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对牧区寄校汉语文教学的分析和对策探究
【作者】 甘 贝
【机构】 青海省囊谦县香达镇中心寄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牧区寄校语文教学存在着特殊性、复杂性和差异性。因此,如何提高牧区寄校语文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何让牧区小学语文教改、教研顺利开展,对牧区教学改革、探索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要点可以概括为:1.创设学习氛围,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2.汉语文教师的自我提高;3.把握语言的有效性。
关键词:牧区寄校;汉语文教学;对策探究
藏语文教学是牧区学生学习好藏语的最主要手段,她具有传递知识的功能。学生可以由此获得文化知识,并丰富自己的文化视野。所以,如何教学生学好藏语文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学生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再根据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本文就牧区寄校语文教学提出如下思考。
一、香达镇中心寄校汉语文学习情况分析
囊谦县香达镇中心寄校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基础远远落后于玉树、海北及文化底蕴深厚藏区的学生,就具体情况来看,因素是多方面的。
分析一:据不完全统计,在香达镇中心寄校的藏民族学生人数所占比例竟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藏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基础较薄弱,有着先天性的不足,这给藏语文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分析二:学校藏族学生对汉语文的学习基础和习惯较差。大多数藏族学生来自于边远的牧区,汉语表达能力欠佳,在校园、教室内,多数的藏族学生依着“藏语言环境的优势”条件,他们的日常交际用语是“清一色”的藏语。他们的第一语言是本民族的语言,是为“母语”,而不是汉语,在他们大脑思维里,知、情、意、行的表达,是用其惯用的“母语思维”来表达的,这就造成了藏民族学生在用汉语文表达情感时,会出现思路断层现象,即先用本民族的话语信息经大脑翻译成汉语信息,再用自己储备得少得可怜的汉语词表达出来的“四不象”汉语句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要学好语文,其难度可想而知。
分析三:青海玉树的藏语言有着自身的一套语法系统。尤其是小学生说的藏语言与普通话的语法是大不相同的。藏族学生在用汉语进行交流和写作时,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出现表情达意时,往往会出现“脱轨”现象,表述不清,甚至发生歧义和语病百出现象,所以学生在进行阅读、写作、用普通话交际时,往往感到比较困难,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语感。、
二、汉语文教学的对策探究
第一、结合实际,在更新观念上下功夫
在青海玉树囊谦县香达镇这样一个藏民族地区,要解决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问题,需通过更新和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观念。任何语言的教学都必须符合学生的语言背景和学习能力。首先,要根据藏民族学生学习的差异性特点,强调教学的针对性,积极实施因材施教。牧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些问题在汉族学生那里已经得到解决了,但对藏族学生而言却很难。因此,我们应该弄清和掌握藏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文时存在的特点、困难等问题,有准备、有目的地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目的明确,在掌握字、词、句上下功夫
小学阶段,老师要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一是让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逐步提升;二是让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获得循序渐进的提高;三是老师不可忽视藏区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不可拔高对学生的要求,片面追求较高层次的语文教学;四是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字词句,并对字词句的运用能力进行不断地培养和训练;从所学汉字与学生自己的母语的词句相对照来理解学习汉语字词;五是从学生自己生活中听到的汉语语言、语句的示范规范来帮助学生对汉语言中句词、语法运用。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和积累大量字、词、句,是提高藏族学生语言能力的唯一有效途径。
第三、灵活多变,在“说、写”能力的训练上下功夫
一是“说”。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必须注意学生的发音,发现有错误的发音,应立即纠正。老师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汉语,从而再进一步让学生能够用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来表达。也可以通过对话、提问、朗诵、讲故事等练习方式有意识地巩固,提高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
二是“写”。把整个小学阶段的字、词学习与说、写训练自始至终结合起来。如:词语搭配、成语补充填空、歇后语、谚语、顺口溜等知识积累运用,使学生的汉语言的说写能力得到提升。在“写”的方面,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藏族风土人情的特色优势,积极鼓励学生的发言欲望,不管是汉语的表达欲望,还是其母语的表达欲望和要求,使他们的表现成果得到肯定。
第四、由浅入深,在学习的自觉性上下功夫
针对藏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这一特点,教学上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自觉积累、模仿运用。同时,借助工具书,悟出意思,再学习句子,乃至篇章,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就会很好地巩固学习成果。
第五、注重引导,在学习方法上下功夫
在牧区,尤其是中心寄校,学生由于环境与个性的影响,大都存在内向的性格,常表现为少语寡言、不敢与老师正面交流。所以,我们的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主动与学生多交流、多互动,要给足学生一定的时间,问题提出后不要让学生不假思索地马上回答,特别是牧区的小学生。如教《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有两个词“预兆”和“征兆”意思相近,很容易混淆,为了让同学们对这两个词能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我问这两个词语能不能交换,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行,还有的不做声。我说:“你们的理由是什么?”认为可以的同学举手说:“预兆”和“征兆”都是事情出现的某种迹象。认为不可以的同(下转第63页)(上接第58页)学说:“预兆”用于阴雨风雪,时间长,来得慢也走得慢,“征兆”用于大风雨,时间短,来得快走得也快。我说:“对,说得非常好!”……从这里我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藏族小学生汉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不能上活,而是老师对学生缺乏基本的方法和耐心。在藏族小学生中,往往有许多心锁,由于父母忙于牧活,他们无从倾诉。所以,我们的语文老师要给他们客观的鼓励,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能照顾到每个学生,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锻炼的机会。
综上所述,藏区寄校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特殊性、复杂性和差异性。因此,藏区的汉语文教学,首先应该从老师本身的教学观念上来加以转变;其次,做到经常性的知识的更新,并在具体的汉语文教学上强调针对性,体现层进性,激发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毓明笠.谈语文教材的趣味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
[2]温 晶.《关于双语教学的体验与思考》《教书育人》,2005
[3]盛德仁.《双语教学模式探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甘贝(1963.7-),男,藏族,大专学历,青海省玉树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现任职囊谦县香达镇中心寄校,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关键词:牧区寄校;汉语文教学;对策探究
藏语文教学是牧区学生学习好藏语的最主要手段,她具有传递知识的功能。学生可以由此获得文化知识,并丰富自己的文化视野。所以,如何教学生学好藏语文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学生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再根据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本文就牧区寄校语文教学提出如下思考。
一、香达镇中心寄校汉语文学习情况分析
囊谦县香达镇中心寄校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基础远远落后于玉树、海北及文化底蕴深厚藏区的学生,就具体情况来看,因素是多方面的。
分析一:据不完全统计,在香达镇中心寄校的藏民族学生人数所占比例竟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藏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基础较薄弱,有着先天性的不足,这给藏语文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分析二:学校藏族学生对汉语文的学习基础和习惯较差。大多数藏族学生来自于边远的牧区,汉语表达能力欠佳,在校园、教室内,多数的藏族学生依着“藏语言环境的优势”条件,他们的日常交际用语是“清一色”的藏语。他们的第一语言是本民族的语言,是为“母语”,而不是汉语,在他们大脑思维里,知、情、意、行的表达,是用其惯用的“母语思维”来表达的,这就造成了藏民族学生在用汉语文表达情感时,会出现思路断层现象,即先用本民族的话语信息经大脑翻译成汉语信息,再用自己储备得少得可怜的汉语词表达出来的“四不象”汉语句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要学好语文,其难度可想而知。
分析三:青海玉树的藏语言有着自身的一套语法系统。尤其是小学生说的藏语言与普通话的语法是大不相同的。藏族学生在用汉语进行交流和写作时,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出现表情达意时,往往会出现“脱轨”现象,表述不清,甚至发生歧义和语病百出现象,所以学生在进行阅读、写作、用普通话交际时,往往感到比较困难,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语感。、
二、汉语文教学的对策探究
第一、结合实际,在更新观念上下功夫
在青海玉树囊谦县香达镇这样一个藏民族地区,要解决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问题,需通过更新和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观念。任何语言的教学都必须符合学生的语言背景和学习能力。首先,要根据藏民族学生学习的差异性特点,强调教学的针对性,积极实施因材施教。牧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些问题在汉族学生那里已经得到解决了,但对藏族学生而言却很难。因此,我们应该弄清和掌握藏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文时存在的特点、困难等问题,有准备、有目的地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目的明确,在掌握字、词、句上下功夫
小学阶段,老师要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一是让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逐步提升;二是让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获得循序渐进的提高;三是老师不可忽视藏区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不可拔高对学生的要求,片面追求较高层次的语文教学;四是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字词句,并对字词句的运用能力进行不断地培养和训练;从所学汉字与学生自己的母语的词句相对照来理解学习汉语字词;五是从学生自己生活中听到的汉语语言、语句的示范规范来帮助学生对汉语言中句词、语法运用。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和积累大量字、词、句,是提高藏族学生语言能力的唯一有效途径。
第三、灵活多变,在“说、写”能力的训练上下功夫
一是“说”。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必须注意学生的发音,发现有错误的发音,应立即纠正。老师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汉语,从而再进一步让学生能够用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来表达。也可以通过对话、提问、朗诵、讲故事等练习方式有意识地巩固,提高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
二是“写”。把整个小学阶段的字、词学习与说、写训练自始至终结合起来。如:词语搭配、成语补充填空、歇后语、谚语、顺口溜等知识积累运用,使学生的汉语言的说写能力得到提升。在“写”的方面,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藏族风土人情的特色优势,积极鼓励学生的发言欲望,不管是汉语的表达欲望,还是其母语的表达欲望和要求,使他们的表现成果得到肯定。
第四、由浅入深,在学习的自觉性上下功夫
针对藏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这一特点,教学上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自觉积累、模仿运用。同时,借助工具书,悟出意思,再学习句子,乃至篇章,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就会很好地巩固学习成果。
第五、注重引导,在学习方法上下功夫
在牧区,尤其是中心寄校,学生由于环境与个性的影响,大都存在内向的性格,常表现为少语寡言、不敢与老师正面交流。所以,我们的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主动与学生多交流、多互动,要给足学生一定的时间,问题提出后不要让学生不假思索地马上回答,特别是牧区的小学生。如教《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有两个词“预兆”和“征兆”意思相近,很容易混淆,为了让同学们对这两个词能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我问这两个词语能不能交换,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行,还有的不做声。我说:“你们的理由是什么?”认为可以的同学举手说:“预兆”和“征兆”都是事情出现的某种迹象。认为不可以的同(下转第63页)(上接第58页)学说:“预兆”用于阴雨风雪,时间长,来得慢也走得慢,“征兆”用于大风雨,时间短,来得快走得也快。我说:“对,说得非常好!”……从这里我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藏族小学生汉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不能上活,而是老师对学生缺乏基本的方法和耐心。在藏族小学生中,往往有许多心锁,由于父母忙于牧活,他们无从倾诉。所以,我们的语文老师要给他们客观的鼓励,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能照顾到每个学生,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锻炼的机会。
综上所述,藏区寄校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特殊性、复杂性和差异性。因此,藏区的汉语文教学,首先应该从老师本身的教学观念上来加以转变;其次,做到经常性的知识的更新,并在具体的汉语文教学上强调针对性,体现层进性,激发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毓明笠.谈语文教材的趣味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
[2]温 晶.《关于双语教学的体验与思考》《教书育人》,2005
[3]盛德仁.《双语教学模式探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甘贝(1963.7-),男,藏族,大专学历,青海省玉树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现任职囊谦县香达镇中心寄校,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