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走进“三语境” 有效识汉字——低学段识字教学有效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
【作者】 张 婷
【机构】 河北临西县吕寨校区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低学段是学生识字的重要阶段,针对当前识字教学中存在着忽视汉字音形义的统一,忽视语言环境的依托及汉字文化的传承等问题,本文提出利用“文本语境”、“汉文化语境”、“生活语境”的“三语境”识字教学法及其教学流程,充分开发、整合丰富的识字资源,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关键词:文本语境 汉文化语境 生活语境
小学低学段是学生识字的重要阶段,纵观当前识字教学,仍存在着忽视汉字音形义的统一,忽视语言环境的依托及汉字文化的传承等问题。为遵循汉字本体的规律,关注学生识字的个体需求,充分开发、整合丰富的识字资源,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总结出了利用“文本语境”、“汉文化语境”、 “生活语境”的 “三语境”识字教学法及其教学流程。
一、依托——在“文本语境”中识字
以文本语境为依托展开识字教学,把识字与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结合起来,减缓识字坡度,使教学灵动而扎实。
(一)“词块”识字法
词块,即“词语组块”。在一篇课文中,词语与词语之间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教学中可根据文本内容,巧妙梳理,将词语归类分组进行教学。这样就避免了解词的机械和积累的无序,也不会因为字词教学而破坏了教学情境,为篇章的学习作铺垫。“词块”识字法教学流程:巧抓关联,分组成块——凭借文本,组块理解——表达运用,指导书写。
(二)随文识字法
“随文识字”,即把生字新词放在文本语境中随文学习。这样学生面对的生字就不是孤立的,便于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联系。特别是对于一字多音或多义的汉字,文本语境是帮助学生轻松、准确理解的最好载体。“随文识字法”教学流程:由文入手,读准字音——随文导读,品析字义——拓展运用,指导书写。
(三)情境识字法
低学段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教学时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匹配的识字情境,将学文与识字紧密结合。“情境识字法”教学流程:凭借文本,创境激趣——入境读文,初识字词——借境识字,书写运用。
二、穿越——在“汉文化语境”中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为此,教学中可适时适处地带领学生“穿越”,走进“汉文化语境”中识字。
(一)字形溯源法
建立在象形基础上的汉字,具有以形表意的特点,教学时可适当地追溯汉字文化渊源,让学生了解字形的演变过程,感受汉字的如画之美,产生学好汉字的浓厚兴趣。“字形溯源法”教学流程:图文激趣,观察发现——字形溯源,演示点拨——形义结合,识记书写。
如,教学“龟”字,先出示“龟”的金文,篆文,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字?然后出示一只伸头爬行的乌龟及楷书“龟”,指导学生观察,试着说说“龟”字是怎么演变而来的;接着老师用课件演示“龟”字的演变过程,最后进行字形识记、书写。
(二)字义溯源法
字义溯源法,即教学时通过字义溯源,拆、合解析,让学生从中悟出构字原理,体会“老祖宗”造字的高超智慧,进而提高识字能力。“字义溯源法”教学流程:字义溯源,拆合解析——了解字理,对照识记——指导书写,运用积累。
(三)偏旁带字法
汉字内部具有纵横交错的各种“系统”,有以“偏旁”分系统,有以“基本字”分系统。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发现、利用规律,实现学习“一字一偏旁”,认识“一串一家族”。“偏旁带字法”教学流程:追本溯源,学习部首——点明规律,学习字串——举例拓展,指导书写。
(四)基本字带字法
由“基本字”带出的字串,在字形结构上都有共同成分,且多为形声字。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引导学生由“基本字”直接或间接带出字串来提高识字效率,培养识字能力。“基本字带字法”教学流程:创境激趣,学习基本字——加换偏旁,拓展积累——发现规律,迁移识记。
1、“基本字直接带字法”。如:教学“丁”,先创设情境:有个汉字家族叫“丁字族”(相机学习生字“丁”),成员都是由“丁”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你都认识哪些成员?当学生纷纷说出“盯、叮、钉、订、顶……”时,老师依次板书,并让学生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说说怎么掌握这些字的音、形、义。
2、“基本字间接带字法”。即不是直接用基本字带出生字,而是用换偏旁部首的方法带出生字学习。如,教学 “银”字,先了解它的基本字“艮”及其本义,再让学生给“银”换上不同的偏旁间接带出字串“很、眼、跟、根、狠、退”等来学习。
三、延拓——在“生活语境”中识字
生活是个大课堂,是学习运用汉字的天然语境。教学中,应注重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语境中识字。
(一)“内外结合”,做识字“小能手”
“内外结合”,即由课内识字内容延伸拓展到课外,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同一类别的字词,扩大识字量,增长见识。
(二)“即看即认”,做识字“有心人”
“即看即认”,是一种基于自然状态下的识字,老师以鼓励的话语唤起学生对汉字的敏感,让学生在走出教室、合上课本后,仍然对身边的汉字油然产生“我要识字”的意愿。
1、利用校园、教室环境识字。如,在带领新生参观校园时,引导他们驻足认识“教学楼名称”、“宣传口号”、“文明标语”等;在教室里则有意识引导学生认读学习园地、同学姓名中的汉字。
2、利用社区、家庭环境识字。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鼓励学生随时随地认读社区里各种设施设备上的标识、家中器物上的商标;又如,鼓励学生在观看电视时多识字,通过听声音认读字音、看字幕认识字形、联系画面了解字义。
3、利用课外阅读迁移识字。识字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和运用规范的书面语言,而真正意义上的书面语言的学习是从阅读开始的。除了在课内阅读指导课上,引导学生互帮互学扫除阅读障碍,还可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运用从课内习得的识字方法去认识更多的汉字,记录在“采蜜本”上。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彼此的识字成果,让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促进,既增加了识字量,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认识、收集着从生活中、阅读中学来的汉字,就会真切地感受到汉字无处不在,学习汉字很有用,从而真正地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
关键词:文本语境 汉文化语境 生活语境
小学低学段是学生识字的重要阶段,纵观当前识字教学,仍存在着忽视汉字音形义的统一,忽视语言环境的依托及汉字文化的传承等问题。为遵循汉字本体的规律,关注学生识字的个体需求,充分开发、整合丰富的识字资源,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总结出了利用“文本语境”、“汉文化语境”、 “生活语境”的 “三语境”识字教学法及其教学流程。
一、依托——在“文本语境”中识字
以文本语境为依托展开识字教学,把识字与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结合起来,减缓识字坡度,使教学灵动而扎实。
(一)“词块”识字法
词块,即“词语组块”。在一篇课文中,词语与词语之间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教学中可根据文本内容,巧妙梳理,将词语归类分组进行教学。这样就避免了解词的机械和积累的无序,也不会因为字词教学而破坏了教学情境,为篇章的学习作铺垫。“词块”识字法教学流程:巧抓关联,分组成块——凭借文本,组块理解——表达运用,指导书写。
(二)随文识字法
“随文识字”,即把生字新词放在文本语境中随文学习。这样学生面对的生字就不是孤立的,便于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联系。特别是对于一字多音或多义的汉字,文本语境是帮助学生轻松、准确理解的最好载体。“随文识字法”教学流程:由文入手,读准字音——随文导读,品析字义——拓展运用,指导书写。
(三)情境识字法
低学段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教学时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匹配的识字情境,将学文与识字紧密结合。“情境识字法”教学流程:凭借文本,创境激趣——入境读文,初识字词——借境识字,书写运用。
二、穿越——在“汉文化语境”中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为此,教学中可适时适处地带领学生“穿越”,走进“汉文化语境”中识字。
(一)字形溯源法
建立在象形基础上的汉字,具有以形表意的特点,教学时可适当地追溯汉字文化渊源,让学生了解字形的演变过程,感受汉字的如画之美,产生学好汉字的浓厚兴趣。“字形溯源法”教学流程:图文激趣,观察发现——字形溯源,演示点拨——形义结合,识记书写。
如,教学“龟”字,先出示“龟”的金文,篆文,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字?然后出示一只伸头爬行的乌龟及楷书“龟”,指导学生观察,试着说说“龟”字是怎么演变而来的;接着老师用课件演示“龟”字的演变过程,最后进行字形识记、书写。
(二)字义溯源法
字义溯源法,即教学时通过字义溯源,拆、合解析,让学生从中悟出构字原理,体会“老祖宗”造字的高超智慧,进而提高识字能力。“字义溯源法”教学流程:字义溯源,拆合解析——了解字理,对照识记——指导书写,运用积累。
(三)偏旁带字法
汉字内部具有纵横交错的各种“系统”,有以“偏旁”分系统,有以“基本字”分系统。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发现、利用规律,实现学习“一字一偏旁”,认识“一串一家族”。“偏旁带字法”教学流程:追本溯源,学习部首——点明规律,学习字串——举例拓展,指导书写。
(四)基本字带字法
由“基本字”带出的字串,在字形结构上都有共同成分,且多为形声字。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引导学生由“基本字”直接或间接带出字串来提高识字效率,培养识字能力。“基本字带字法”教学流程:创境激趣,学习基本字——加换偏旁,拓展积累——发现规律,迁移识记。
1、“基本字直接带字法”。如:教学“丁”,先创设情境:有个汉字家族叫“丁字族”(相机学习生字“丁”),成员都是由“丁”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你都认识哪些成员?当学生纷纷说出“盯、叮、钉、订、顶……”时,老师依次板书,并让学生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说说怎么掌握这些字的音、形、义。
2、“基本字间接带字法”。即不是直接用基本字带出生字,而是用换偏旁部首的方法带出生字学习。如,教学 “银”字,先了解它的基本字“艮”及其本义,再让学生给“银”换上不同的偏旁间接带出字串“很、眼、跟、根、狠、退”等来学习。
三、延拓——在“生活语境”中识字
生活是个大课堂,是学习运用汉字的天然语境。教学中,应注重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语境中识字。
(一)“内外结合”,做识字“小能手”
“内外结合”,即由课内识字内容延伸拓展到课外,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同一类别的字词,扩大识字量,增长见识。
(二)“即看即认”,做识字“有心人”
“即看即认”,是一种基于自然状态下的识字,老师以鼓励的话语唤起学生对汉字的敏感,让学生在走出教室、合上课本后,仍然对身边的汉字油然产生“我要识字”的意愿。
1、利用校园、教室环境识字。如,在带领新生参观校园时,引导他们驻足认识“教学楼名称”、“宣传口号”、“文明标语”等;在教室里则有意识引导学生认读学习园地、同学姓名中的汉字。
2、利用社区、家庭环境识字。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鼓励学生随时随地认读社区里各种设施设备上的标识、家中器物上的商标;又如,鼓励学生在观看电视时多识字,通过听声音认读字音、看字幕认识字形、联系画面了解字义。
3、利用课外阅读迁移识字。识字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和运用规范的书面语言,而真正意义上的书面语言的学习是从阅读开始的。除了在课内阅读指导课上,引导学生互帮互学扫除阅读障碍,还可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运用从课内习得的识字方法去认识更多的汉字,记录在“采蜜本”上。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彼此的识字成果,让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促进,既增加了识字量,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认识、收集着从生活中、阅读中学来的汉字,就会真切地感受到汉字无处不在,学习汉字很有用,从而真正地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