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论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作者】 周志华 王艳华

【机构】 山东省青州市谭坊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道德和知识是构成人的素质的两个重要支柱。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既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也要大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两者既不可偏废,也不能相互替代。
  关键词:知识传授;道德教育;统一
  新形势下,学校要继续履行好为社会育好人的职责,就必须要使学校教育成为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体。
  一、道德和知识是构成人的素质的两个重要支柱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学校就是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及相关理论的地方,道德教育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家庭和社会的事情。因此学校在学科教学设置上有形有位,而道德工作仅仅是讲起来重要,实际工作中并不存在。主观上,就在于我们在教育观念上长期才在着一种“泛政治化”倾向,从而导致无法在摆正德智体美劳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真正认识到道德素质在整个人的构成素质中的基础地位。
  其实,人的综合素质是由道德素质、知识素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各种素质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的道德和知识是两个重要支柱。在人的素质结构中,知识和道德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不可或缺的。因此,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既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也要大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两者既不可偏废,也不能相互替代。
  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
  众所周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社会需要的是具有一下素质的人: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有动手操作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和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自尊、自信、自立、自主;能适应社会,积极主动、乐观向上,有能力迎接挑战,忍受挫折,追求人生的不断超越与完善;能合作,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能在团队中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培养这样的人,就要求学校教育围绕道德教育展开。按照上面的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学校教育不能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播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学科知识,而是要积极探索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新途径,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片面倾向。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为我国未成年人的主题是中小学在校学生,除了节假日,学生日常生活大约2/3的时间是在学校,在校3/4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上。为此,学校应确实把德育摆在核心位置。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要把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美德、民主法制教育纳入教材;减轻学生的可也负担,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开展富有趣味、益情益智的课外活动;积极探索育人艺术,采取措施使逆变顺、虚变实、远变近;大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切实克服重智轻德的倾向。正向价值是人类道德体系的基础,而学校道德教育在传递正向价值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固强补弱,力争做到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协调发展
  在工作指导上,要围绕培养“四有”新人的根本目标,使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统一协调发展。培养“四有”新人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因此,学校的教育都要围绕这个根本目标进行,要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使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统一协调发展。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实质上是红与专的关系。专不等于红,不能认为知识传授好了,学生道德水平就一定高;红一定要专,一个具备良好道德的人,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只有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立足培养“四有”新人这个大目标,才能从指导思想上确保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统一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学校既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知识传授,又要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水平。
  为了加强道德教育,不少学校都采取了许多措施,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推动下,教学改革日益深入,德育工作稳步发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得到加强,师资队伍和德育工作者队伍得到了一定的加强,所有这些成绩都是可喜的。但是,由于过去我们不够重视学校的道德教育,造成了学校的智育与德育不同步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必须在进一步发展智育工作这个强项的情况下,采取各种补救措施,大力加强德育工作,力争做到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协调发展。
  第一,优化德育队伍结构
  首先,要建立一支思想品德好,理论水平、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强的德育教师队伍,依靠教师的群体力量,抓学科渗透,寓德于教。第二,建立一支有专职人员为骨干,专兼职结合的德育队伍,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保证学校德育工作不偏离方向。第三,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要求班主任积极、主动地围绕着育人的目标展开工作,把班级建成一个健康向上的集体。第四,发挥团、队、学生会在德育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作用。第五,发挥德育队伍的整体效应。要将学校各种力量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股合力。同一目标,统一组织,统一计划,统一措施,发挥德育队伍的整体功能。
  第二,改进德育评价手段
  目前在学校德育中的运用还存在这不少问题。一是缺乏一个合理的评价标准,习惯于用统一的标准对所有的学生泛泛而评,而未能根据时代的要求,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及不同年龄层次确定不同的标准。二是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在对学生品德的定量定性评价中,哪部分品德因素适于定量评价,哪部分品德因素适于定性评价等,还未能找到它们各自适用的范围。改进德育评价手段,对加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此,我们对德育手段的改进,要着力于德育评价手段的改进。首先,要将整个德于目标具体化、系列化,对学生的品德结构进行分解,分项设计坡度和层次,再具体测量和评定。其次,加强对学生品德结构因素及其结构机制的研究,确定品的因素的质、量、度,提高德育评价定量和定性的科学性,充分发挥评价手段的德育功能。
  第三,深化德育理论研究
  人们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在不断深入发展。然而,德育理论研究相对于德育实践出现了“滞后性”,德育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诸如德育课程的设置问题、德育评价的标准和方法问题、德育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等,有待理论研究的深入。我们应针对德育中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入调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科研机构要认真选择科研课题,确定科研项目,组织人力、物力,集中研究,搞好实验,为深化德于改革奠定理论基础,为建设由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添砖加瓦。
  第四,加强德育检查督导
  检查督导是实施德育管理计划、推动德育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增强工作实效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各项德育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班级和团队德育活动的效果,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和变化;各项教师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任务的完成情况,思想品德课和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方式要遵循平时检查、阶段性集中检查相结合,领导检查和班级互查自查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听汇报,看资料,搞座谈等方法,并注意检查、分析、指导相结合。以便及时了解德育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要时对德育目标及实施计划进行修订和完善。
  总之,学校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学生的知识多了,视野就开阔,鉴赏和识别能力就能得到提高,一些精神垃圾就没有市场;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了,又将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动力。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把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融为一体,作为加强学校建设的系统工程来抓,就一定能使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得到统一协调发展,最终造就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素质过硬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闻发布会》,2004年6月10日。
  2、 朱小蔓:《在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主办的“道德教育高级研讨班”上的专题演讲》,2004年2月20日。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1日。
  4、 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
  5、 李帆:《教育是文明社会的太阳》(《人民教育》2007年7月刊),人民教育报刊社,2007年7月。
  作者简介:周志华单位:山东省青州市谭坊初级中学职称: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