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谈提高政治课概念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作者】 张前龙
【机构】 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政治课的特殊性决定了概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如果处理不当,要么深陷其中,一味地强调概念,而忽视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的教学,就会适得其反,要么对概念大而化之,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的教学又会失去支撑,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在概念教学的问题上应掌握分寸,采用合理的方法,以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政治课 概念教学 有效性
政治课作为基本理论课,是由一系列的概念、观点和原理构成的,概念是构成观点和原理的最基本的细胞,离开了概念,观点和原理也就不复存在了。概念与观点和原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决定了学生只有正确理解概念,才有可能正确地理解观点和原理,如果概念理解不当,那么势必影响到学生对观点和原理的正确理解。因此,概念教学应该成为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才能进一步掌握观点和原理,才能更好地提高政治课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一、区别对待
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首要的前提是依据概念的重要程度以区别对待,增强概念教学的针对性,减轻学生负担,节约教与学的时间。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要么淡化概念教学,认为概念在高考中很少直接考查,要么过于重视概念教学,讲得过多过细。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到影响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在课前应按其重要程度对概念进行分类,并区别对待。
政治课教材中的概念按其重要程度,可分为一般性概念、重点概念和核心概念三种类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在少数重点概念和核心概念上下功夫,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深入透彻地讲解到位,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为他们进一步理解掌握教材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一般性的概念,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处理:一、绝大多数的一般性概念,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面对这类概念时应充分相信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借助于工具书、资料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在预习过程中自行解决或者同学间相互讨论解决,教师在课堂上无需花时间解读这些概念,更不需要增加学生负担去理解记住它们。二、极少数的一般性概念,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这类概念,学生虽然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能够知其大概,但如果教师忽视这些概念的内在的关联性,不进行理性化的处理,那么教学不仅缺乏应有的深度,而且弱化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中去,揭示出它们内在的联系,将相关的一般性概念串联整合起来进行分析讲解,则会释放出更多的更有价值的学科信息,对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如《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居民收入、家庭消费、消费水平和民生等概念。孤立来看,学生基本上都能够知其大体意,但由于他们受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限制,因而难以将它们串联在一起,更难以进一步分析这种内在联系所蕴含的一系列经济学道理。这时,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不仅能够很好地揭示出相关的经济学道理,从而使概念教学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问题推进
问题推进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政治科原理的教学,而且同样适用于政治课教材中少数重点概念和核心概念的突破和强化。所谓问题推进的方法,是指教师针对重点概念和核心概念,从其内涵与外延两个维度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础上遵循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原则,编制出若干个具有一定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用于概念教学,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方法。
政治课中的重点概念和核心概念,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思维的产物,是人们对同一类事物的诸多现象所做的高度概括,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属性,回答的是什么的问题。从学生认知角度上讲,学生只有知道是什么,才有可能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那样,才有可能思考怎样做的问题,这也是政治学科的基本思维模式。政治课的重点概念和核心概念尽管源于历史或实现,但由于抽象概括程度较高,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更多的时候是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它们。学习实践表明,记住的东西不一定能够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可能更好地掌握和灵活运用。学生由于对概念的不理解,从而导致对与其相关的观点和原理的不理解,也就谈不上运用这些观点和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在运用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程度较高难度较大的重点概念和核心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问题推进的方法,设计出若干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引导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思维。如《政治生活》中的“依法执政”概念,从内涵角度教师可以借助于语文知识和学生已学的政治生活知识提出:“依法”的“依”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法”包括哪些?将“依”和“法”放在一起又该如何理解?在此“执政”是作为一个词语,还是分开理解更符合教材的本意?分解开来,“执”和“政”分别是什么意思?从其外延角度教师应将“依法执政”与相关的概念和历史知识联系起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通过比较,归纳出“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的异同点。“依法执政”与“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依法执政”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之间又是什么关系?怎样理解“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我国的“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与现代西方国家所强调的“法治”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样,教师在层层推进地提出上述问题和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蕴含着联系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归纳和概括的方法等多种思维方法的运用。这样做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他们从中领悟到诸多思维方法在概念学习中的具体运用,学生在掌握概念和相互联系着的若干个概念以及相关的重要知识的过程中其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练评结合
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以及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师的教学应为这个目的服务,因此,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仅仅依靠知识传授还是不够的。研究表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合理的训练以及训练后的科学分析。
教师应将知识传授和合理训练有机结合。教师只有将知识传授和合理训练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概念教学同样如此,政治课教师不仅要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着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应在课后提供一定数量的适合于学生实际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裴斯泰洛奇指出:“技能和能力唯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发展。”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教师不仅要提供一定量的题目,而且提供的题目应具有梯度性、新颖性、典型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同时应将概念置于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之中,或者说与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结合,这样的训练意义更为重大。
教师应将合理训练与科学分析有机结合。知识的传授和合理的训练固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仅限于知识传授和训练还是不够的,更需要教师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讲解。教师采用的方式方法的不同,其实际效果会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如果教师的讲解就事论事,就题目讲题目,那么教师的分析讲解既缺乏思维含量,又缺乏思维方法的运用和指导,这样学生往往掌握的仅仅是题目的答案,却没有思维方式的改进和完善,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提高,题目分析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因此,教师应将讲解的重点放在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运用以及分析后的归纳总结上,正如学者赵希斌所要求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还要注意及时总结,将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概括、归类、对比,从而提高知识和方法的‘活性’,当学生面临新情境时知识和方法更容易被激活和迁移。”这样,学生在教师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逐步学会自主地运用思维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对此,巴班斯基特别强调:“教学的技巧就在于通过一、二道练习,向学生指出解决该类习题的一般方法,并教会他们解决类似性质的其他习题的特殊算法。”如果通过教师的“举一”,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反三”,那么就能够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这样,学生的训练及教师的分析就能够共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政治课概念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方式方法所取得的效果不完全相同,因此,教师应采用符合学生实际的合理的方式方法进行概念教学,并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概念教学的主线贯穿其中,以提高政治课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政治课 概念教学 有效性
政治课作为基本理论课,是由一系列的概念、观点和原理构成的,概念是构成观点和原理的最基本的细胞,离开了概念,观点和原理也就不复存在了。概念与观点和原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决定了学生只有正确理解概念,才有可能正确地理解观点和原理,如果概念理解不当,那么势必影响到学生对观点和原理的正确理解。因此,概念教学应该成为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才能进一步掌握观点和原理,才能更好地提高政治课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一、区别对待
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首要的前提是依据概念的重要程度以区别对待,增强概念教学的针对性,减轻学生负担,节约教与学的时间。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要么淡化概念教学,认为概念在高考中很少直接考查,要么过于重视概念教学,讲得过多过细。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到影响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在课前应按其重要程度对概念进行分类,并区别对待。
政治课教材中的概念按其重要程度,可分为一般性概念、重点概念和核心概念三种类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在少数重点概念和核心概念上下功夫,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深入透彻地讲解到位,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为他们进一步理解掌握教材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一般性的概念,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处理:一、绝大多数的一般性概念,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面对这类概念时应充分相信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借助于工具书、资料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在预习过程中自行解决或者同学间相互讨论解决,教师在课堂上无需花时间解读这些概念,更不需要增加学生负担去理解记住它们。二、极少数的一般性概念,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这类概念,学生虽然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能够知其大概,但如果教师忽视这些概念的内在的关联性,不进行理性化的处理,那么教学不仅缺乏应有的深度,而且弱化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中去,揭示出它们内在的联系,将相关的一般性概念串联整合起来进行分析讲解,则会释放出更多的更有价值的学科信息,对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如《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居民收入、家庭消费、消费水平和民生等概念。孤立来看,学生基本上都能够知其大体意,但由于他们受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限制,因而难以将它们串联在一起,更难以进一步分析这种内在联系所蕴含的一系列经济学道理。这时,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不仅能够很好地揭示出相关的经济学道理,从而使概念教学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问题推进
问题推进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政治科原理的教学,而且同样适用于政治课教材中少数重点概念和核心概念的突破和强化。所谓问题推进的方法,是指教师针对重点概念和核心概念,从其内涵与外延两个维度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础上遵循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原则,编制出若干个具有一定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用于概念教学,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方法。
政治课中的重点概念和核心概念,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思维的产物,是人们对同一类事物的诸多现象所做的高度概括,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属性,回答的是什么的问题。从学生认知角度上讲,学生只有知道是什么,才有可能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那样,才有可能思考怎样做的问题,这也是政治学科的基本思维模式。政治课的重点概念和核心概念尽管源于历史或实现,但由于抽象概括程度较高,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更多的时候是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它们。学习实践表明,记住的东西不一定能够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可能更好地掌握和灵活运用。学生由于对概念的不理解,从而导致对与其相关的观点和原理的不理解,也就谈不上运用这些观点和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在运用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程度较高难度较大的重点概念和核心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问题推进的方法,设计出若干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引导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思维。如《政治生活》中的“依法执政”概念,从内涵角度教师可以借助于语文知识和学生已学的政治生活知识提出:“依法”的“依”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法”包括哪些?将“依”和“法”放在一起又该如何理解?在此“执政”是作为一个词语,还是分开理解更符合教材的本意?分解开来,“执”和“政”分别是什么意思?从其外延角度教师应将“依法执政”与相关的概念和历史知识联系起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通过比较,归纳出“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的异同点。“依法执政”与“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依法执政”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之间又是什么关系?怎样理解“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我国的“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与现代西方国家所强调的“法治”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样,教师在层层推进地提出上述问题和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蕴含着联系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归纳和概括的方法等多种思维方法的运用。这样做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他们从中领悟到诸多思维方法在概念学习中的具体运用,学生在掌握概念和相互联系着的若干个概念以及相关的重要知识的过程中其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练评结合
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以及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师的教学应为这个目的服务,因此,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仅仅依靠知识传授还是不够的。研究表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合理的训练以及训练后的科学分析。
教师应将知识传授和合理训练有机结合。教师只有将知识传授和合理训练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概念教学同样如此,政治课教师不仅要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着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应在课后提供一定数量的适合于学生实际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裴斯泰洛奇指出:“技能和能力唯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发展。”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教师不仅要提供一定量的题目,而且提供的题目应具有梯度性、新颖性、典型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同时应将概念置于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之中,或者说与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结合,这样的训练意义更为重大。
教师应将合理训练与科学分析有机结合。知识的传授和合理的训练固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仅限于知识传授和训练还是不够的,更需要教师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讲解。教师采用的方式方法的不同,其实际效果会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如果教师的讲解就事论事,就题目讲题目,那么教师的分析讲解既缺乏思维含量,又缺乏思维方法的运用和指导,这样学生往往掌握的仅仅是题目的答案,却没有思维方式的改进和完善,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提高,题目分析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因此,教师应将讲解的重点放在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运用以及分析后的归纳总结上,正如学者赵希斌所要求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还要注意及时总结,将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概括、归类、对比,从而提高知识和方法的‘活性’,当学生面临新情境时知识和方法更容易被激活和迁移。”这样,学生在教师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逐步学会自主地运用思维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对此,巴班斯基特别强调:“教学的技巧就在于通过一、二道练习,向学生指出解决该类习题的一般方法,并教会他们解决类似性质的其他习题的特殊算法。”如果通过教师的“举一”,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反三”,那么就能够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这样,学生的训练及教师的分析就能够共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政治课概念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方式方法所取得的效果不完全相同,因此,教师应采用符合学生实际的合理的方式方法进行概念教学,并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概念教学的主线贯穿其中,以提高政治课概念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