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的“生活化

【作者】 高春英

【机构】 河北邢台临西县水波校区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前不久,在小数乘法教学中,遇到了这样一道题:
下面是王丽家这个月的水电费交费清单,请您算一算共需要多少钱?
  交费记录表

 


  当时,我想这只是为了巩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训练计算技能而已,学生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就没有多在意。可学生练习的结果却使我大吃一惊,正确率仅有10%,大部分学生都将上期度数与本期度数之和作为本月的实际用量了,还有部分学生根本无从下手。经了解,发现学生对水电费的认识,水电费计算方法一无所知。
  我不禁深思,数学教学该如何与现实生活想结合,怎样使学生的学习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活呢?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严重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相识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新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从内容上强调了学习的过程,不仅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而且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更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技能训练“生活化“
  技能驯练的“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源于生活。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概念和方法时,在投影上打出几行数量不等的小圆片,让学生动手操作:怎样移动会使各行小圆片个数相等?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很快理解求平均数就是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移多补少,使各部分相等。接着又让学生将所有小圆片合并,再平均分,从而得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为了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正确迅速地计算几个数的平均数,又进行了一项实践活动:
  (1)测量部分学生的身高(如下)(单位:米):

 


  (2)求这九位学生的平均身高。
  通过讨论,学生能用多种方法求出他们的平均身高,并结合实际,经过点拨,很快找到了求平均身高的简便方法:改用厘米为单位,采用“基准数”求平均数的方法,这不仅巩固了平均数的意义和方法,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加强了技能训练。最后又让学生计算全班学生单元测验的平均成绩,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
  二、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际,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使学生自然地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时,学生对于“一个数减去接近整百数时,先减去整百数,然后再补加”很难理解。教学时,就可以设计一个购买商品的生活小品,帮助理解:小明袋里装着235元钱去一台198元的买复读机,该怎样付钱?(小明付给营业员200元,营业员找回2元)。通过这一生活实际,同学们很快理解了多减的要补上的算理,得出简便的计算方法:235-198=235-200+2。这样,抽象的运算得到了生活经验的支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简便计算的方法,具体的生活经验也升华为数学理论。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养成时时、处处吸收和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如前面所述说的水电问题,课后我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计算你家本月的水电费。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又如在组织学生野炊前,让学生设计:(1)活动时间方案:从学校到目的地大约4000米,步行每小时3千米,野炊活动时间4小时。请您设计: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回下校?(2)经费使用方案:提供一些野炊物品单价,按学生自己的活动小组,讨论设计烧哪些菜,并计算所需要经费。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讨论很激烈,一方面训练了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又很好地让学生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有机地注入生活内容,创造生动有趣的情景来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同时指导学生积极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亲自发现、探索、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