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构建有效的生物概念教学课堂模式——浅谈生物概念教学在教师研训中的策略思考

【作者】 冷园梅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以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 所以,帮助学生建构核心概念,关注学生概念学习的可持续性,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初中生物教师新课程的培训和研修工作中应加强对概念教学的认识,实现重要概念在教学中的传递,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生物学概念教学 初中生物教师研训 策略思考
  义务教育生物课标修订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指出:(2011年版)生物课标的颁布对初中生物学教育来说,是一个跨越式的进步,它使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平台。它对初中生物学教育的影响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还原了生物学课程应有的科学课程属性,告诉生物学教育工作者,生物学课程不应该成为仅仅记忆事实、背诵定义和术语的课程,而应该是在传递生物学概念和规律的同时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领悟科学本质的课程。其次,它为中学生物学课程确立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和“面向全体学生”及“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为生物学教育的发展树立了新的航标。再其次,新的选材原则放弃了过度强调“学科中心”的思想,构建了“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内容框架,在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生物学画面”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强化培训,关注课标变化,提高实施概念教学的自觉性
  新的课程标准给生物学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我们的课堂中,凸显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亮点,强调知识教学向概念教学是一个标志性的进步。概念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概念发展的要求来备课和授课,所以加强对初中生物教师开展新课程新课标培训和研修也是我们研训中心的一项迫切任务。近两年来,通过多种形式的研训活动,组织教师们认真研读修订后课标中对重要概念的描述和对概念教学的建议,阅读相关的文章,研讨主动学习和概念传递在教学活动中“对接、融合”的问题,并多次组织专家讲座,骨干教师课堂观摩等培训和研修活动。让老师们关注概念教学,并努力将这一要求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在培训研修活动中发现,一些老师尤其是我们翠屏区许多乡镇中学的非生物专职教师在生物学概念及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是将概念等同于术语,二是将概念理解成为定义,三是将一些事实性的表述等同于概念。还有一些老师把概念教学理解为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
  这些误区会造成对概念和概念教学的理解出现偏差以致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本身,如果将术语和概念之间划等号,那么就很有可能他所认为的理解概念,就是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术语。这个时候,我们的科学教育本身,很多科学概念,实际上就是被老师描述成为若干的字词字眼,而实际上,对于这些字词字眼,当其概念内涵和外延没有界定清楚时,实际上是无法提出或者是解答我们存在的实际问题的。
  2针对问题,研究现状,思考策略
  生物概念是生物知识体系的基础,是理解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石,成功的概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和学习生物的兴趣,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得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结合部分教学内容在教师培训中,就如何在教学中传递重要概念,实施概念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2.1重视情境创设促进概念教学
  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讲教学目标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厚的情绪氛围可以感受。在七年级上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课时,用蔡依林和她母亲的图片作对比,对学生的视觉会产生一定的冲击,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对明星的喜爱,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两人是什么关系?这时学生根据平时的知识和刚才的视觉输入,感到有话可说,踊跃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她们长得如此相像?激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气氛非常活跃。这时教师提出新的问题:那么我们的遗传信息在细胞中的那个位置?设置悬念,形成对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他们对本节课产生浓厚兴趣,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激发了学生要阅读并理解整篇课文的兴趣。这便引发了新概念学习的问题情境。
  2.2重视探究式教学与概念教学对接
  生物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这也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应贯穿我们教学始终。刘恩山教授指出:在教学中要实现主动探究学习与实现重要概念的传递。
  在七上《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一课的教学中就是通过对光合作用原料、条件、产物、物质和能量转变的探究实现了光合作用这一重要概念的传递。
  在七下《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课的学习中,通过聆听心脏的跳动,观看血液循环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心脏”的关注,从而小组合作主动探究①心脏这一“泵”的动力是什么?②“心脏”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③血液如何在“泵”中来来往往?在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积极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心脏”这一重要概念的传递。
  2.3重视科学史教学对重要概念的构建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出现了众多科学家及其他们的故事,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在每一段知识的背后,都有科学家孜孜不倦,甘于寂寞的奉献,以“科学、人文”的氛围激发学生,从而促进重要概念的学习
  例如,在讲到孟德尔研究相对性状的遗传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孟德尔的图片,并打出字幕“七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孟德尔花七年的时间进行豌豆的杂交实验,他究竟发现了什么规律呢?从而激发学生怀着对科学家崇敬的心情和极大的好奇心投入到“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这一重要概念的学习中。
  2.4重视实验教学对概念教学的达成
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学的基本形式之一,而许多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就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而获得的。所以实验教学是传递最重要概念的主要手段和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七下《血管》一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亲手操作亲眼观察三种血管中的血流情况,对理解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管腔大小有了更多的直观认识,从而不难建立起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概念。
  而对于一些微观的不能通过观察看到的概念的学习也可以通过模型教具、演示、多媒体等手段的方法实现概念的传递,加强直观教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比如在概念“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的教学中,就可以这样设计:教师准备好模型建构材料(涂有不同颜色段的鞋带和塑料小珠,鞋带模拟DNA,不同颜色段模拟不同的基因,塑料小球模拟蛋白质。)请学生完成以下三个任务:①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各小组用所给的材料构建染色体模型。②用图解、表解的方式表示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③用一句话表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这个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动手、动脑过程中,构建了核心概念。
  2.5重视概念的巩固、运用和深化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并不是以学生复述、解释概念为最终目标,而是要以学生能运用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为最终目标。因此,要注重学生对概念的应用。讲述完概念后要及时布置练习,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去理解概念。检查学生掌握概念的情况是概念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环,教学成功与否是以学生能否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为参考,要科学地检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注重变式训练,练习题中应加强对重要概念的辨析、应用、迁移和深化,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绘制概念图最能体现出学生对所学重要概念及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程度,建构概念图非常有助于理清并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同时,还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较好的训练和提高。教科书出现概念图的地方最好是在习题之中。例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这一节的练习中,要求就生态系统的组成图解补充完善;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节的练习中,要求对植物结构层次的概念图补充完整;“细胞的生活”一节中,要求用恰当的形式表现染色体、DNA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开花和结果”一节中要求对花的结构的概念图补充完整,等等。
  3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生物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堂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有着差异,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同,因此,教师在讲解生物学概念时一定要因学生而施教。只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与步骤,便可以使教学中的概念教学得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生物概念教学中引入概念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总结概念;利用原有概念,诱导新概念;校正日常概念,形成科学概念;设问释疑,明确概念;巧用比喻,领会概念;对比概念,区别相似概念;剖析内涵与外延,理解概念;例举实例,深化概念,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和探究活动中的“引导、启发、参与、倡导、诊断”的作用。
  另外,教师还要结合生物课的特点,尽量多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延伸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去灵活运用生物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助理赵占良先生说过:“生物教材就是由概念积木加上素材案例构建而成,概念积木多且散乱,素材案例穿插其中”。生物学概念是生物知识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生命科学的“细胞”,每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生物这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将会有更多的名词涌入我们的视野,进入我们教材。所以,概念教学始终应该是我们长抓不懈的内容,也是需要我们倾注思考的内容。
  概念是生物教学的基础,是为学生奠定知识的基石,在日后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提。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加强课标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积极参加研修培训,加强沟通交流,重视实践反思,重视二次备课有效提高课堂效益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在我们的研训工作中只有把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搞好搞实,才能保证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为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2.
  [2] 高峰英.构建探究框架 有效生成概念[J].中学生物教学,2013(4):9-11
  [3]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概念的表述与传递.西安:中学生物教学,201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