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子夏“学”的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作者】 王学丽 耿彦君
【机构】 辽宁医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通过对《论语》一书中子夏“学”的思想的梳理解读,可看出子夏强调“学”的重要性,提出博学于文,君子学以致其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教育弟子的过程中秉承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这些思想对当今的教育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子夏 “学” 教育
卜商,字子夏,是孔子的后期弟子,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孔子常常与他切磋学问,交流思想,曾充分肯定他对《诗经》的某些诗篇的观点,得到孔子格外的器重,被孔子誉为其“文学”科的高材生。孔子生前,子夏也曾出仕,孔子去世后,他主要在魏国西河讲学,培养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其丰富的思想和长期的教育实践,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这对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子夏毕生是继承发展孔子思想与教育事业的一生,他在从政和从教的实践中,对儒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儒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然而子夏思想多被直接归入孔子思想,一直缺少应有的重视和研究。在孔子的弟子中子夏论学是最多的,因此本文对《论语》中子夏“学”的思想进行梳理及解读,窥探出这些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博学于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正义》《皇疏》:日知其所亡,,是知新也;月无忘所能,是温故也[1]739。显然这样来解释子夏对“好学”的说明,就更明白深刻了。不难看出这和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效。可见子夏和孔子都认为学习需依靠积累,日积月蓄,才豁然贯通,绝非一蹴而就。这一学习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启示当代青少年在学习文化知识时,应当坚持反复学习的读书方法,这样才能收获丰富的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这一章鲜明展示了“学”主要指现实的实践行为,并不仅指书面的诵读研究。然而在《论语》一书中“学”有广狭两义。狭义指学习文献知识,相当于今天的读书研究等等;但是这里子夏更强调广义的“学”,即德行优于知识,行为先于言语。其一子夏指出“学”的中心乃是人伦道德实践,这与孔子“学”、“习”、“知”、“行”统一的思想是一致的。其二尽管孔子的教育实践中对这些内容都分别谈起过,但尚未与“学”之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并加以阐述。却是子夏的这一段话,在孔子大量叙述有关修身、事亲、事君、交友的基础上,将他们比较集中地与“学”联系起来,这也是儒家教育内容最早的比较系统的表述之一。由此可见,子夏之学并非仅要学习书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躬行实践,包括对父母孝、对国君忠、对朋友信。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爱国、诚信、友善等内容相一致。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这句话极其详尽地表明了子夏关于学习的四点要求。即“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博学”指广学而厚识之,也就是说要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才有可能有自己的见识。“笃志”是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不随波逐流。“切问”指关于自己不能领悟的知识要向他人求教。“近思”即己所能及之事。也就是说子夏的学识,在范围上是博学,在方法上是切问近思,在心态上是笃志。“仁在其中矣”更是这句话的点睛之语,阐明在学习中一以贯之的是“仁”。然而在当下,我国教学过程中仍然坚持以“仁”为核心的准则,注重对学生的品德培养和教育。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子夏这段话同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一致的。直到今天,我们也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这种终生学习、终生教育的思想,还是我们应当很好地学习和继承的思想遗产。这里也突出了“学”的重要性,无论是做官还是要做好任何一件事, 都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进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他的“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则仕”中的“学”与“仕”结合的终身教育思想亦是对孔子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二、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子夏认为虽然是小技能,肯定是有可取的地方;但想要做远大事业,更不能陷于其中,所以君子不干。那么君子应该做什么呢?紧接着子夏提出了“君子学以致其道”的思想,并以匠师的工作为喻,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明确指出“君子”与“百工”不同,应努力学习完成治国平天下的大业才是“君子之道”。这里明确的表明子夏虽然不弃小道,但是更关注与远大事业,由于政治关系到家家户户、整个社会、国家,以上亦可证明子夏颇重外王事业。值得一提的是“君子学以致道”的提出,应该说是对孔子“君子不器”思想的一大超越,也是对孔子斥责樊迟学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们经常所说的“术业有专攻”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当代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应该学好专业知识,学有所成后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循序渐进
子夏在教育弟子时主张修己要循序渐进,在打扫环境、接待客人、进退应付等日常事务中应循礼而行。围绕这个问题,子游却有不同的看法。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论语·子张》)子游认为修己应该先本后末,子夏一派只重视“洒扫应对进退”等礼仪,是舍本逐末的表现。对于什么是本,子游在这里没有明确地说明,但不难看出,他所谓的本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而子夏认为本末是不能够截然分开的,熟先传焉,熟后倦焉,要把两者截然分开,大概唯有圣人才能做到,于是他注意从日常事务等小处着手教育弟子,子夏认为学习应由此及彼,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子夏这一先小节,后大事,先实践,后理论,先末务,后本体的教学观点,引导并应用于今天的教学仍有重要意义。所以对于常人来说,不应把实践礼节只看作是入德的门径,而应看作是道德的本身。
综上所述,子夏“学”的思想在全面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之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子夏“学”的思想极其丰富,有待于我们认真发掘和研究。他启发弟子循序渐进,并且联系实际引导弟子深入社会实践,学习各种有利于治国安邦的技能和知识,形成独特的“西河教风”。他和先秦诸子那种朝气蓬勃、勤奋钻研、崇尚自由、追求真理、敢于创造的精神鞭策着我们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宝楠.论语正义[M].中华书局,1990
作者简介:王学丽.女.满族.辽宁医学院思政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生哲学.
通讯作者:耿彦君.男.汉族.哲学博士.辽宁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人生哲学.
关键词:子夏 “学” 教育
卜商,字子夏,是孔子的后期弟子,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孔子常常与他切磋学问,交流思想,曾充分肯定他对《诗经》的某些诗篇的观点,得到孔子格外的器重,被孔子誉为其“文学”科的高材生。孔子生前,子夏也曾出仕,孔子去世后,他主要在魏国西河讲学,培养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其丰富的思想和长期的教育实践,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这对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子夏毕生是继承发展孔子思想与教育事业的一生,他在从政和从教的实践中,对儒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儒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然而子夏思想多被直接归入孔子思想,一直缺少应有的重视和研究。在孔子的弟子中子夏论学是最多的,因此本文对《论语》中子夏“学”的思想进行梳理及解读,窥探出这些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博学于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正义》《皇疏》:日知其所亡,,是知新也;月无忘所能,是温故也[1]739。显然这样来解释子夏对“好学”的说明,就更明白深刻了。不难看出这和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效。可见子夏和孔子都认为学习需依靠积累,日积月蓄,才豁然贯通,绝非一蹴而就。这一学习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启示当代青少年在学习文化知识时,应当坚持反复学习的读书方法,这样才能收获丰富的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这一章鲜明展示了“学”主要指现实的实践行为,并不仅指书面的诵读研究。然而在《论语》一书中“学”有广狭两义。狭义指学习文献知识,相当于今天的读书研究等等;但是这里子夏更强调广义的“学”,即德行优于知识,行为先于言语。其一子夏指出“学”的中心乃是人伦道德实践,这与孔子“学”、“习”、“知”、“行”统一的思想是一致的。其二尽管孔子的教育实践中对这些内容都分别谈起过,但尚未与“学”之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并加以阐述。却是子夏的这一段话,在孔子大量叙述有关修身、事亲、事君、交友的基础上,将他们比较集中地与“学”联系起来,这也是儒家教育内容最早的比较系统的表述之一。由此可见,子夏之学并非仅要学习书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躬行实践,包括对父母孝、对国君忠、对朋友信。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爱国、诚信、友善等内容相一致。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这句话极其详尽地表明了子夏关于学习的四点要求。即“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博学”指广学而厚识之,也就是说要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才有可能有自己的见识。“笃志”是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不随波逐流。“切问”指关于自己不能领悟的知识要向他人求教。“近思”即己所能及之事。也就是说子夏的学识,在范围上是博学,在方法上是切问近思,在心态上是笃志。“仁在其中矣”更是这句话的点睛之语,阐明在学习中一以贯之的是“仁”。然而在当下,我国教学过程中仍然坚持以“仁”为核心的准则,注重对学生的品德培养和教育。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子夏这段话同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一致的。直到今天,我们也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这种终生学习、终生教育的思想,还是我们应当很好地学习和继承的思想遗产。这里也突出了“学”的重要性,无论是做官还是要做好任何一件事, 都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进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他的“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则仕”中的“学”与“仕”结合的终身教育思想亦是对孔子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二、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子夏认为虽然是小技能,肯定是有可取的地方;但想要做远大事业,更不能陷于其中,所以君子不干。那么君子应该做什么呢?紧接着子夏提出了“君子学以致其道”的思想,并以匠师的工作为喻,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明确指出“君子”与“百工”不同,应努力学习完成治国平天下的大业才是“君子之道”。这里明确的表明子夏虽然不弃小道,但是更关注与远大事业,由于政治关系到家家户户、整个社会、国家,以上亦可证明子夏颇重外王事业。值得一提的是“君子学以致道”的提出,应该说是对孔子“君子不器”思想的一大超越,也是对孔子斥责樊迟学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们经常所说的“术业有专攻”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当代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应该学好专业知识,学有所成后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循序渐进
子夏在教育弟子时主张修己要循序渐进,在打扫环境、接待客人、进退应付等日常事务中应循礼而行。围绕这个问题,子游却有不同的看法。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论语·子张》)子游认为修己应该先本后末,子夏一派只重视“洒扫应对进退”等礼仪,是舍本逐末的表现。对于什么是本,子游在这里没有明确地说明,但不难看出,他所谓的本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而子夏认为本末是不能够截然分开的,熟先传焉,熟后倦焉,要把两者截然分开,大概唯有圣人才能做到,于是他注意从日常事务等小处着手教育弟子,子夏认为学习应由此及彼,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子夏这一先小节,后大事,先实践,后理论,先末务,后本体的教学观点,引导并应用于今天的教学仍有重要意义。所以对于常人来说,不应把实践礼节只看作是入德的门径,而应看作是道德的本身。
综上所述,子夏“学”的思想在全面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之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子夏“学”的思想极其丰富,有待于我们认真发掘和研究。他启发弟子循序渐进,并且联系实际引导弟子深入社会实践,学习各种有利于治国安邦的技能和知识,形成独特的“西河教风”。他和先秦诸子那种朝气蓬勃、勤奋钻研、崇尚自由、追求真理、敢于创造的精神鞭策着我们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宝楠.论语正义[M].中华书局,1990
作者简介:王学丽.女.满族.辽宁医学院思政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生哲学.
通讯作者:耿彦君.男.汉族.哲学博士.辽宁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