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音乐审美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 刘 庆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石盘乡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音乐课是陶冶情操的一门艺术课,小学开展音乐课正是为了培养每个孩子们的音乐素质,让每个孩子的身心得到发展,还可以放松他们的心情。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音乐课也开始进行了改革,构建一个多彩多姿的课堂是新课程的内容之一。作为老师,不应该还用传统的模式教学,应该摒弃古板的教学模式。对于6-12岁的孩子来说,正是活泼的年龄,针对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进行一个多彩多姿的课堂呢?本篇文章就是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们今后可以有一个有趣的音乐课堂,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关键词:音乐教学;音乐课堂;审美教学
  以往的小学教学模式非常陈旧,老师不应该再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没有了兴趣,就不会在音乐课堂上进行审美,老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活动教学,运用一些策略努力地让学生对音乐课堂产生兴趣,让每一位同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音乐并且进行审美。
  一、吸引学生的感性关注
  感性是参与意识重要的一步,有了感性,才会对音乐的审美观念有所提高。许多音乐爱好者花很高的价钱听古典音乐,因为这种音乐是在平时找不到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听一首歌被感动的时候,那么小学生也一样,要想培养学生的感性,就要从音乐课堂中的音响效果入手,这样会有很好的效果,老师应该回避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感性出发,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他们只有在真正的感受到音乐之后,才能懂得感性的真正意义,建立起学习音乐的兴趣。做到这些,要求老师必须与学生配合。
  1.老师有感情地为学生范唱伴奏。
  2.让学生进行范唱和伴奏,起到一个好的带头作用。
  3.利用多媒体提供一个优质音响。
  二、利用多种音乐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1、通过律动感受音乐
  律动是学生掌握节奏的重要方式,可以通过律动体会音乐的韵律,让学生在音乐风格中体会意境,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懂得音乐真正的内涵。通过律动还可以培养他们对音乐结构的认识,对于提高音乐审美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使学生能够对曲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就需要老师对要审美的曲子进行分析,划分出音乐的段落,精心设计律动。让学生通过这些律动的变化做出比较,让他们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音乐的变化。音乐的审美不是一时就养成的,这需要我们长期的培养。
  2、通过画乐谱感受音乐
  音乐欣赏其实就是一个审美过程,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时,除了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外,还要注重运用一些手段进行综合型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可以结合乐谱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还能够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应该精心地设计教学乐谱,让学生进行对音乐美的欣赏。
  3、通过打击乐感受音乐
  多年的实践教学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打击乐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目前。很多音乐教材都有打击乐的乐谱,学生在进行演奏时都非常积极。打击乐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而节奏感直接影响着演奏的效果,要想学生能够懂得欣赏音乐,就要增强学生的节奏感,节奏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事。首先,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一段伴奏乐谱,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情况,就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演奏效果。其次,老师要对打击乐的伴奏进行研究,找出打击乐的旋律,和学生合作一起找打击乐的感觉。简单的节奏可能也是一段好的节奏,老师在选择时要考虑演奏的效果,才能让学生在进行演奏后能够得到收获。
  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感悟音乐之美
  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欣赏也是一种创造力,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会想象。所以,欣赏教学也是新的一种教学模式。例如在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这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授课:
  首先,先跟同学们出示今天的授课内容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介绍创作这个曲子的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再向学生们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然后,向学生们提出问题: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最后,分段欣赏此曲。
  欣赏第一圆舞曲:
  第一圆舞曲在速度和旋律上有什么特点?简单记住这首歌曲的旋律,再加入打击乐有感情地哼出这首歌曲。
  欣赏第二圆舞曲:
  这段旋律和速度跟第一圆舞曲相比又怎样的变化?试着给这段圆舞曲取个名字。
  欣赏第三圆舞曲:
  这段旋律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景?
  欣赏第四段圆舞曲:
  让同学带着同样的问题来欣赏圆舞曲。
  欣赏第五段圆舞曲:
  最后一段圆舞曲又发生什么变化?
  在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这首曲子以后,通过对每段分层的欣赏和对每个问题的探索,教学效果非常好,为每段圆舞曲起个适合的名字,让学生们瞬间对这首曲子增添了很多乐趣,同学们通过对圆舞曲的欣赏和有感情地演唱后,让学生们充分地感受到音乐带来的韵律美,还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歌声中陶醉,与音乐产生共鸣。这样做能够有效地促进多彩课堂的建设。
  结论:
  总的来说,欣赏音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音乐老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让学生们真正爱上音乐课,在音乐课中培养对音乐的审美。这种教学模式的道路上我们才刚刚起步,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小学音乐的审美结构体系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随着音乐课堂的不断改革,老师还要对教学模式进一步进行调整。只有正确地教学模式,才会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刘承才;《加强小学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美育素质》[J];广西教育;2000年01期
  [2]董慧平;《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山东教育;2004年28期
  [3]陈红梅;《小学课堂有效管理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