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合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益
【作者】 唐应芬
【机构】 四川宜宾市翠屏区牟平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的重要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能力,给学生较多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交流、交流中学会汲取、汲取中学会创新,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实施背景下物理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创新思维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常规组织教学形式之一,这种教学模式避免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间的互动,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和谐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由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发掘学生的潜能。在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关键在于选择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合作态度,教师和学生要以“有效学习”为共同目标,才能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总结了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一、教师要科学合理地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由于每个学生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一般不同,对同一事物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契机。科学地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成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物理是从生活中学习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物理教学中如果仅以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教学中,会让学生觉得太理论化、枯燥无味,让学生获取知识的面受到限制,面对应用于生活中的问题还是一知半解。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让学生带着设计好的问题去搜集尽可能多的相关知识、信息、资料。由于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任务多,时间紧,学生大多不具备独立完成的条件和能力,这时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很快捷。对于小组而言,尽可能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介绍各自的收获,每个小组长把自己小组收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信息甚至成功的实验演示一下,实现最大程度上的资源共享,这一过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教师在组建小组成员时可根据全班学生的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中挑选一位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较强,有责任心、善于表达,又乐于助人的学生当小组长。小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全组成员进行合作学习,开展讨论、探究学习方法、探究实验操作步骤,最终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二、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的选取要合适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中不同章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组织形式是不同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选取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最关键的一步。有些教师为了形式上的合作而合作,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不加慎重考虑,这是不可取的。然而选取什么内容作为合作学习的任务是有讲究的:首先所选内容要有可合作性。如果所选的内容不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单独就可以完成的话,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和价值。其次所选内容难易性要适中。学习任务简单或偏难都不适宜小组合作学习。太简单根本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太难了没办法合作或者不适合在课堂上进行。再次所选内容要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学习任务一般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挑战性,这样才能营造小组成员、小组与小组之间合作、竞争的良好气氛。
三、教师要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和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机的选择与确定。因此,教师一定要科学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1、在进行比较、归纳、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将自己的见解面对面地用同龄人所能理解的思路和语言来进行交流,更易起到相互启发的作用。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发展。
2、在探究、发现一些规律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探究活动在无形之中更生动,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也更活跃,都想抢在别人之前发现问题,正确的解决问题,使探究逐渐深入;从而能使学生较快地找到有价值的规律。
3、在学习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原本较易混淆的知识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辩过程逐步清晰,消除对知识、现象的错误认识,从而对知识、现象理解得更加深刻。
4、在演示实验、探究实验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分工负责、团结协作,培养集体意识和互助意识。
四、教师要加强自身对实验教学的意识。
教师的教学意识直接作用于教学行为,教师对科学知识探究教学方式的认同度是促成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前在我们学校教师对实验教学比较薄弱,大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的讲授式,他都们认为实验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用不大。因此,要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优化课堂教学必须让教师在首先思想上认同实验教学的意义,才有利于实验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促进课堂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五、教师要善于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注重它的实效性显得很有必要。而不是时时、处处都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否则学生个体水平和能力得不到更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流于形式。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探究性实验的机会。为学生学好物理创设良好的氛围和实验情景。由于学生独自完成实验有一定的难度,获取数据的准确性以及课堂教学时间受条件限制,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如讲解《压强》一节时,学生对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仅凭教材中一个实验,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因此,我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性实验。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猜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接下来亲自动手进行实验,用事实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即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增强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采用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设计出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利用身边的器材实现课堂上人人动手,让课堂充满生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堂充满生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猜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可能与几个因素有关,如物体的重力、物体与被压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等。此时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对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最后由各小组归纳出实验结论结论。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科学假想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猜想与验证之间建立良好的思维能力,真正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
六、教师要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
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小组合作获得的分数,以及个人评价、小组评价的情况,给优秀个人、优秀小组以进行适当的奖励。为保证奖励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个人喜好,制定相应的奖励形式。奖励形式包括物质的(如铅笔、笔记本等学习用品);也包括精神的(如红旗、奖状等)。学校每月评选出学风最佳的班级、优胜小组、积极参与个人等,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的重要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能力,给学生较多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交流、交流中学会汲取、汲取中学会创新,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实施背景下物理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在新课程改革实验深化的进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促进学生物理能力发展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成为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相信经过教师们不断努力、反思、改进,小组合作学习将变得更加成熟、有效,我们的物理课堂也将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我们的物理教学成绩将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推动下获得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创新思维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常规组织教学形式之一,这种教学模式避免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间的互动,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和谐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由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发掘学生的潜能。在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关键在于选择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合作态度,教师和学生要以“有效学习”为共同目标,才能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总结了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一、教师要科学合理地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由于每个学生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一般不同,对同一事物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契机。科学地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成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物理是从生活中学习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物理教学中如果仅以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教学中,会让学生觉得太理论化、枯燥无味,让学生获取知识的面受到限制,面对应用于生活中的问题还是一知半解。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让学生带着设计好的问题去搜集尽可能多的相关知识、信息、资料。由于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任务多,时间紧,学生大多不具备独立完成的条件和能力,这时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很快捷。对于小组而言,尽可能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介绍各自的收获,每个小组长把自己小组收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信息甚至成功的实验演示一下,实现最大程度上的资源共享,这一过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教师在组建小组成员时可根据全班学生的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中挑选一位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较强,有责任心、善于表达,又乐于助人的学生当小组长。小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全组成员进行合作学习,开展讨论、探究学习方法、探究实验操作步骤,最终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二、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的选取要合适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中不同章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组织形式是不同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选取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最关键的一步。有些教师为了形式上的合作而合作,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不加慎重考虑,这是不可取的。然而选取什么内容作为合作学习的任务是有讲究的:首先所选内容要有可合作性。如果所选的内容不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单独就可以完成的话,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和价值。其次所选内容难易性要适中。学习任务简单或偏难都不适宜小组合作学习。太简单根本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太难了没办法合作或者不适合在课堂上进行。再次所选内容要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学习任务一般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挑战性,这样才能营造小组成员、小组与小组之间合作、竞争的良好气氛。
三、教师要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和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机的选择与确定。因此,教师一定要科学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1、在进行比较、归纳、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将自己的见解面对面地用同龄人所能理解的思路和语言来进行交流,更易起到相互启发的作用。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发展。
2、在探究、发现一些规律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探究活动在无形之中更生动,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也更活跃,都想抢在别人之前发现问题,正确的解决问题,使探究逐渐深入;从而能使学生较快地找到有价值的规律。
3、在学习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原本较易混淆的知识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辩过程逐步清晰,消除对知识、现象的错误认识,从而对知识、现象理解得更加深刻。
4、在演示实验、探究实验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分工负责、团结协作,培养集体意识和互助意识。
四、教师要加强自身对实验教学的意识。
教师的教学意识直接作用于教学行为,教师对科学知识探究教学方式的认同度是促成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前在我们学校教师对实验教学比较薄弱,大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的讲授式,他都们认为实验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用不大。因此,要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优化课堂教学必须让教师在首先思想上认同实验教学的意义,才有利于实验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促进课堂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五、教师要善于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注重它的实效性显得很有必要。而不是时时、处处都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否则学生个体水平和能力得不到更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流于形式。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探究性实验的机会。为学生学好物理创设良好的氛围和实验情景。由于学生独自完成实验有一定的难度,获取数据的准确性以及课堂教学时间受条件限制,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如讲解《压强》一节时,学生对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仅凭教材中一个实验,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因此,我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性实验。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猜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接下来亲自动手进行实验,用事实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即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增强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采用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设计出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利用身边的器材实现课堂上人人动手,让课堂充满生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堂充满生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猜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可能与几个因素有关,如物体的重力、物体与被压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等。此时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对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最后由各小组归纳出实验结论结论。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科学假想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猜想与验证之间建立良好的思维能力,真正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
六、教师要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
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小组合作获得的分数,以及个人评价、小组评价的情况,给优秀个人、优秀小组以进行适当的奖励。为保证奖励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个人喜好,制定相应的奖励形式。奖励形式包括物质的(如铅笔、笔记本等学习用品);也包括精神的(如红旗、奖状等)。学校每月评选出学风最佳的班级、优胜小组、积极参与个人等,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的重要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能力,给学生较多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交流、交流中学会汲取、汲取中学会创新,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实施背景下物理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在新课程改革实验深化的进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促进学生物理能力发展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成为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相信经过教师们不断努力、反思、改进,小组合作学习将变得更加成熟、有效,我们的物理课堂也将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我们的物理教学成绩将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推动下获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