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
【作者】 刘 群 周志华
【机构】 山东省青州市旗城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青少年时期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很强烈的,但由于几千年封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讲究中庸,压制个性,追求大众化、凡事随大流的消极观念已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深处。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加之长期机械、被动的接受知识,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受到压抑。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因此,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转变旧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创新
旧的教学方法指的是注入式教学,这种方法讲究单向灌输,学生的思路被禁锢在教材上,教师的讲解上,只是机械、被动的接受,不主张求异,不提倡质疑。这种情境莫说极力学生创造就连他们自发的一点点创新的欲望也能被扼杀掉。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已远远不适应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的需要。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办法很多,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法教学”对我们有深刻的启发意义,所谓“发现法”,就是由老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从而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设想,通过分析、运算和操作等等过程,对教材进行加工,改组,最后自行发现原理、原则,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种方法充分解放了学生的思想,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真正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效的发现法教学是有条件的。第一,选择的课题既要有逻辑又要富于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相信自己能独立解决问题。第二,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学生能独立探究、力所能及的。第三,选题注意系统性和完整性,使整个学习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第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要始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以我们目前的教学条件,全盘照搬难度太大,也不完全合适。但我们可以借鉴它的精神,教师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充分提些“发散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的、新的、独特的见解,同时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直觉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成了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即不仅能获得现有知识和技能,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情境,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去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创新意识在不知不觉被激发出来,创造能力也不知不觉的提高了。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创新
各科课外活动由于内容广泛丰富,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又可自愿参加,自由选择,既容易实现因材施教,又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同时,课外活动的内容往往与一定的实践活动相联系,而实践是产生问题和激发创新意识的源泉,因此,学校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广泛的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学科小组和校外社会活动,如科技小组、文学艺术团体、文娱体育、生产劳动以及军事活动等,并在活动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同时,利用他们的创新成果,激发他们继续创新的欲望。
创新意识离不开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各个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点。发散思维强的人遇到问题后善于从新角度、新侧面去思考,去探究,创新意识自然也强。所以,在课外活动中有计划的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是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办法。例如,进行所谓“急骤联想”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由极迅速的联想,引出新颖而具有创造性的观念。急骤联想训练的具体方法很多,如进行“四环三链”联想。其做法是让学生看到一个词(如“球”字),要求学生毫不迟疑的立即联想三个词(如球→瓜→脑袋→地球仪),并说出联想的类别,联想时,先考虑联想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好坏,这方面的评价在联想后再进行,这样可以使学生不受约束的尽情发挥。事实证明,这种自由联想和迅速反应的训练,可以大大促进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一、转变旧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创新
旧的教学方法指的是注入式教学,这种方法讲究单向灌输,学生的思路被禁锢在教材上,教师的讲解上,只是机械、被动的接受,不主张求异,不提倡质疑。这种情境莫说极力学生创造就连他们自发的一点点创新的欲望也能被扼杀掉。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已远远不适应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的需要。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办法很多,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法教学”对我们有深刻的启发意义,所谓“发现法”,就是由老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从而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设想,通过分析、运算和操作等等过程,对教材进行加工,改组,最后自行发现原理、原则,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种方法充分解放了学生的思想,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真正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效的发现法教学是有条件的。第一,选择的课题既要有逻辑又要富于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相信自己能独立解决问题。第二,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学生能独立探究、力所能及的。第三,选题注意系统性和完整性,使整个学习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第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要始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以我们目前的教学条件,全盘照搬难度太大,也不完全合适。但我们可以借鉴它的精神,教师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充分提些“发散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的、新的、独特的见解,同时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直觉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成了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即不仅能获得现有知识和技能,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情境,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去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创新意识在不知不觉被激发出来,创造能力也不知不觉的提高了。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创新
各科课外活动由于内容广泛丰富,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又可自愿参加,自由选择,既容易实现因材施教,又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同时,课外活动的内容往往与一定的实践活动相联系,而实践是产生问题和激发创新意识的源泉,因此,学校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广泛的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学科小组和校外社会活动,如科技小组、文学艺术团体、文娱体育、生产劳动以及军事活动等,并在活动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同时,利用他们的创新成果,激发他们继续创新的欲望。
创新意识离不开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各个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点。发散思维强的人遇到问题后善于从新角度、新侧面去思考,去探究,创新意识自然也强。所以,在课外活动中有计划的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是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办法。例如,进行所谓“急骤联想”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由极迅速的联想,引出新颖而具有创造性的观念。急骤联想训练的具体方法很多,如进行“四环三链”联想。其做法是让学生看到一个词(如“球”字),要求学生毫不迟疑的立即联想三个词(如球→瓜→脑袋→地球仪),并说出联想的类别,联想时,先考虑联想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好坏,这方面的评价在联想后再进行,这样可以使学生不受约束的尽情发挥。事实证明,这种自由联想和迅速反应的训练,可以大大促进学生思维的流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