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物理创新实验教学

【作者】 段正春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象鼻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规律,让学生理解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富于幻想的心理特点,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操作能力。
  下面我就来谈谈我个人对初中物理创新实验教学的一些见解:
  一、努力创造条件尽量做到边学边实验
  边学边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全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的过程。
  我曾经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学习物理的思想状况,发现做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认真做好分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在分组实验的时候,老师只注意各小组是否动手、各组完成实验的情况,而没有注意到组内每个人的活动,一部分同学动手能力较差。而边学边实验,时间可长可短,灵活机动,与学习新课紧密结合,不一定需要正规的实验室,也不需要写正规的实验报告,教学效果一般都很好。因此积极创造条件,开设这类教学实验,对于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无疑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采用边学边实验的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边学边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其教学形式如上课,一般不允许随便走动,互相抄袭,每个桌上都有一套仪器,“逼”得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学习,容易纠正学生实验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有利于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利用电子白板,增强演示实验效果
  演示实验,就是教师利用实验器材向学生做表演示范的实验,或创设必要条件将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等再现出来。这是物理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是认识事物规律的起点,也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思考总结,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正确结论。但是,有的演示实验现象细微,且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只能在讲台桌上进行演示。后排学生看不清楚实验现象,这就增加了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的难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利用投影器将演示现象放大,使其在银幕上清晰地显示出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又缩短了观察时间,从而增强了演示实验的效果。例如:“电磁继电器”这一节课,学生很难理解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更难理解电磁继电器是如何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见解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通断。如果教师简单的用手拿着一个电磁继电器在教室里给学生做演示实验,大多数学生无法看清楚,更无法正确认识电磁继电器的工作情况。
  三、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
  学习最根本的途径是学习者自己的活动,把这一原则应用于物理教学过程,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索实验规律,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形成、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于他们的手指头。”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的重要作用。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要体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都动手。在上分组实验课时,秩序井然,实验结果(结论)正确,而在实验考查时,发现不少同学动手能力差,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分组实验的时候,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多,仪器少,实验中常出现“男同学抢着做,女同学怕动手;成绩好的积极做,成绩差的旁边坐”的倾向;二是由于初中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分组实验时应每次以一人为主,其他为辅,轮流做主,使大家的动手能力都得到提高。
  四、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大力开展动手操作实验
  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以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发展动手实验的创造力。如:①组织物理课外兴趣活动小组,指导动手搞小制作。如:制作橡皮测力计、潜望镜、土电话等;②组织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开展实地测量、电路安装等社会实践活动;③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悉心辅导,帮助克服困难,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互帮互学,逐步培养有趣的爱好和创造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从中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能发展创造力。
  从实验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搞好实验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自古有“名师出高徒”说法,虽然它的说法不是很科学,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一位“德才兼备、学识渊博、胸怀韬略”的教师,对于学生有着莫大的示范和模仿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首先,教师应该具有新理念。开拓思维,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不套框子,不设圈子;不迷信权威,不限于课本;大胆实践,大胆创新;说在口头上,写在纸面上,落实在行动上。其次,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才可以正确、科学地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真正地将物理知识理解、吃透,也真正能体现出“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最后,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的实验专业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沈元老师渊博的知识引来了陈景润日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壮举,这已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魏书生、钱梦龙、于永正等名师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稳定推进,教师在学生实验中应该大胆尝试,通过实验真正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只有明确了实验的重要性,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逐步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发展观察和思维能力,才能使我们的物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教师对待实验的严谨作风和科学态度也会对学生的实验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