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有效方式
【作者】 丁 洁
【机构】 浙江省宁波市白鹤双语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现代的学生不仅要有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强健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随着主体教育、潜能开发、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等现代观念的深入人心,心理健康教育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成为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势。本文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意义,国内学校健康教育的现状以及出现的一些误区,从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校本培训,以及课程设置,家园合作等方面论述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上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 有效方式
一、引言
面对急剧变化和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学生成长环境的日益复杂,其身心健康所受到的负面影响也日趋增大,学校教育作为人们接受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重大的责任。心理健康教育将促使学校与时俱进,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实现社会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有积极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1、增加积极体验,培养积极情感
增加积极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积极情感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人际交往,进而学习效果好、人际关系融洽和生活满意也促进自身增强积极体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因此,教育中积极体验的目标,教师创新的教育内容、新颖的教育方法,比如:心理教育中巧妙提问,启发学生思考,且能对学生的反馈予以积极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激发学生潜能
具有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善于发现学生优点,鼓励学生自我发展,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如进行思维训练、创造性培养等,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这是健康教育过程中最积极和振奋人心的尝试。
三、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教育现状
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历史只有短短十几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还处于新生阶段。其中有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支持,上级政府的重视和政策倾斜,以及我们教育界积极开设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由于家长、学校和教师都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我国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给其身心健康带来危害,有的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最近几年,整个社会逐渐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也被摆到突出位置来。所要面对的是学生学习困难问题,自卑、抑郁负性情绪问题,包括顽固性不良行为等诸多问题。
2、心理健康课程现状
我国真正的把心理健康落实,纳入教学计划步入正轨,还需一个过程,截至目前,我国大半的省、市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并且配有老师,发展速度城市快于农村,目前有两种教学方法:一种是以活动为中心结合健康教育,从实践中学知识;另一种是以教师传授方式为辅助学习心理知识,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了系统化、易操作,各地编制了相应的课程和参考书。但是迄今为止还缺少统一的标准来评价这个课程,在实际操作中还有漫漫长路需求索。
3、实践误区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教师的教育理念很难突破,在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比如严重形式化本本主义,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成了一项任务,形式过场。转变观念苦难重重,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切为升学服务,使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课程德育化倾向普遍存在。课程德育化倾向明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的错位,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有效方式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能使老师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过程、性格特点、能力差异、学习特点等,为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提供参考依据。当然也能因此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在心理档案建立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要起到及时了解孩子心理动态的作用,发现孩子不健康的心理进行调整。并且创设一定的情景,以孩子当中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开展工作。从外部因素考虑,可以培养孩子对体育锻炼的热爱,在体育锻炼中激发积极健康的心态。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合理化
将学科内容与心理年龄有机结合,形式上以活动为主,内容上关注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以充分适应他们的实际需要,实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教师们应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心理教育素材,体验课程中的心理教育情境,这种学科渗透,更具有实务性,老师在教学中也更容易见到成效。注意课程结构的全面性,兼顾共性特征和个体差异。从课程的内容上应面向全体学生,包含学生心理的方方面面,如学习、人际交往、生活等,使课程具有全面性与均衡性特点。
3、加强教师知识培训,明确自身定位
提倡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校本培训,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选出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注重实践的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杜绝在教学中误导学生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区分施教。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个性的完善德育侧重人生观教育,二者的侧重点不一样,是两个概念。
4、家庭、社会 学校三方联合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构架
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职责,也需要家庭、社会有效配合,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支持系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应加强教师与家长的结合度,开展一些针对家长的关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通过这种形式的信息交换,家长和老师都能够全方位的了解孩子,及时掌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可以及时进行疏导和解决。
五、结论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只有提高年轻一代的心理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社会人群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而一个人,一个学生,即使有良好的道德思想、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健康的身体,而心理严重不健康,则会变得异常脆弱。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一项长期、重要、迫切的工程,需要根据学生行为的现状注重措施的具体性、持续性与系统性,从细节抓起,从基础做起让学生真正能够在基础教育阶段打好知识和心智的双重基础,完整和完善自己的生命历程。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82 页
[2]孙晓青、王道阳.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年14~16页
[3]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18~21页
[4]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 有效方式
一、引言
面对急剧变化和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学生成长环境的日益复杂,其身心健康所受到的负面影响也日趋增大,学校教育作为人们接受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重大的责任。心理健康教育将促使学校与时俱进,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实现社会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有积极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1、增加积极体验,培养积极情感
增加积极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积极情感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人际交往,进而学习效果好、人际关系融洽和生活满意也促进自身增强积极体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因此,教育中积极体验的目标,教师创新的教育内容、新颖的教育方法,比如:心理教育中巧妙提问,启发学生思考,且能对学生的反馈予以积极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激发学生潜能
具有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善于发现学生优点,鼓励学生自我发展,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如进行思维训练、创造性培养等,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这是健康教育过程中最积极和振奋人心的尝试。
三、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教育现状
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历史只有短短十几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还处于新生阶段。其中有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支持,上级政府的重视和政策倾斜,以及我们教育界积极开设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由于家长、学校和教师都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我国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给其身心健康带来危害,有的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最近几年,整个社会逐渐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也被摆到突出位置来。所要面对的是学生学习困难问题,自卑、抑郁负性情绪问题,包括顽固性不良行为等诸多问题。
2、心理健康课程现状
我国真正的把心理健康落实,纳入教学计划步入正轨,还需一个过程,截至目前,我国大半的省、市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并且配有老师,发展速度城市快于农村,目前有两种教学方法:一种是以活动为中心结合健康教育,从实践中学知识;另一种是以教师传授方式为辅助学习心理知识,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了系统化、易操作,各地编制了相应的课程和参考书。但是迄今为止还缺少统一的标准来评价这个课程,在实际操作中还有漫漫长路需求索。
3、实践误区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教师的教育理念很难突破,在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比如严重形式化本本主义,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成了一项任务,形式过场。转变观念苦难重重,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切为升学服务,使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课程德育化倾向普遍存在。课程德育化倾向明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的错位,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有效方式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能使老师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过程、性格特点、能力差异、学习特点等,为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提供参考依据。当然也能因此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在心理档案建立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要起到及时了解孩子心理动态的作用,发现孩子不健康的心理进行调整。并且创设一定的情景,以孩子当中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开展工作。从外部因素考虑,可以培养孩子对体育锻炼的热爱,在体育锻炼中激发积极健康的心态。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合理化
将学科内容与心理年龄有机结合,形式上以活动为主,内容上关注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以充分适应他们的实际需要,实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教师们应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心理教育素材,体验课程中的心理教育情境,这种学科渗透,更具有实务性,老师在教学中也更容易见到成效。注意课程结构的全面性,兼顾共性特征和个体差异。从课程的内容上应面向全体学生,包含学生心理的方方面面,如学习、人际交往、生活等,使课程具有全面性与均衡性特点。
3、加强教师知识培训,明确自身定位
提倡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校本培训,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选出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注重实践的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杜绝在教学中误导学生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区分施教。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个性的完善德育侧重人生观教育,二者的侧重点不一样,是两个概念。
4、家庭、社会 学校三方联合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构架
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职责,也需要家庭、社会有效配合,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支持系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应加强教师与家长的结合度,开展一些针对家长的关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通过这种形式的信息交换,家长和老师都能够全方位的了解孩子,及时掌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可以及时进行疏导和解决。
五、结论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只有提高年轻一代的心理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社会人群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而一个人,一个学生,即使有良好的道德思想、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健康的身体,而心理严重不健康,则会变得异常脆弱。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一项长期、重要、迫切的工程,需要根据学生行为的现状注重措施的具体性、持续性与系统性,从细节抓起,从基础做起让学生真正能够在基础教育阶段打好知识和心智的双重基础,完整和完善自己的生命历程。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82 页
[2]孙晓青、王道阳.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年14~16页
[3]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18~21页
[4]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