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课堂教学改革之我探索第二讲
【作者】 邵长前
【机构】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大庄镇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保护自尊
评价像一把尺子,在考量学生的同时,也在衡量着教师的专业素养。
上周在9班上课,5组的一个男生没有融入到他的小集体内,我煞费苦心的用了好几种办法,还是感觉自己的智慧还不足以恰当的引导他过来,但今天的一节课,真的是让我刮目相看,整个的45分钟,他都表现得非常的积极,回答问题特别踊跃,连他小组的同学都不禁对他啧啧称赞。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改变如此巨大,难道仅仅是我当时没有挖苦他,而点燃了他学习的热情吗?还是没有放弃他而让组长耐心的帮助他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变化了。但我知道老师的一次尊重就会点燃一颗童稚的心灵,不管这个学生是怎样的学生,他们都是一棵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关心的小树苗,都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而我们只有真正放下老师的架子,去真诚的关怀他们,就会让他们绽放生命的精彩!快要下课的时候我走到他面前对他说:“这样的热情加上你的努力,我相信你会取得好成绩的。”
与他情况相同的还有6组的后面3位男生,这三位男生也许是班主任准备放弃的3个同学,从他们的位次能够看出来,我在讲试卷的过程中,这三个男同学共用一份试卷,不知道他们把另外两份试卷弄哪去了。我努力地抑制住自己的情绪(其实遇到这种情况,我真的不知如何应对,我感觉自己的智慧很不够),走到他们的面前说出了连自己都觉得很没有力度的话:“我知道你们三位同学是我们班的三大金刚,但我更期盼你们能成为三位精英,希望你们向着精英迈进。”说完我走开了。我感到这样的语言太没有力度,我不知道能不能引起他们心灵的震颤。但我知道无论如何总比板起面孔来训斥他们要好。
当我再次走到他们小组的时候,我对组长说:“他们有不会的,你帮帮他们,大家要共同进步!”接下来,在自由站起回答问题时,那三名同学都有所转变,其中一个,竟然主动站起来好几次。我借机一次又一次表扬了他们。我觉得出来,他们在努力地改变着自己。我很欣慰!激活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的心灵,是任何收获都无法比拟的!因为那是鲜活的生命,满怀着对未来的渴望,比知识的获得还要宝贵的多,这几个男生的转变,让我切实的感受到孩子那来自于本能的愿望。此时,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学好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明亮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的世界。他们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粗暴冷淡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也像学生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也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
一节课在融融的氛围中结束了,我很快乐也很满足。快要下课的时候我对同学们说:“我们明天就考试了,希望同学们好好复习,比一比哪一组分数高,比一比谁的进步大!”有一个很活泼的男生问我:“老师,考好了会有什么奖励?”我用温和的微笑作了一个不确定的回答。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学生,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循循善诱
随着悠扬的下课铃声响起,教室里热烈的讨论才渐渐平静下来,45分钟的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度过。虽然最后的还有2个题目我们没有完成,但这样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热情足以让我幸福和感动。学生只要有了这样的学习热情,难道还用担心剩下的题目课下不能自觉完成吗!
这是八年级10班的课,这个班级相对于来说,一直以来课堂气氛是比较沉闷的,学生总是羞于表现,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但今天的一节课,让我彻底明白了,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不高的时候,老师不要一味的去埋怨学生,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去点燃学生的激情了吗?自己的方法自己的思路自己的提问方式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了吗?虽然我们知道,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这节讲解试卷,我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讲解选择题的答案,然后我在讲台上记录学生的表现情况,因为每个同学的表现都计入小组成绩,每个同学似乎都感到了一种使命感和荣誉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黑板上的小红花也逐渐因为小组的表现不一,而出现了参差不齐的情况。这时候一朵朵小花朵,像一颗颗点燃学生好胜心和荣誉感的火种,对于几个平常学习很不用功的学生而言,更是激起了他们超越自己的勃发的生命的力,特别是5组的那一位男生,我在前边提到过他,在这一节课里,他更是让我刮目相看,一次次的抢答,一次次的展示,虽然他的回答只是很简单的问题,但只要他的热情被点燃,曾经丢掉的自信被捡起,那么我相信成绩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事实再次证明:每一个学生,即使是在老师同学们的眼中最差的学生,一样有着旺盛的求知欲,有着希望被别人尊重被别人认可的那种渴望,只是老师在不知不觉中将他们这种欲望给熄灭了、扼杀了,而且往往是在恨铁不成钢的好心驱使下去做的。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几节课的尝试,我感觉将这颗熄灭的火种重新点燃,并不需要我们做太多,我只是在他没有回答不上问题时,没有挖苦他,没有在他不参与小组合作时丢掉他,而是动员小组的力量把他拉入集体的怀抱。就这样,让他回归到了自信,有了被尊重的感觉,所以尊重就是给人成长的最大的力量。所以“成功的课堂应该是自信的课堂,自主的课堂,更应该是尊重的课堂。”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新的问题又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同学为了提高自己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我在讲解小组无法突破的难点时,他在和同桌讨论着下一个可能要回答的问题,根本不听我的讲解,我想这不是我的初衷,我担心他只是为了追求外在的虚华,而失去了真诚。所以,这个时候,我有意提问了他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他的回答不上来是早在预料之中的,这时我对他说:“老师在讲解时,我希望你能用心好吗?等我讲完了,你听懂了,老师一定留机会给你!”再接下来的综合性问题解决中,我全部放给小组去解决,然后我跟他们说,看一看,比一比,哪一个小组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并且我重点强调,每一个题目我们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于是每个小组同学都在组长的带领下,展开了积极探究。此时此刻,我真的感觉,我把本应该就属于学生的课堂真真正正的还给了他们。我把自己也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解放了出来,很多新理论讲了很多年,也或多或少的实践过,但真的让每一位学生真正的投入,从合作中享受学习过程,收获知识,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开始。学生的好胜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也激起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谁说知识是我们教学的唯一目标,谁说学习的过程枯燥乏味!经历这种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
授之以渔
合作学习的模式对于我和我的学生们来说,渐渐变成轻车熟路了。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使同学们从学习的被动状态转化为主动状态,从学习过程中的客体转化为真正的主人,这种反客为主的做法才真正还原了教育的真谛。为了切实了解同学们的感受,在上课之前,我把小组长们叫到门外,想了解一下同学们的接受状况。有的小组长说,这样的方法容易使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过来,但有些同学好像感觉比较吃力,也许是基础的缘故吧。其实这正是我们实行合作学习的出发点和着眼点——让优等生帮带学习吃力的学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这种帮扶过程让同学们收获的不单单是知识和能力,还有更加重要的是情感的丰富和精神的成长——被别人帮助是一件很温暖的事情,而帮别人同样是一种幸福体验。这样的过程是真正促进成长的过程,是从心灵到知识的成长。我坚信着这样一点,也践行着这一点,我对这几个小组长说:“我们就是我们小组的带头人,我们都是最棒的学生,所以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让我们的每一个同学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不放弃每一个人!”我相信他们能够听懂我对他们的鼓励和期待。
今天这节课,是九年级的复习中国地理的第一章节,我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知识梳理是一章节中比较简单的但也是重要的一环,但在学生合作的机制下,但在热烈的气氛中,我不禁有一种流于形式的感觉和担忧——组长只是粗浅的把答案念一遍,而不会更深一层次的讲解。地理是门很特殊的学科,需要学会从图中获取知识,再把知识落实在图中,只有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针对这种情况,我和小组长交流了一下,让他们结合地图来讲解、来回答。经过提示,他们很快找到了合适的方法。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观察,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
接下来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我发现三组的一个女同学和她的同桌好像心不在焉的样子,我知道或许他们感觉学习困难,想偷懒了。我走过去,轻声的问问他们小组的进展状况,这两个同学竟然一无所知,这时候我没有去责备他们,而是在他们小组内又选了一名副组长专门来和这两个同学一起来学习,就这样他们也慢慢的投入进来。当这时候小组的学习基本完成,进入检验反馈环节,我首先提问了刚才的女同学,为了增加她的兴趣和自信,我有意提问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这个女同学顺利的回答上来,我在黑板上我给他们组画上了大大的花朵。这个女同学带着一种满足的表情坐了下来。接下来我告诉同学们,学习应该学会举一反三,例如,当我们了解了我国东西跨经度广带来的差异时,你们应该想到南北跨纬度广又造成哪些影响呢?学会由此及彼的思考问题,这对于我们是很有裨益的。在最后做综合测评的这一环节,学生果然带给了我惊喜,在合作完成最后一道综合题目时,我听见刚开始只知道对答案的一个组,讲到三江源保护区时,本来填上“三江源”三个字就可以了,但在组长带领下,他们在地图寻找是哪三条河流,发源地具体在什么地方,我听到之后感到很欣慰。老师不经意的一次点拨,让学生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我对这个小组提出了表扬,其他小组的同学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如果说这只是一名好学生的灵性闪现的话,那么接下来,一名很普通的同学的表现足以让你感到一种成就和自豪,2组的一名很一般的同学在回答缅甸属于什么气候类型时,不但能说出了气候类型,并且也回答出了该气候类型的特点以及造成的影响。看来更多的同学开始具有了这样一种学习意识和学习品质,真是令人高兴啊!
一节课,短短的45分钟,让精彩不断,让惊喜连连,有生命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只要我们低下身姿,用发现美的眼光看学生,学生就会带给我们别样的天空。
评价像一把尺子,在考量学生的同时,也在衡量着教师的专业素养。
上周在9班上课,5组的一个男生没有融入到他的小集体内,我煞费苦心的用了好几种办法,还是感觉自己的智慧还不足以恰当的引导他过来,但今天的一节课,真的是让我刮目相看,整个的45分钟,他都表现得非常的积极,回答问题特别踊跃,连他小组的同学都不禁对他啧啧称赞。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改变如此巨大,难道仅仅是我当时没有挖苦他,而点燃了他学习的热情吗?还是没有放弃他而让组长耐心的帮助他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变化了。但我知道老师的一次尊重就会点燃一颗童稚的心灵,不管这个学生是怎样的学生,他们都是一棵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关心的小树苗,都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而我们只有真正放下老师的架子,去真诚的关怀他们,就会让他们绽放生命的精彩!快要下课的时候我走到他面前对他说:“这样的热情加上你的努力,我相信你会取得好成绩的。”
与他情况相同的还有6组的后面3位男生,这三位男生也许是班主任准备放弃的3个同学,从他们的位次能够看出来,我在讲试卷的过程中,这三个男同学共用一份试卷,不知道他们把另外两份试卷弄哪去了。我努力地抑制住自己的情绪(其实遇到这种情况,我真的不知如何应对,我感觉自己的智慧很不够),走到他们的面前说出了连自己都觉得很没有力度的话:“我知道你们三位同学是我们班的三大金刚,但我更期盼你们能成为三位精英,希望你们向着精英迈进。”说完我走开了。我感到这样的语言太没有力度,我不知道能不能引起他们心灵的震颤。但我知道无论如何总比板起面孔来训斥他们要好。
当我再次走到他们小组的时候,我对组长说:“他们有不会的,你帮帮他们,大家要共同进步!”接下来,在自由站起回答问题时,那三名同学都有所转变,其中一个,竟然主动站起来好几次。我借机一次又一次表扬了他们。我觉得出来,他们在努力地改变着自己。我很欣慰!激活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的心灵,是任何收获都无法比拟的!因为那是鲜活的生命,满怀着对未来的渴望,比知识的获得还要宝贵的多,这几个男生的转变,让我切实的感受到孩子那来自于本能的愿望。此时,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学好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明亮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的世界。他们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粗暴冷淡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也像学生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也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
一节课在融融的氛围中结束了,我很快乐也很满足。快要下课的时候我对同学们说:“我们明天就考试了,希望同学们好好复习,比一比哪一组分数高,比一比谁的进步大!”有一个很活泼的男生问我:“老师,考好了会有什么奖励?”我用温和的微笑作了一个不确定的回答。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学生,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循循善诱
随着悠扬的下课铃声响起,教室里热烈的讨论才渐渐平静下来,45分钟的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度过。虽然最后的还有2个题目我们没有完成,但这样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热情足以让我幸福和感动。学生只要有了这样的学习热情,难道还用担心剩下的题目课下不能自觉完成吗!
这是八年级10班的课,这个班级相对于来说,一直以来课堂气氛是比较沉闷的,学生总是羞于表现,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但今天的一节课,让我彻底明白了,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不高的时候,老师不要一味的去埋怨学生,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去点燃学生的激情了吗?自己的方法自己的思路自己的提问方式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了吗?虽然我们知道,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这节讲解试卷,我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讲解选择题的答案,然后我在讲台上记录学生的表现情况,因为每个同学的表现都计入小组成绩,每个同学似乎都感到了一种使命感和荣誉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黑板上的小红花也逐渐因为小组的表现不一,而出现了参差不齐的情况。这时候一朵朵小花朵,像一颗颗点燃学生好胜心和荣誉感的火种,对于几个平常学习很不用功的学生而言,更是激起了他们超越自己的勃发的生命的力,特别是5组的那一位男生,我在前边提到过他,在这一节课里,他更是让我刮目相看,一次次的抢答,一次次的展示,虽然他的回答只是很简单的问题,但只要他的热情被点燃,曾经丢掉的自信被捡起,那么我相信成绩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事实再次证明:每一个学生,即使是在老师同学们的眼中最差的学生,一样有着旺盛的求知欲,有着希望被别人尊重被别人认可的那种渴望,只是老师在不知不觉中将他们这种欲望给熄灭了、扼杀了,而且往往是在恨铁不成钢的好心驱使下去做的。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几节课的尝试,我感觉将这颗熄灭的火种重新点燃,并不需要我们做太多,我只是在他没有回答不上问题时,没有挖苦他,没有在他不参与小组合作时丢掉他,而是动员小组的力量把他拉入集体的怀抱。就这样,让他回归到了自信,有了被尊重的感觉,所以尊重就是给人成长的最大的力量。所以“成功的课堂应该是自信的课堂,自主的课堂,更应该是尊重的课堂。”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新的问题又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同学为了提高自己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我在讲解小组无法突破的难点时,他在和同桌讨论着下一个可能要回答的问题,根本不听我的讲解,我想这不是我的初衷,我担心他只是为了追求外在的虚华,而失去了真诚。所以,这个时候,我有意提问了他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他的回答不上来是早在预料之中的,这时我对他说:“老师在讲解时,我希望你能用心好吗?等我讲完了,你听懂了,老师一定留机会给你!”再接下来的综合性问题解决中,我全部放给小组去解决,然后我跟他们说,看一看,比一比,哪一个小组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并且我重点强调,每一个题目我们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于是每个小组同学都在组长的带领下,展开了积极探究。此时此刻,我真的感觉,我把本应该就属于学生的课堂真真正正的还给了他们。我把自己也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解放了出来,很多新理论讲了很多年,也或多或少的实践过,但真的让每一位学生真正的投入,从合作中享受学习过程,收获知识,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开始。学生的好胜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也激起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谁说知识是我们教学的唯一目标,谁说学习的过程枯燥乏味!经历这种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
授之以渔
合作学习的模式对于我和我的学生们来说,渐渐变成轻车熟路了。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使同学们从学习的被动状态转化为主动状态,从学习过程中的客体转化为真正的主人,这种反客为主的做法才真正还原了教育的真谛。为了切实了解同学们的感受,在上课之前,我把小组长们叫到门外,想了解一下同学们的接受状况。有的小组长说,这样的方法容易使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过来,但有些同学好像感觉比较吃力,也许是基础的缘故吧。其实这正是我们实行合作学习的出发点和着眼点——让优等生帮带学习吃力的学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这种帮扶过程让同学们收获的不单单是知识和能力,还有更加重要的是情感的丰富和精神的成长——被别人帮助是一件很温暖的事情,而帮别人同样是一种幸福体验。这样的过程是真正促进成长的过程,是从心灵到知识的成长。我坚信着这样一点,也践行着这一点,我对这几个小组长说:“我们就是我们小组的带头人,我们都是最棒的学生,所以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让我们的每一个同学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不放弃每一个人!”我相信他们能够听懂我对他们的鼓励和期待。
今天这节课,是九年级的复习中国地理的第一章节,我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知识梳理是一章节中比较简单的但也是重要的一环,但在学生合作的机制下,但在热烈的气氛中,我不禁有一种流于形式的感觉和担忧——组长只是粗浅的把答案念一遍,而不会更深一层次的讲解。地理是门很特殊的学科,需要学会从图中获取知识,再把知识落实在图中,只有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针对这种情况,我和小组长交流了一下,让他们结合地图来讲解、来回答。经过提示,他们很快找到了合适的方法。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观察,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
接下来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我发现三组的一个女同学和她的同桌好像心不在焉的样子,我知道或许他们感觉学习困难,想偷懒了。我走过去,轻声的问问他们小组的进展状况,这两个同学竟然一无所知,这时候我没有去责备他们,而是在他们小组内又选了一名副组长专门来和这两个同学一起来学习,就这样他们也慢慢的投入进来。当这时候小组的学习基本完成,进入检验反馈环节,我首先提问了刚才的女同学,为了增加她的兴趣和自信,我有意提问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这个女同学顺利的回答上来,我在黑板上我给他们组画上了大大的花朵。这个女同学带着一种满足的表情坐了下来。接下来我告诉同学们,学习应该学会举一反三,例如,当我们了解了我国东西跨经度广带来的差异时,你们应该想到南北跨纬度广又造成哪些影响呢?学会由此及彼的思考问题,这对于我们是很有裨益的。在最后做综合测评的这一环节,学生果然带给了我惊喜,在合作完成最后一道综合题目时,我听见刚开始只知道对答案的一个组,讲到三江源保护区时,本来填上“三江源”三个字就可以了,但在组长带领下,他们在地图寻找是哪三条河流,发源地具体在什么地方,我听到之后感到很欣慰。老师不经意的一次点拨,让学生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我对这个小组提出了表扬,其他小组的同学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如果说这只是一名好学生的灵性闪现的话,那么接下来,一名很普通的同学的表现足以让你感到一种成就和自豪,2组的一名很一般的同学在回答缅甸属于什么气候类型时,不但能说出了气候类型,并且也回答出了该气候类型的特点以及造成的影响。看来更多的同学开始具有了这样一种学习意识和学习品质,真是令人高兴啊!
一节课,短短的45分钟,让精彩不断,让惊喜连连,有生命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只要我们低下身姿,用发现美的眼光看学生,学生就会带给我们别样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