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建设研究
【作者】 门延会 傅贵兴 李恩田
【机构】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制造工程系,四川 宜宾)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大趋势下,企业已成为各类高职高专院校最好的合作伙伴。为了提升高职类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更好地为企业、社会服务,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已成为高职院校必然的选择。本文从校企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出发,以五粮液集团的优秀企业文化为典范,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从三个层面逐步深入阐述校企文化融合的主要内容。在合理的保障措施下,使校企文化融合顺利进行,从而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共同发展、持续合作、健康成长。
关键词: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融合;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建立校企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技能,促进个体职业行动能力向社会转化。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1]。承担这一重任的载体就是各类高职高专类院校。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高职高专类院校不仅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这一任务的完成光靠院校是不能很好的完成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行业的指导。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就业为导向是各类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办学宗旨,学校的育人活动应围绕企业的需求而展开。因此,校企合作就成为每个高职类院校的必然选择。但是往往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得很多院校的校企合作只停留在了表面,并没有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的相互服务。企业最终的目的是企业自身的发展,这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作为院校就不能只等着企业来主动的与我们合作,必须要主动采取一些措施拉近院校与企业的距离,使企业能真正更好地为学校服务。因此,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下,实现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融合,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职业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使他们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大多数企业都具备系统的服务体系和良好的服务理念,这在各类高职高专类院校中是不能很好做到的。如果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实现“校企对接”,一方面能使学生在学校中就接触企业,学到企业文化中有价值的理念,提高其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能缩小校园与企业的距离,使企业及社会能更好地认识院校,这对提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缩短了企业以后的培训时间,节约经费开支,使以后进入企业的员工更有归属感。
二、实现校企文化融合的目标及思路
继续遵循高职高专院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办学目标,以校训、校风、校纪为准则,以企业文化为内容,校园文化为载体,以人为本,将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有机的渗透到校园文化中来。
通过物质层面的融合,营造仿真的企业氛围,奠定校企文化融合的基础;通过管理层面的融合,充实校企文化融合的内含,实现校企间的无缝对接;通过精神层面的融合,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精髓,创新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三个层面的融合全方位的从各方面影响学生,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人人成才,促使校企双方共同发展、持续合作、健康成长。
三、以五粮液集团为典范映射校企文化融合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指出:“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竞争力的源头,国际交往的基础和桥梁”[2]。众所周知,五粮液闻名世界,是什么让五粮液公司在如此长久的发展历程中保持经久不衰,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呢?毫无疑问,当然是它博大精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被经济学家誉为“第二只看不见的手”,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旗帜和灵魂[3]。那么,如何将五粮液及其他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呢?应该从三个层面进行校企文化的对接与融合。
(一) 第一个层面:物质层面的融合是基础
一个企业、学校的外部条件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较重要的一关。今天的五粮液集团公司享有“花园公司”的美名,全国最高的企业形象雕塑—奋进塔、全国规模最大的酒文化博览馆、气势恢宏的鹏程广场、美丽幽雅的文化公园酒圣山等,构筑起极富特色的五粮液企业文化。如何在校园中增加企业元素,使校园表面看起来美观高雅而又有企业的影子呢?首先就应该营造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职业环境,体现企业文化的特色。建设一条校企文化大道,重点宣传五粮液及其他与本校有合作的知名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规范、发展历程及著名企业家、优秀技工的名人名言、著名事迹等。充分利用教室、实训基地、校本教材、学报、校园网、宣传橱窗、学生宿舍、食堂、文化标语、LED显示屏、多媒体教室等大力宣传五粮液企业文化,传播专业快讯、企事业需求、职业规划、求职面试技巧等,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时刻感受到企业的氛围,在无形中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二) 第二个层面:管理层面的融合是关键
一个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必然是一个制度严格、理念先进、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企业,这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观及导向并决定了企业的走向。“依章管企、依法治企,营造民主、科学、和谐的管理氛围”是五粮液的管理理念[4]。高职高专类院校要实现与企业无限融合,就必须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去,引进来,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办学,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在教学上推行“多”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运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不断引入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料,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是高职高专类院校实现校企文化融合比较关键的一环。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积极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将实训基地建成“准企业”,将实训室包装成“车间”,采用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聘请企业中的高技能人才提供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将课堂带到企业车间生产一线,并在最后一学期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成为一名真正的工人,提前做到角色的转变。
企业本身不同于学校,在有限的校企融合模式下,要达到最大程度的校企文化对接,就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一方面,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改革方法,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搭建校企互动信息化交流平台,探索并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学校课堂。通过交流平台可随时联络企业感情、了解企业最新动向及用人需求、合作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库、组织顶岗实习、合作开发校企项目等。
(三) 第三个层面:精神层面的融合是本质
每个企业的创办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因此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五粮液集团在经过了两次改革改制后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关键原因之一就在于其独特的酿造文化、过硬的质量文化、先进的营销文化、高效的管理文化、领先的环保文化、卓越的安全文化、突出的创新文化、浓郁的和谐文化以及新型的人本文化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5]。高职高专类院校要发展,必须也要具备自身的特色,如果将其他学校的校园文化或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结果只能空有其表,没有实质的内涵,即使取得了成绩,也只能是短暂的。因此在校企文化融合的建立上,不能只学习到企业文化的表面,企业精神对我们的启迪才是精华。
五粮液的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五粮液企业文化的灵魂。作为“以酒为主,多元发展,协调共进”的酒类企业,把企业、股东、员工和客户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弘扬“开拓、创新、竞争、拼搏、奋进”的企业精神,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文化厚重、市场稳定、绩效优异”的企业愿景,企业才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4]。其实,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理念与五粮液的企业精神是一致的,学校的发展何尝不需要开拓创新、拼搏奋进的精神。在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将其创造性地融入校园文化中来,进一步探索校园文化的新方向、新发展,建设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校园文化,使每一个学生深谙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使校园的精神文化成为学生的精神拉力,只有这样学院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与五粮液普什模具、五粮液普什机床、一汽大众等企业保持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其中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为确保模具专业的建设能更好的服务于宜宾经济发展,满足五粮液普什模具等相关企业的需求,双方于2012年开展了校企合作。在不影响企业生产前提下,将模具专业学生培养、教师企业锻炼或挂职、企业专家学校兼课纳入普什模具公司生产管理系统,统一安排、管理、考核。通过定期召开研讨会和交流会的形式与五粮液集团普什模具公司联合招生,定向培养,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建设校内模拟教学系统和普什模具实训基地,联合建设教师团队和企业员工再教育培训基地,联合建设教学资源库、开发特色教材。为提高合作成效,双方不断探索新的合作形式,形成教、产、研战略联盟,实现普什模具公司与我院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全面合作,形成了互利互惠的长效机制,成为我校企业文化融合的一大特色。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校企文化融合已成为校企合作的趋势。在我校合理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下,通过与五粮液集团等企业文化的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了我院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社会服务等工作,彰显了职业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2011.09.29.
[2]韩旭.企业文化在中国[J].中外企业文化.2009,05:8.
[3]杨安林.企业文化建设通讯稿(讲话稿)四川五粮液公司交流汇报材料[OL]. http://www.nexoncn.com/read/13ff0
2583ae581c21a445ff9.html.
[4]五粮液人力资源部.五粮液集团的企业理念[OL].http://www.cec-ceda.org.cn/brand/5liang/neihan/neihan3.htm.
[5]唐伯超.五粮液集团全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N].中国商报知识产权导报,2012-09-07.
作者简介:门延会,(1983-),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工作,讲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电气控制方面的教学工作及一线辅导员工作。
关键词: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融合;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建立校企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技能,促进个体职业行动能力向社会转化。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1]。承担这一重任的载体就是各类高职高专类院校。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高职高专类院校不仅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这一任务的完成光靠院校是不能很好的完成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行业的指导。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就业为导向是各类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办学宗旨,学校的育人活动应围绕企业的需求而展开。因此,校企合作就成为每个高职类院校的必然选择。但是往往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得很多院校的校企合作只停留在了表面,并没有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的相互服务。企业最终的目的是企业自身的发展,这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作为院校就不能只等着企业来主动的与我们合作,必须要主动采取一些措施拉近院校与企业的距离,使企业能真正更好地为学校服务。因此,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下,实现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融合,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职业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使他们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大多数企业都具备系统的服务体系和良好的服务理念,这在各类高职高专类院校中是不能很好做到的。如果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实现“校企对接”,一方面能使学生在学校中就接触企业,学到企业文化中有价值的理念,提高其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能缩小校园与企业的距离,使企业及社会能更好地认识院校,这对提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缩短了企业以后的培训时间,节约经费开支,使以后进入企业的员工更有归属感。
二、实现校企文化融合的目标及思路
继续遵循高职高专院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办学目标,以校训、校风、校纪为准则,以企业文化为内容,校园文化为载体,以人为本,将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有机的渗透到校园文化中来。
通过物质层面的融合,营造仿真的企业氛围,奠定校企文化融合的基础;通过管理层面的融合,充实校企文化融合的内含,实现校企间的无缝对接;通过精神层面的融合,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精髓,创新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三个层面的融合全方位的从各方面影响学生,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人人成才,促使校企双方共同发展、持续合作、健康成长。
三、以五粮液集团为典范映射校企文化融合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指出:“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竞争力的源头,国际交往的基础和桥梁”[2]。众所周知,五粮液闻名世界,是什么让五粮液公司在如此长久的发展历程中保持经久不衰,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呢?毫无疑问,当然是它博大精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被经济学家誉为“第二只看不见的手”,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旗帜和灵魂[3]。那么,如何将五粮液及其他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呢?应该从三个层面进行校企文化的对接与融合。
(一) 第一个层面:物质层面的融合是基础
一个企业、学校的外部条件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较重要的一关。今天的五粮液集团公司享有“花园公司”的美名,全国最高的企业形象雕塑—奋进塔、全国规模最大的酒文化博览馆、气势恢宏的鹏程广场、美丽幽雅的文化公园酒圣山等,构筑起极富特色的五粮液企业文化。如何在校园中增加企业元素,使校园表面看起来美观高雅而又有企业的影子呢?首先就应该营造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职业环境,体现企业文化的特色。建设一条校企文化大道,重点宣传五粮液及其他与本校有合作的知名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规范、发展历程及著名企业家、优秀技工的名人名言、著名事迹等。充分利用教室、实训基地、校本教材、学报、校园网、宣传橱窗、学生宿舍、食堂、文化标语、LED显示屏、多媒体教室等大力宣传五粮液企业文化,传播专业快讯、企事业需求、职业规划、求职面试技巧等,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时刻感受到企业的氛围,在无形中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二) 第二个层面:管理层面的融合是关键
一个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必然是一个制度严格、理念先进、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企业,这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观及导向并决定了企业的走向。“依章管企、依法治企,营造民主、科学、和谐的管理氛围”是五粮液的管理理念[4]。高职高专类院校要实现与企业无限融合,就必须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去,引进来,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办学,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在教学上推行“多”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运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不断引入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料,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是高职高专类院校实现校企文化融合比较关键的一环。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积极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将实训基地建成“准企业”,将实训室包装成“车间”,采用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聘请企业中的高技能人才提供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将课堂带到企业车间生产一线,并在最后一学期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成为一名真正的工人,提前做到角色的转变。
企业本身不同于学校,在有限的校企融合模式下,要达到最大程度的校企文化对接,就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一方面,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改革方法,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搭建校企互动信息化交流平台,探索并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学校课堂。通过交流平台可随时联络企业感情、了解企业最新动向及用人需求、合作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库、组织顶岗实习、合作开发校企项目等。
(三) 第三个层面:精神层面的融合是本质
每个企业的创办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因此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五粮液集团在经过了两次改革改制后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关键原因之一就在于其独特的酿造文化、过硬的质量文化、先进的营销文化、高效的管理文化、领先的环保文化、卓越的安全文化、突出的创新文化、浓郁的和谐文化以及新型的人本文化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5]。高职高专类院校要发展,必须也要具备自身的特色,如果将其他学校的校园文化或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结果只能空有其表,没有实质的内涵,即使取得了成绩,也只能是短暂的。因此在校企文化融合的建立上,不能只学习到企业文化的表面,企业精神对我们的启迪才是精华。
五粮液的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五粮液企业文化的灵魂。作为“以酒为主,多元发展,协调共进”的酒类企业,把企业、股东、员工和客户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弘扬“开拓、创新、竞争、拼搏、奋进”的企业精神,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文化厚重、市场稳定、绩效优异”的企业愿景,企业才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4]。其实,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理念与五粮液的企业精神是一致的,学校的发展何尝不需要开拓创新、拼搏奋进的精神。在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将其创造性地融入校园文化中来,进一步探索校园文化的新方向、新发展,建设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校园文化,使每一个学生深谙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使校园的精神文化成为学生的精神拉力,只有这样学院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与五粮液普什模具、五粮液普什机床、一汽大众等企业保持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其中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为确保模具专业的建设能更好的服务于宜宾经济发展,满足五粮液普什模具等相关企业的需求,双方于2012年开展了校企合作。在不影响企业生产前提下,将模具专业学生培养、教师企业锻炼或挂职、企业专家学校兼课纳入普什模具公司生产管理系统,统一安排、管理、考核。通过定期召开研讨会和交流会的形式与五粮液集团普什模具公司联合招生,定向培养,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建设校内模拟教学系统和普什模具实训基地,联合建设教师团队和企业员工再教育培训基地,联合建设教学资源库、开发特色教材。为提高合作成效,双方不断探索新的合作形式,形成教、产、研战略联盟,实现普什模具公司与我院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全面合作,形成了互利互惠的长效机制,成为我校企业文化融合的一大特色。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校企文化融合已成为校企合作的趋势。在我校合理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下,通过与五粮液集团等企业文化的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了我院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社会服务等工作,彰显了职业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2011.09.29.
[2]韩旭.企业文化在中国[J].中外企业文化.2009,05:8.
[3]杨安林.企业文化建设通讯稿(讲话稿)四川五粮液公司交流汇报材料[OL]. http://www.nexoncn.com/read/13ff0
2583ae581c21a445ff9.html.
[4]五粮液人力资源部.五粮液集团的企业理念[OL].http://www.cec-ceda.org.cn/brand/5liang/neihan/neihan3.htm.
[5]唐伯超.五粮液集团全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N].中国商报知识产权导报,2012-09-07.
作者简介:门延会,(1983-),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工作,讲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电气控制方面的教学工作及一线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