们的好动多变,那不适切的现状正是激情的击发点。学生是各具性情的鲜活的生命,教育需要以生命呼唤生命,唯有激情创造,才能使鲜活的生命更具灵气。教育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主题都是不同的,唯有激情创造,才能使周而复始的教育生活丰富多彩。激情使创造无时不有,激情使创造无处不在。唯有激情,才会使课堂有勃动的韵律,才会拨动学生的智慧之弦,奏出生命的灿烂乐章;唯有激情,才会激活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欲,共同收获创造的果实,享受创造的快乐。没有激情,也就没有创新、没有进步、没有超越。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在积极探索世界的激情中享受成长。所以,让我们在对教育生活的不断创造中汲取力量,在对教育梦想的不断追寻中汲取力量,做一个有激情的教育工作者。
二、教育艺术需要智慧
教育实践是生命的实践,教育理论作为实践之知,并不是关于“教育是什么”的客观真理,也不是让人得心应手的一整套操作技能,它是根植于教育实践、知道怎样智慧,是选择教育活动进行教育判断所必需的智慧。
教育智慧表现在教师对教育复杂情感的掌控上。教师作为教学专家要具有较高的感知学生、理解知识的敏感能力,具有迅速判断、组织和搜索信息的能力,具有高度自觉的自我监控和协调能力,能成功的应对课堂的短时间处理突发事件,同时实现多个教学目标,面对几十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也能够在许多事件同时发生时,教师需在几乎没有思考的情况下迅速做出决策,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自己思维的资源,创造和支配课堂学习环境,在复杂的环境中轻松自如、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育智慧表现在教师能创造性地应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教育艺术是教师高水平的教学技术与行为的有效组合,这种组合是一种创造,能使教师的教学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境界。在这一境界中,学生不仅能生动地理解学习内容,而且能在其中获得艺术的享受。一位教师给学生讲“鸡兔同笼”题,问:鸡兔同笼,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多少?正当学生手忙脚乱,不知所以时,教师突然命令:“全体兔子立正,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哄堂大笑之余,茅塞顿开。
教师智慧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教学机智是教师在对教育理论深刻领会之上的、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能和技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机智而灵活地教育学生、化解矛盾、沟通思想、随机应变地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一种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教师始料不及的事件,教师处置不当,则会激化矛盾,处理巧妙,则可使教师变被动为主动,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如在某班的一次英语课上,教师正在教“Cock”(公鸡)一词,突然一个学生怪腔怪调地问:“英语里有没有母鸡?”顿时,班上哄堂大笑,正常的课堂纪律给搅乱了。但这位教师不动声色,仍用平静的语调说:“有。而且还有小鸡这个单词。”接着他把这两上单词写在黑板上和公鸡一词对比着教,并带学生一起读。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完全被引到教学内容上来了。那个发出怪声的学生看到他的行为受到了这无声的指责,不好意思起来。这时,教师的话锋一转,“某同学不错,不但想学会‘公鸡’一词,还想知道‘母鸡’一词。现在全班同学多学了两个单词。但是,刚才你提问题的语调不好。”接着,这位教师又讲了英语中的语调问题。这样的处理,既没有影响课时计划的顺利进行,又使学生多学习了知识,更使学生受到了教育,充分表现了这位教师在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中的高度机智和随机应变能力。相反地,如果这位教师当时把课停下来,责令学生站起来,向学生大发一通牢骚,辟头盖脑地训一顿,其效果不仅会使问题蔓延,得不到解决,而且会使教师处于难堪的地步,耽误教学进度。因此,教师善于随机应变的能力,是教育艺术和教育机智慧的高度表现。
三、教育艺术需要幽默
教育幽默是机敏诙谐的,它总是在轻松愉快中给人以启迪,体现出教师的机智。一个好的教师能以诙谐而不嘲弄、善意而不讥讽的语言和表情缓和学生的不利处境,能减轻他们心理的重荷,使他们在沮丧中重拾自尊、自信和勇气。
二年级学生吴明提着书包跑进校门的时候,上早操的铃声响了。他心里一急,脚下一乱,“扑”的一下摔倒在地,书包也甩出很远。老师大步走过去,蹲在他面前,故作惊奇地问:“逮住什么了?”吴明摔得够痛,眼泪都流了出来。听了老师的问话,咧了咧嘴,破涕为笑,仰起脸说:“没逮着,跑了!”老师扶他站起来,帮他拍掉身上的土,又提过他的书包,笑着说:“站到队尾,做操去吧!”
吴明同学摔得眼泪都出来了,却能破涕为笑,是因为受了老师幽默的感染。试想,如果老师过分的关注“哎呀!摔坏了吧!”光这惊诧的语调就会吓得八、九岁孩子放声大哭。如果换成“早出来两分钟,不这样急跑就不会摔跤了,快去排队!”的话语,这种“公正无私”的话无疑是在学生肉体跌痛,本已懊恼的心灵上撒了一把盐;又假如换成“摔疼了没有?别哭,起来,以后早点噢。”的话,吴明体会到了老师的关怀,但不会笑,隐隐的疼可能会使他小声抽泣起来。然而特定情境下的“逮住了什么?”话语一出,使吴明思维全新,一下子转移皮肉的摔疼之苦,忘掉了迟到的愧悔,体验到一种全新的类似于“逮蝈蝈”般的快乐!
教师的幽默感是可以培养的,除了平时要多注意搜集各种幽默素材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幽默的特点和技巧,特别是幽默语言的运用。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向学生提出要求,更能为人接受。生动幽默的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充满睿智,使课堂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气氛,继而诱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愉快中记忆,在思维中深入,在想象中升华,在失败中反省,在探索中提高·····
四、教育艺术需要个性
教师的教育个性集中体现在教学风格上。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学艺术达到了稳定状态的标志。教学艺术风格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亦是教师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及其表现。在教学领域里善于总结经验、摸索教学规律的教师,才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风格。因此教学风格不仅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标志,而且是一切教学艺术家追求的境界。教学艺术风格是教师人格和个性在教学上的全面反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会和学生在个性和人格上互相影响,加之,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模仿力强,可塑性大,所以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习风格的形成。可见,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不但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而且是关乎学生成长。
每个教师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师承、教育背景、个性、学识、习惯以及工作经历,这种独特性决定了不同的教师会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教学风格。雨果认为:“风格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他说:“没有风格,你可以获得一时的成功,获得掌声、热闹、锣鼓、花冠、众人的陶醉的欢呼,可是你得不到真正的胜利、真正的荣誉、真正的桂冠”。雕塑家罗丹也说,有风格的艺术作品才是美的。可见,艺术作品只有具备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和不朽的艺术魅力。从风格学的角度看教学,教学这种艺术性活动就有了丰富斑斓的风格色彩。可以说,有风格的教学才真正达到了审美的境界、艺术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赵明仁,王嘉毅: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2]李如密: 论教学风格的稳定性和发展性[J]. 教学与管理, 2004.
[3]王艳:教师风格形成探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05.
[4]何小微: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个案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 2006.
[5]王艳, 梁树森.:教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08.
[6]赵诗安,陈国庆主编 :《现代教育理念》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
[7]班华、高谦民主编:《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