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国内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和阅读能力的比较
【作者】 何静如
【机构】 福建省龙海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就目前国内大多数高中语文老师的阅读教学来看,仍着眼于文本教学,至于如何教学生“会读”,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方面则很少涉猎,甚至可以说,有接触,蜻蜓点水般而已,或者说,在我们周围环境里,能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速度、学习态度、情感状态和监控水平及阅读材料本身等信息量变因入手,选择适合于学生运用学习策略实施阅读的方式、方法与手段,教会学生学会阅读,乐于阅读,自主阅读,从而获得自我发展这样的研究型老师太少,也就是说,我们的老师满足于教而已,学生学得怎样,学生的能力能够达到如何程度则无从考知,象我们这样的重点一级达标学校,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大多数老师只要考试时班级平均成绩过得去,就万事大吉。其实这样想,这样做,本无可厚非,只是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站的高度越高,视野越广,这种追求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多么无味,因为并不能带来任何实际的效益,至少短时期内,而且人的认识发展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很难说什么东西对一个人的思想起着决定作用,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基础学科更是如此,这么理解,语文老师的心情大略是过于难堪,但不管怎样,语文学习其实是有序可循。
从新课程标准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与交流,应指向每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会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主题阅读教学的研究,目的是帮助学生克服阅读困难,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我的研究策略分别是释义能力训练、出声思考能力训练、语言感知能力训练等等。
1.释义能力训练:教学改革有许多新的知识,新的理念,特别是媒体的广泛传播,不论是声音,还是视频,都很生动,但是就知识的理解力来说,学生从小到大耳濡目染许多的故事只能是过眼烟云。这么说,并不是过于绝对,而是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时已经没有查字典的习惯,没有精雕细刻阅读的习惯,其实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我想有一个根本的原因,他们想的层次较高,或者形成独家理论体系,“站在云端上”,但是还有一点,就是他们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不同文化层次和背景下的大众能了解和接受他们的深奥理论,这让人不能不佩服他们的非凡智慧和解释能力。比如说爱因斯坦可以给普通家庭妇女解释相对论,毛主席可以给村民讲通马列主义,把抽象的知识用幽默的语言讲述出来,这是释义能力最高的体现。
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教参的依赖和对通行解释的迷信,文本解读过程倒置,主体缺位,有的甚至对文本过而不入,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发现;或语文素养的欠缺、阅读视野的封闭以及潜心钻研的不足,文本解读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呈现出泛政治化、泛概念化与泛标本化倾向,致使文本解读错位。所以,国内的语文释义教学还是文字解读。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当今人类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视觉化和具像化,尤其是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形成了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因此,视觉语言在语言表达方式中地位逐渐凸显出来,受到各国语文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通过视觉,培养释义能力,说明我们已由“人与人”的关系变为“人与环境”的关系。早在1994年,新西兰政府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就鲜明地提出“视觉语言”及视像能力与发布能力的语文课程。
新西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所谓的视像能力是指对含有口语和视觉因素的文本进行认知、理解、阐释、比较和评价的能力,而所谓的发布能力是指运用含有口语和视觉因素的技术和手段,叙述、表达、沟通信息、思想和观点的能力。
2.出声思考能力训练:
马雅可夫斯基曾说:“语言是人的力量的统帅。”意即精湛的口语表达艺术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具有不可估量的魅力和伟力。通过语言,我们可以了解他人的知识水平、阅历经验等综合素质。所以,古人常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感,为什么呢?因为语言拉近了人与人心灵的距离。语文学习,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关乎语言。
往往很多的时候,一些抽象的概念,我们要学会用形象化的东西来为他们解释清楚的。尽管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但是万变是不离其宗的,只要能够把握住核心的定义,所有的词汇都可以给差别较大的人解释清楚,但是在表达的时候,你就会进行思考:比如说和不同文化和信仰的人交流,首先要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穆斯林交谈,一定要尊敬穆圣,和山东人交谈一定要尊重孔子和泰山文化。
我国目前的语文教学,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机会太少,上课时间有限,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使我们的学生习惯了“听”,而不习惯“说”。其实会说,才会写。说话大声者,是自信的表现;说话抑扬顿挫者,感染力强;说话简明扼要者,干脆利落;说话有生气者,乐观积极。所以,出声实在是太重要了。
不谋而合的是,加拿大安大略省语文课程文件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安大略省语文课程标准以阅读、写作、口语与视听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在口语与视听的课程目标规定,“在多种交际媒体中,口语交际是重要的部分,如在广播中。但是许多交际媒体除具有口语交际功能之外,还具有较强的视觉功能,有时还可取代口语交际,如电影,电视,形象艺术等。
美国学习本科同样四年,但课程范围广,需要学生以后不仅在工作中应用的课程,也包括在生活中可能应用的课程。有一门课是商学院的课程,一学期这门课花费了许多时间,这门课程是将选课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与校外公司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刘刘所在的小组是给disaster city公司制作一本书,这本书的内容是教人怎样化妆,不过不是我们经常说的美容一类的,而是教志愿者化出各种事故出现后的恐怖的妆,然后教志愿者如何抢救伤员,是对志愿者进行培训用的。这本书据公司老总讲,奥巴马看了一个劲地说好。课程结束前,要求学生演讲,给大家介绍如何做的这个项目,经历了什么样的坎坷、磨难还有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摩擦啊什么的,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说白了这门课是模拟实际就业之后的各种情况,包括撰写计划书、合同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出声思考法”在国外教学与研究中的重要性。它可以帮助学生总结与归纳、研究与思考、阅读与理解。
3.语言感知能力训练
语言感知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通过大量的主题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从而积淀成语言的敏感。观察、理解、表达进而写作。语言感知能力训练方法如下:
1、全方位调动感觉器官感知事物:看、听、嗅、触
(1)看:物的颜色、物的形状、物的构造以及物体的特点和功能
(2)听:物的声音(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物的声息(如广告词“肌肤在呼吸”)
(3)嗅:物的气息、物的气味
(4)触:物体的软硬、冷热、质地、干湿以及手感的细腻、粗糙等
2、调动感官全方位感知——全面感知事物
(1)感知物的各个部位(上下、前后、内外)——感知物体本身
(2)感知物的周围附属物——感知物体的外部环境
3、对物进行换时换位换情感受
(1)变换时间:时间的变化对事物的影响
(2)变换位置:环境、位置的不同,事物会有怎样
(3)变换情绪情感:融情于物,即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物体之上
而国外的课程设置中project和阅读的结合得很好了。老师出一个题目,几个人一组,然后各自分工去找资料。找完了提炼自己的观点。把别人的东西作为你的论据,我们的阅读实际上在功能上还是没有什么引导。或者说引导偏重的是好词好句、描写手法等等纯语文的方面,其社会性的功能,作为拓展别的学科领域研究的功能没有被重视。仅仅是知道、了解,从知识点的角度、知识面的角度去认识。
国外的阅读特别重视他的实用性,所以在低年级的时候让你学会了快速阅读的能力、理解的能力。这些基础的能力有了,给你一个课题,你就知道怎么去检索--这个当然也是要教的。然后这种快速阅读的能力和理解力能让你很快地提出来观点,形成自己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反复训练形成灵活的语言表达能力。
美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教育总目标是:“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语言学习的机会,并得到鼓励,使他们形成为追求个人生活目标,包括丰富个人生活而发展语言技巧的观念,作为有教养的、有生产力的成员充分参与社会生活。”
培养“流利的阅读者和熟练的写作者”、“自信的演讲者和积极思考的听众”。这是《加利福尼亚公立学校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教育目标。
标准1:为获得信息和理解能力而学习语言;标准2:为进行文学反应和表达而学习语言;标准3:为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而学习语言;标准4:为进行社会交流而学习语言。这是《纽约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教育目标。
相比较,国内考生作文常常出现逻辑思维混乱的问题。这种逻辑思维混乱的问题,正是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缺失所导致的结局,我们的教材与教学只有语言感知思维训练的概念与理念,却无语言感知思维训练的方法与途径。而美国语文教学则不同,他们平常教学中就注意对学生的语言感知思维训练。
比较国内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和阅读能力,目的是比较异同,以此有些启迪。比较,才会重视,才会探索。
参考文献:
【1】蒋成王禹. 语文课读解学.第2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0
【2】傅永安.中学语文比较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 第2版.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7
【5】卫灿金. 语文教育家思维教育思想与研究.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5
【6】朱绍禹. 朱绍禹文存.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7】钟启泉、张华. 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 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1.10
【8】黄煜峰、雷雳. 中学生心理学. 第2版.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结题论文,
编号209,课题主持人何静如
从新课程标准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与交流,应指向每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会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主题阅读教学的研究,目的是帮助学生克服阅读困难,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我的研究策略分别是释义能力训练、出声思考能力训练、语言感知能力训练等等。
1.释义能力训练:教学改革有许多新的知识,新的理念,特别是媒体的广泛传播,不论是声音,还是视频,都很生动,但是就知识的理解力来说,学生从小到大耳濡目染许多的故事只能是过眼烟云。这么说,并不是过于绝对,而是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时已经没有查字典的习惯,没有精雕细刻阅读的习惯,其实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我想有一个根本的原因,他们想的层次较高,或者形成独家理论体系,“站在云端上”,但是还有一点,就是他们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不同文化层次和背景下的大众能了解和接受他们的深奥理论,这让人不能不佩服他们的非凡智慧和解释能力。比如说爱因斯坦可以给普通家庭妇女解释相对论,毛主席可以给村民讲通马列主义,把抽象的知识用幽默的语言讲述出来,这是释义能力最高的体现。
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教参的依赖和对通行解释的迷信,文本解读过程倒置,主体缺位,有的甚至对文本过而不入,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发现;或语文素养的欠缺、阅读视野的封闭以及潜心钻研的不足,文本解读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呈现出泛政治化、泛概念化与泛标本化倾向,致使文本解读错位。所以,国内的语文释义教学还是文字解读。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当今人类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视觉化和具像化,尤其是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形成了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因此,视觉语言在语言表达方式中地位逐渐凸显出来,受到各国语文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通过视觉,培养释义能力,说明我们已由“人与人”的关系变为“人与环境”的关系。早在1994年,新西兰政府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就鲜明地提出“视觉语言”及视像能力与发布能力的语文课程。
新西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所谓的视像能力是指对含有口语和视觉因素的文本进行认知、理解、阐释、比较和评价的能力,而所谓的发布能力是指运用含有口语和视觉因素的技术和手段,叙述、表达、沟通信息、思想和观点的能力。
2.出声思考能力训练:
马雅可夫斯基曾说:“语言是人的力量的统帅。”意即精湛的口语表达艺术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具有不可估量的魅力和伟力。通过语言,我们可以了解他人的知识水平、阅历经验等综合素质。所以,古人常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感,为什么呢?因为语言拉近了人与人心灵的距离。语文学习,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关乎语言。
往往很多的时候,一些抽象的概念,我们要学会用形象化的东西来为他们解释清楚的。尽管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但是万变是不离其宗的,只要能够把握住核心的定义,所有的词汇都可以给差别较大的人解释清楚,但是在表达的时候,你就会进行思考:比如说和不同文化和信仰的人交流,首先要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穆斯林交谈,一定要尊敬穆圣,和山东人交谈一定要尊重孔子和泰山文化。
我国目前的语文教学,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机会太少,上课时间有限,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使我们的学生习惯了“听”,而不习惯“说”。其实会说,才会写。说话大声者,是自信的表现;说话抑扬顿挫者,感染力强;说话简明扼要者,干脆利落;说话有生气者,乐观积极。所以,出声实在是太重要了。
不谋而合的是,加拿大安大略省语文课程文件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安大略省语文课程标准以阅读、写作、口语与视听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在口语与视听的课程目标规定,“在多种交际媒体中,口语交际是重要的部分,如在广播中。但是许多交际媒体除具有口语交际功能之外,还具有较强的视觉功能,有时还可取代口语交际,如电影,电视,形象艺术等。
美国学习本科同样四年,但课程范围广,需要学生以后不仅在工作中应用的课程,也包括在生活中可能应用的课程。有一门课是商学院的课程,一学期这门课花费了许多时间,这门课程是将选课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与校外公司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刘刘所在的小组是给disaster city公司制作一本书,这本书的内容是教人怎样化妆,不过不是我们经常说的美容一类的,而是教志愿者化出各种事故出现后的恐怖的妆,然后教志愿者如何抢救伤员,是对志愿者进行培训用的。这本书据公司老总讲,奥巴马看了一个劲地说好。课程结束前,要求学生演讲,给大家介绍如何做的这个项目,经历了什么样的坎坷、磨难还有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摩擦啊什么的,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说白了这门课是模拟实际就业之后的各种情况,包括撰写计划书、合同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出声思考法”在国外教学与研究中的重要性。它可以帮助学生总结与归纳、研究与思考、阅读与理解。
3.语言感知能力训练
语言感知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通过大量的主题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从而积淀成语言的敏感。观察、理解、表达进而写作。语言感知能力训练方法如下:
1、全方位调动感觉器官感知事物:看、听、嗅、触
(1)看:物的颜色、物的形状、物的构造以及物体的特点和功能
(2)听:物的声音(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物的声息(如广告词“肌肤在呼吸”)
(3)嗅:物的气息、物的气味
(4)触:物体的软硬、冷热、质地、干湿以及手感的细腻、粗糙等
2、调动感官全方位感知——全面感知事物
(1)感知物的各个部位(上下、前后、内外)——感知物体本身
(2)感知物的周围附属物——感知物体的外部环境
3、对物进行换时换位换情感受
(1)变换时间:时间的变化对事物的影响
(2)变换位置:环境、位置的不同,事物会有怎样
(3)变换情绪情感:融情于物,即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物体之上
而国外的课程设置中project和阅读的结合得很好了。老师出一个题目,几个人一组,然后各自分工去找资料。找完了提炼自己的观点。把别人的东西作为你的论据,我们的阅读实际上在功能上还是没有什么引导。或者说引导偏重的是好词好句、描写手法等等纯语文的方面,其社会性的功能,作为拓展别的学科领域研究的功能没有被重视。仅仅是知道、了解,从知识点的角度、知识面的角度去认识。
国外的阅读特别重视他的实用性,所以在低年级的时候让你学会了快速阅读的能力、理解的能力。这些基础的能力有了,给你一个课题,你就知道怎么去检索--这个当然也是要教的。然后这种快速阅读的能力和理解力能让你很快地提出来观点,形成自己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反复训练形成灵活的语言表达能力。
美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教育总目标是:“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语言学习的机会,并得到鼓励,使他们形成为追求个人生活目标,包括丰富个人生活而发展语言技巧的观念,作为有教养的、有生产力的成员充分参与社会生活。”
培养“流利的阅读者和熟练的写作者”、“自信的演讲者和积极思考的听众”。这是《加利福尼亚公立学校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教育目标。
标准1:为获得信息和理解能力而学习语言;标准2:为进行文学反应和表达而学习语言;标准3:为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而学习语言;标准4:为进行社会交流而学习语言。这是《纽约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教育目标。
相比较,国内考生作文常常出现逻辑思维混乱的问题。这种逻辑思维混乱的问题,正是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缺失所导致的结局,我们的教材与教学只有语言感知思维训练的概念与理念,却无语言感知思维训练的方法与途径。而美国语文教学则不同,他们平常教学中就注意对学生的语言感知思维训练。
比较国内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和阅读能力,目的是比较异同,以此有些启迪。比较,才会重视,才会探索。
参考文献:
【1】蒋成王禹. 语文课读解学.第2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0
【2】傅永安.中学语文比较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 第2版.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7
【5】卫灿金. 语文教育家思维教育思想与研究.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5
【6】朱绍禹. 朱绍禹文存.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7】钟启泉、张华. 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 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1.10
【8】黄煜峰、雷雳. 中学生心理学. 第2版.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结题论文,
编号209,课题主持人何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