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张才良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其心理健康发展的科学而系统的教育。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准是:健康指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对健康的定义,意味着衡量一个人的健康与否,必须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综合评定,而这就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然而,据调查表明,现在绝大多数中小学生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对学习、考试、人际交往、恋爱、青春发育、家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理上准备不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诸如情绪多变、意志薄弱、依赖性强、自控能力差、缺乏合作意识;甚至出现性格缺陷、精神分裂症、轻生意念等。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二.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科学了解中小学生心理障碍及疾病的成因,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因素
一方面,不少家庭不懂得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甚至连平等对待孩子也做不到。另一方面,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限制了他们学习生活中的自由,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的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在学习中的失败,一味地指责、羞辱孩子,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
2.学校因素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也许是最大的,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应试教育”主宰、“高考指挥棒”统揽一切、“分数”第一、课业负担过重,少数教师歧视、羞辱差生,以及同学之间的“不健康竞争”等,势必给学生造成巨大的 “心理压力”。
3.社会因素
近年来受腐朽思想和西方颓废生活方式的影响,各种地下色情刊物、黄色、淫秽的音像制品泛滥,给涉世不深、有朦胧的性意识又缺乏理智的中小学生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三.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中小学教育中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证明,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开设心理卫生课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指导
心理卫生是专门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研究如何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以提高人对社会的适应及改造能力。学习这一课程后,学生能对心理健康、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基本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必要的了解,并对照标准进行自我心理检查和心理锻炼,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中的普遍问题,进行专题教育,以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2.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咨询活动
心理咨询是应用心理学知识,通过与来访者的交流、探讨,对来访者即咨询对象施加心理影响,使其在认识、情感、态度等方面有所转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过程。心理咨询与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虽然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但两者有所不同:后者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前者则是咨询者与来访者的关系,咨询者不是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朋友、顾问、参谋的身份为来访者提供帮助。要使咨询工作真正开展起来,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心理测量,从学生进校之初就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人格特点、定期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2)成立专门机构,培训专业人员,提供物质条件,确保工作有效的开展。(3)建立咨询信箱、咨询热线,使那些不愿意直接接受咨询的学生也能得到帮助。
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更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可以让学生施展个人才华,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学校应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指导学生积极开展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业余爱好,并为他们提供合理宣泄的良好场所,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4.加强教师心理学知识培训,使之成为高水准的心理辅导员,这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要求教师自身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应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使知识传授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和学习潜能的发展。
5.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合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人的心理健康发展,除受制于先天生理因素外,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因素。所以,只有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才能保障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更需要家庭、社会的通力配合。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不仅需要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同时还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班会、团队会、心理专栏、心理讲座、公益劳动等,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中克服自身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此外,不良的社会风气,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等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还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创造一个和平、民主、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这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
一.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然而,据调查表明,现在绝大多数中小学生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对学习、考试、人际交往、恋爱、青春发育、家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理上准备不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诸如情绪多变、意志薄弱、依赖性强、自控能力差、缺乏合作意识;甚至出现性格缺陷、精神分裂症、轻生意念等。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二.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科学了解中小学生心理障碍及疾病的成因,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因素
一方面,不少家庭不懂得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甚至连平等对待孩子也做不到。另一方面,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限制了他们学习生活中的自由,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的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在学习中的失败,一味地指责、羞辱孩子,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
2.学校因素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也许是最大的,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应试教育”主宰、“高考指挥棒”统揽一切、“分数”第一、课业负担过重,少数教师歧视、羞辱差生,以及同学之间的“不健康竞争”等,势必给学生造成巨大的 “心理压力”。
3.社会因素
近年来受腐朽思想和西方颓废生活方式的影响,各种地下色情刊物、黄色、淫秽的音像制品泛滥,给涉世不深、有朦胧的性意识又缺乏理智的中小学生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三.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中小学教育中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证明,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开设心理卫生课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指导
心理卫生是专门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研究如何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以提高人对社会的适应及改造能力。学习这一课程后,学生能对心理健康、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基本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必要的了解,并对照标准进行自我心理检查和心理锻炼,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中的普遍问题,进行专题教育,以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2.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咨询活动
心理咨询是应用心理学知识,通过与来访者的交流、探讨,对来访者即咨询对象施加心理影响,使其在认识、情感、态度等方面有所转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过程。心理咨询与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虽然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但两者有所不同:后者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前者则是咨询者与来访者的关系,咨询者不是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朋友、顾问、参谋的身份为来访者提供帮助。要使咨询工作真正开展起来,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心理测量,从学生进校之初就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人格特点、定期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2)成立专门机构,培训专业人员,提供物质条件,确保工作有效的开展。(3)建立咨询信箱、咨询热线,使那些不愿意直接接受咨询的学生也能得到帮助。
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更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可以让学生施展个人才华,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学校应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指导学生积极开展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业余爱好,并为他们提供合理宣泄的良好场所,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4.加强教师心理学知识培训,使之成为高水准的心理辅导员,这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要求教师自身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应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使知识传授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和学习潜能的发展。
5.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合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人的心理健康发展,除受制于先天生理因素外,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因素。所以,只有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才能保障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更需要家庭、社会的通力配合。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不仅需要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同时还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班会、团队会、心理专栏、心理讲座、公益劳动等,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中克服自身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此外,不良的社会风气,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等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还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创造一个和平、民主、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这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