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班化环境下建构初中化学学案 导学教学模式的学案设计之思考

【作者】 陈世明

【机构】 江苏省扬中市新坝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定,提出将在义务教育阶段“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小班化教育已成为目前教育发展的趋势, “学案导学”是一种以学案为载体来帮助学生学习的新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学案导学”更多的突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贯彻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现代教育改革中比较成功的教学模式。在初中小班化化学教学中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符合教育改革的需要。
  国外小班化教学研究理论体系严密,实验项目历时久,涉猎范围广泛,探索成果丰富。但小班化教学中的教学模式研究鲜少涉及。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一些学者把眼光逐渐放在了小班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上,对国外的改革和研究的成果进行了介绍和研究,也发表了一些相关理论探究。国内的小班化教学研究有关小学的较多,中学的较少,学科上对语、数、外的研究比较多,研究化学学科的较少。
  在学案导学研究的侧重点上,不少研究者偏向于研究“导”,而忽视“学”。我们一直说教学相长,先有“学”才有“导”,无“学”,“导”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学案导学”的真谛在于要以学生的“学”为前提,围绕学生的“学”为中心而“导”。目前的众多研究,理论方面的偏多[1-4],在学案导学模式下面向化学学科探索的案例、教学成果、具体策略很少,尤其是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可直接借鉴的相对缺少。
  小班化环境下的初中化学学案导学模式是基于新课程理念,在小班化环境中融合了初中化学课程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编写、设计学案并在课堂中和学生共同参与实施学案的教学模式。学案沟通了教与学的桥梁,在学案导学模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学案的设计是关键。本论文立足于小班化教育环境,结合初中化学学案导学模式特点,对学案设计之思考进行阐述。
  学案设计的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案设计的出发点是让学生主动求知,设计学案时要关注学生的自我需求,使学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盘和路线图,成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台阶。教师不仅要熟悉课标、教材还要熟悉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有针对性的学案,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2)创设问题性原则。
  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创设能引发学生认知兴奋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释疑动机,驱动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学案上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体现探究过程,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把握学生探究问题的时空限制。问题的设计要使知识线、学法线和能力线通过流畅的问题串构建成起一个全面立体的知识网络。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应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教师预设下的高质量问题,它是促使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干;另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生成性的问题,这是促使学生将解决问题转变为内需的动力。
  (3)培养探究性原则。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至关重要,在学案中设计恰到好处的探究问题,使学生很快进入思维状态中,并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案中设计可探究的问题情境,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资料,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4)体现趣味性原则。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很容易受各种因素干扰。学生在自学时面对一成不变又乏然无味深奥难懂的学案时,往往会产生逃避心理,使学案难以发挥作用。[3]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应根据其趣味性,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采用化学实验、图片、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导、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等多种形式创设体现化学与TST相互联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5)把握层次性原则。
  小班化学案的设计应注意学生的差异,注重因材施教的思想,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有层次地设计内容,把综合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问题链,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
  学案的主要内容
  学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准备、自学导航、活动探究、总结反思、课堂练习、课后拓展七个组成部分。不同课型的学案不一定都包含以上内容,可根据具体实际适当增删、有所不同。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指定要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向学生明确该节课他的学习行为以及要达到的明确要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结束后明白应获得什么。学习目标的设计要具有全面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能繁杂,一般2-3个左右,内容应符合学生实际学情和教学目标,但切忌将教学目标直接作为学习目标。要分析重难点,在学习目标中用括号或加重点符号标记出重难点。要区分新授课学习目标和复习课考点要求。
  新授课: 例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这一课时,可设计如“通过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说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及其之间的关系”,“通过灭火实例能解释其灭火的原理”,“收集资料,能说出简单的消防知识”,等目标细则,用加点标记重点,用字体加粗表示难点,激发学生的认知期待。
  如常见的酸和碱的新授课学习目标是“说出几种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认识酸和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复习课的复习目标是“实验探究常见酸碱的性质,并归纳形成知识网络图”;“从离子角度认识酸或碱溶液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以及中和反应的实质”;“能利用酸碱指示剂和酸碱的性质,设计实验检验含H+、OH-、CO32-、Fe2+、Fe3+、Cu2+等常见的物质”。常见的酸和碱的复习目标描述简单明了,所含的内容却很多,它与物质的分类、酸碱的性质、指示剂的使用、中和反应的实质、离子检验的应用都有密切的联系。
  (2)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旨在温故知新,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准备有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回顾与新知相关的知识,形成知识迁移,使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学习新知识。初中化学知识在教材中有的分布比较零散如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在设计学案时要做好新旧知识的链接,帮助学生更好的构建知识网络。如在第八单元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之前,在第二单元已经学习了铁能和氧气反应,在第五单元学习了铁能与硫酸铜反应,镁能与氧气反应,在第七单元学习了镁、锌能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在学案中就可先让学生以表格或知识导图的形式复习整理已学过的有金属参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现象,巩固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引导学生梳理元素化合物之间的关系,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学习准备的第二个部分是预习新知,主要包括知识背景和预习课本。
  知识背景是在学案上提供与本节课有关的新颖而又有吸引力的资料背景或者让学生自己搜集、调查与本节内容有关的资料进行加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难度低,容易掌握的部分可以让学生自己调查,参与学习,如保护空气、爱护水资源、温室效应、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化学肥料、第七单元燃料和灭火和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从众多知识中获得有效知识的能力。化学上有些需要长期观察的实验,也可作为学习准备,例如:镁、铝、铁、铜在空气中的缓慢氧化,提前一周放在教室便于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预习课本是按照知识点在教材中呈现的先后顺序或难易程度梳理知识,以条目式设置填空或问题供学生填写;对一些难点和重点设置阶梯性的问题或予以指导或提示,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设计预习题目时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训练,要各有侧重,使学生能够吃得饱,消化好,都能按规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能力,尽快做好预习题。通过预习引导学生在通读教材的同时,提炼梳理各知识点,提高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学习导航
  学习导航不是课本概念的简单罗列,而是以学习目标为基础,依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学生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减、合并、重组,创设学习情境,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活动,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编排出合理的知识体系。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内容可灵活多样,变被动灌输为主动索取,让学生的学习意犹未尽。
  针对新授课的学习重难点,设置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资料,挖掘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降低内容跨度,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对于较高层次的问题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互帮互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在学习酸或碱溶液的导电性内容时在学案上展示了汽水的成分标签,提出问题:你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汽水中含有柠檬酸呢?学生大多回答“取样加入紫色石蕊溶液,若溶液变红则证明溶液中含有柠檬酸”,而未注意排除碳酸的干扰。设置看似简单但学生很容易答错的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讨论改进设实验设计。再追问:“为什么柠檬酸和碳酸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呢?”“为什么干燥的柠檬酸固体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为什么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水在这两个实验中其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以一系列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发散思维,实验探究酸或碱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复习课是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帮助学生对知识查漏补缺的教学过程,它强调的是激活旧知、知能打通、联网固化、触类旁通。在复习课中应注重创设综合的情境,针对学生的学情选取典型例题,进行变式训练,及时诊断,反馈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破解,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网络。例如在复习碳酸盐时,设计情境:阅读松花蛋的制作工艺。思考松花蛋腌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剥除松花蛋外边的灰料后,常发现蛋壳上有坚硬的白点,这斑点的成分是什么?如何用实验证明?设计综合化的问题情境,将复习的知识寓于其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
  (4)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以学案为载体,将学习内容隐含的学习方法、思维过程加以抽象和概括,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学习方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化学的钥匙,也是培养学生形成了终身学习的能力的核心要素。在学案中潜含学法指导,其核心是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掌握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促进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4] 学案设计时应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明确培养学生哪方面的学习能力和方法。学法指导贯穿学案的始终,随着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也构成了完整的学法体系,充分发挥学案传授知识、揭示规律、提供学法、开拓思路、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作用。
  学案设计的学法指导主要包括:对教材和资料的阅读提示,对解题思路、记忆技巧、理论运用、重难点问题的提醒,对观察、类比、归纳角度的提示等,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指导。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如:歌诀法、对比学习法、演译推理法、认知规律法、旧知迁移法、图示法等等。例如:在学习酸碱盐的溶解性时编制口诀引导学生对比《九年级下册化学教科书》109页附录“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找出酸碱盐的的溶解性规律,不仅方便学生记忆,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酸碱盐复习课学案中提示学生从酸碱盐的性质和能发生哪些的反应角度思考,将金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之间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穿成线,形成面,构建知识网络。
  (5)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不是教师包办的知识小结,而是要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在学案设计时留有一定的框架或空白,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所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感受、心得、收获、体会或提出疑难问题等,以便及时总结得与失,弥补知识缺漏,逐步引领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的良好习惯。总结反思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思考:①知识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②目标反思,对比学习目标反思自己还存在的问题。③方法反思,反思自主学习的方法是否有效,自学能力有哪些长进。不同的课型和不同的内容总结反思的设置也不一样,可以放在某一个学习活动的后面,也可以放在课堂学习的最后,例如在学案最后提示:“想一想,本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主要探究了哪些问题?通过本课学习得到哪些启示?还想研究哪些问题?还有哪些疑问?准备如何解决?”学生可将总结、启示或疑问写在学案上,或交流讨论,或在课后请教教师、咨询同学。当然在总结反思板块也可鼓励学生记录在预习中和课后复习时遇到的困惑、想探究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便于教师及时发现改进设计,反馈指导。例如在学习了酸碱中和反应后,有同学提出问题:能不能用温度计测温度变化的方法证明酸碱中和反应的发生呢?教师大可利用这些生成性的问题,设计情境,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探究欲望。
  (6)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的主要作用在于检测学生对本节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及时得到巩固,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及时进行调整。小班化教学不仅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所以需设计具有层次性、针对性的训练。课堂练习要扣住本课的重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中考焦点,题目要符合课时化原则,当堂要能完成,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除了基础题,还要设计能力拓展题以适应各类学生的需要。课堂练习也可以穿插到一部分知识生成后就进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应用。
  (7)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的目的在于巩固课堂所学,并向外拓展,促进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的一体化,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拓展延伸的设计也要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具有权威性、典型性、挑战性和启发性的习题或实践活动供学生选择。可选择日常生活、环境、能源、生产中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调查、探求、解决与自身紧密联系的问题,建立化学学习小组,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探究,如自制二氧化碳制取装置、探究暖宝宝的成分、配制去污剂等等。在学案最后提供一些学习资料、背景知识、化学史实、化学常识、教师寄语、励志名言,如单层石墨烯的发现、航母中的金属、除污妙招、埃及珍珠失窃、国际化学年等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学案的设计编写要遵循主体性、问题性、探究性、趣味性和层次性原则。要充分了解学情,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可以集体备课设计编制学案。要紧扣学案主要内容的七个组成部分。区分新授课和复习课,依据不同模块和实际情况有所选择和增删。
  参考文献:
  [1] 王岳春.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学案导学”的一点体会[J]. 化学教学,2002,(6),21-22. 
  [2] 郝春香.高中化学“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 詹明静.“导学学案”教学模式的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J]. 教学与管理,2007,(24),120.
  [4] 罗届中.“学案导学——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原则及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09-B),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