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隐喻观
【作者】 石小琦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的界定和分类进行了论述。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规律,它是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人类自身存在的方式。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
1. 隐喻的界定
隐喻,无论是在文化和艺术活动过程中,还是在严谨的科学语言中,都能随处可见。隐喻可以让人们用熟悉的事物来解释陌生的事物,即将熟悉事物的特点和结构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从而有助于认识陌生事物的特点和结构。当然,隐喻也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理解未知的事物,或是重新理解已知的事物。
随着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隐喻的认知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以Lakoff&Johnson为代表的当代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之一。认知隐喻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1) 隐喻是一种概念结构,隐喻语言只是概念隐喻的表层现象;
(2)在语言层面上,隐喻是一种正常的表达方式,而非对常规范式的偏离;
(3)隐喻是概念系统中的跨域映射,或叫作“跨领域映射”、“概念迁移”、“范畴让渡”(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前者通常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易懂的事物,后者往往是人们不太熟悉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通过将源域的某些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上, 从而使目标域的特征和本质得到凸显和理解);
(4)其意义不一定是字面的,因此,隐喻可以有真值。例如,当我们将时间概念化为一种资源,并且在生活中使用这一隐喻时,我们就将时间体验为资源,可以节省或浪费;
(5)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它是身体、大脑、心智、生活经验的产物,因此不具有任意性(刘云红 2005)。
2.隐喻的类型
Lakoff&Johnson认为,不是语言将概念系统化,而是概念将语言系统化,因为隐喻性概念是系统化的,所以我们用来谈论概念这个方面的语言也是系统化的(Lakoff&Johnson1980:7)。他们把隐喻分成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2.1 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指源概念域的结构可以系统地转移到目标概念域中去,使得后者可以按照前者的结构加以理解。如:
(1)浪费时间就是浪费金钱。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这座建筑的建成耗费了五年时间。
(5)乘飞机至少可以让你节省两天时间。
以上例句都是具体隐喻的表达,它们都源自同一个抽象概念隐喻“时间就是金钱”。源域“金钱”的相关概念被系统地映射到了目标域“时间”上。如果我们在说到钱时,会使用这些概念:花费、浪费、宝贵、赢/输、投入、买/卖等,所以,时间在上面的各例句中已经不再是一种线性的存在,而是被隐喻地视为具有价值的金钱。只有在大脑中构建出“时间就是金钱”这一抽象概念,我们在谈到时间的时候,才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两个认知域发生互动,从而使我们能把时间当作金钱来体验和理解。
2.2方位隐喻
方位性是人类最根本的身体经验,是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作用形成的最基本概念,也是人类最早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人类的很多概念必须通过方位性隐喻来建构。(Lakoff and Turner,1989:99–100)方位隐喻是参照空间方位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或者说,用表达空间的概念来组织另一概念系统。它来源于人对自身和世界的感知。人与外部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会形成一种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在大脑中经过多次反复,再结合人的身体构造、行为方式、体验等便会形成相对应的意象图式,主要有以下形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上—下图式、前—后图式与中心—边缘图式。
例如:作为原始人类,树是他们最好、最安全的栖息场所。当他们在树上面的时候,他们可以休息、睡觉,他们感到安全,反之,他们会有危险。人们将方位词“上”、“下”的概念投射到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其他领域,从而构建了其隐喻意义。
2.3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是人类在对物质实体体验的基础上,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在本体隐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Lakoff & Johnson 指出,容器隐喻源于人们经常把身体看成是有内部和边界的容器,且不断有物质进出,如吸入空气、呼出空气、进餐、排出体内废物等。此外,人们经常把自身看作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他们的日常活动就好比进出于各种容器,如走进浴室、走出房间、从商店出来、出城等(Lakoff & Johnson 1980:29)。由此,人们把这种图式投射到无形的和抽象的行为、活动、状态等事件或事物上,使它们容器化或量化。如下列表达:
(1)The ship is going out of sight.
(2)He fell in love with Susan.
(3)He is a man full of wits.
(4)他们整日处在焦虑中。
(5)他这人满腹经纶,颇有才华。
这些语言形式已经成为普普通通的日常语言,一般情况下人们已意识不到它们的隐喻性质。
3. 结论语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类的概念始于对自身和空间的感知和认识,而隐喻是人类形成概念系统的主要认知策略之一。隐喻不仅是存在于各种文体语体中,更存在于思维和行为层面上;无论是在英语中,还是在汉语里,抽象思维大部分都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实现的。隐喻不仅是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人们交际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隐喻是不断转换生成的有机存在,是人的一种生命形态。
参考文献:
[1] Lako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2] Lakoff & Turner.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3] 刘云红.认知隐喻理论再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
作者简介:石小琦(1988-05-),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
1. 隐喻的界定
隐喻,无论是在文化和艺术活动过程中,还是在严谨的科学语言中,都能随处可见。隐喻可以让人们用熟悉的事物来解释陌生的事物,即将熟悉事物的特点和结构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从而有助于认识陌生事物的特点和结构。当然,隐喻也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理解未知的事物,或是重新理解已知的事物。
随着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隐喻的认知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以Lakoff&Johnson为代表的当代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之一。认知隐喻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1) 隐喻是一种概念结构,隐喻语言只是概念隐喻的表层现象;
(2)在语言层面上,隐喻是一种正常的表达方式,而非对常规范式的偏离;
(3)隐喻是概念系统中的跨域映射,或叫作“跨领域映射”、“概念迁移”、“范畴让渡”(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前者通常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易懂的事物,后者往往是人们不太熟悉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通过将源域的某些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上, 从而使目标域的特征和本质得到凸显和理解);
(4)其意义不一定是字面的,因此,隐喻可以有真值。例如,当我们将时间概念化为一种资源,并且在生活中使用这一隐喻时,我们就将时间体验为资源,可以节省或浪费;
(5)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它是身体、大脑、心智、生活经验的产物,因此不具有任意性(刘云红 2005)。
2.隐喻的类型
Lakoff&Johnson认为,不是语言将概念系统化,而是概念将语言系统化,因为隐喻性概念是系统化的,所以我们用来谈论概念这个方面的语言也是系统化的(Lakoff&Johnson1980:7)。他们把隐喻分成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2.1 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指源概念域的结构可以系统地转移到目标概念域中去,使得后者可以按照前者的结构加以理解。如:
(1)浪费时间就是浪费金钱。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这座建筑的建成耗费了五年时间。
(5)乘飞机至少可以让你节省两天时间。
以上例句都是具体隐喻的表达,它们都源自同一个抽象概念隐喻“时间就是金钱”。源域“金钱”的相关概念被系统地映射到了目标域“时间”上。如果我们在说到钱时,会使用这些概念:花费、浪费、宝贵、赢/输、投入、买/卖等,所以,时间在上面的各例句中已经不再是一种线性的存在,而是被隐喻地视为具有价值的金钱。只有在大脑中构建出“时间就是金钱”这一抽象概念,我们在谈到时间的时候,才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两个认知域发生互动,从而使我们能把时间当作金钱来体验和理解。
2.2方位隐喻
方位性是人类最根本的身体经验,是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作用形成的最基本概念,也是人类最早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人类的很多概念必须通过方位性隐喻来建构。(Lakoff and Turner,1989:99–100)方位隐喻是参照空间方位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或者说,用表达空间的概念来组织另一概念系统。它来源于人对自身和世界的感知。人与外部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会形成一种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在大脑中经过多次反复,再结合人的身体构造、行为方式、体验等便会形成相对应的意象图式,主要有以下形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上—下图式、前—后图式与中心—边缘图式。
例如:作为原始人类,树是他们最好、最安全的栖息场所。当他们在树上面的时候,他们可以休息、睡觉,他们感到安全,反之,他们会有危险。人们将方位词“上”、“下”的概念投射到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其他领域,从而构建了其隐喻意义。
2.3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是人类在对物质实体体验的基础上,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在本体隐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Lakoff & Johnson 指出,容器隐喻源于人们经常把身体看成是有内部和边界的容器,且不断有物质进出,如吸入空气、呼出空气、进餐、排出体内废物等。此外,人们经常把自身看作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他们的日常活动就好比进出于各种容器,如走进浴室、走出房间、从商店出来、出城等(Lakoff & Johnson 1980:29)。由此,人们把这种图式投射到无形的和抽象的行为、活动、状态等事件或事物上,使它们容器化或量化。如下列表达:
(1)The ship is going out of sight.
(2)He fell in love with Susan.
(3)He is a man full of wits.
(4)他们整日处在焦虑中。
(5)他这人满腹经纶,颇有才华。
这些语言形式已经成为普普通通的日常语言,一般情况下人们已意识不到它们的隐喻性质。
3. 结论语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类的概念始于对自身和空间的感知和认识,而隐喻是人类形成概念系统的主要认知策略之一。隐喻不仅是存在于各种文体语体中,更存在于思维和行为层面上;无论是在英语中,还是在汉语里,抽象思维大部分都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实现的。隐喻不仅是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人们交际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隐喻是不断转换生成的有机存在,是人的一种生命形态。
参考文献:
[1] Lako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2] Lakoff & Turner.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3] 刘云红.认知隐喻理论再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
作者简介:石小琦(1988-05-),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