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历史选修模块的有效性教学初探
【作者】 王 芳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又是一年高考时,自新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已进行了5年的新课程高考,尽管现在的学生对历史的高考形式比较熟悉,但提及考试的内容,学生还是有些耿耿于怀。现行高考试题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必修和选修,而且难度较大。虽然近几年来,选修题难度有下降的趋势,可是与学生的得分率并不成正比。由此可以看出,高中选修课的教学存在较大的问题,必须要引起同仁们的高度重视。回顾新课程改革,它规定在普通高中开设必修课程(三个模块)的同时,还设置了选修课程(六个模块),这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色之一。我校自2008年实行新课程的教学,每一学年学校选修课程开设的情况不尽相同(其它学校也是如此),表现出不均衡性,但所反映出的问题却是的普遍的。比如,最典型的问题就是,现在高中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重,我们的高中历史既然已经开设了必修课,为什么还要开设选修课呢那么如何提高选修课堂的效率呢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新课程以来的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从课程方面来看,选修课程的设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它促使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上趋于完善,在内容上更加丰富。从学生学习方面来看,选修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兴趣、视野的全面发展。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特别是通过高三的历史复习,令人深刻感受到的是,选修课程并不是必修课程的陪衬,不是可有可无,可开可不开,而是必须开,还要一定开好。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也应该看到,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设置虽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然而仅仅依靠一份自信心和一时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从学生心灵的深处驱动他们求知的欲望,同时培养学生主动、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强烈的探究心理和认同。尤其是现行高中选修课程,由于它涉及面广,容量大,对学生学习的能力要求高,试题难度较大(我校高二年级选修课一般选学三本),学生学习的压力比较大。因此,提高历史选修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已刻不容缓,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尝试以下几点:
首先,对历史教师而言,我认为,课前准备要充分,导入要精彩一堂课的成功之处往往是别开生面的开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然后才能长驱直入。因此课前准备要全面,通过收集各类和课程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等,精心剪裁,合理利用。在以往的教学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上选修一第八单元明治维新第1课《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课前首先是展示唐朝诗人白居易名作《长恨歌》的部分节选,引出主人公杨贵妃生死之谜,学生众说纷纭。其中有学生回答杨贵妃并未死去,而是辗转到了日本,直至去世。该学生还充分阐述了他的理由。此时教师适时小结,唐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交通四通八达、对外交往频繁,尤其是和日本往来密切,从而形成了以唐朝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而且日本仰慕唐朝文化,并以中国为师实行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完成社会转型,步入封建社会。由此看出,大和民族是一个谦虚好学的民族,积极向先进国家学习,强大自身。那么历史上日本还有积极学习他国的行动吗致导日本再次学习它国的根源是什么呢?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其次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让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载体是建立学习小组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对于建立学习合作小组,这一形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校自2010年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以来,全校各班为实施课堂教学的需要纷纷建组,几年下来,硕果仅存。但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却别保留下来,因为它打破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由分散和孤立的个体变成鲜活的小集体,各小组成员间既是一种合作学习,也是一种竞争关系。充分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因为每个成员都想在其他成员面前展现自己,极大地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的效率也由此提高。此外,实习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让不同背景和层次的成员间达到优势互补。通过学习方法的交流,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选修4《重大历史人物评说》教学时我就经常设计选择一些富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探究,让学生的历史思维不断提升。例如:《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一课中关于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史学界对此基本上有两种评价:(一)从中国古代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值得颂扬。(二)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来看,不宜夸大。请大家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简述理由。由各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并展示成果,各小组学生踊跃展示,效果理想。
最后是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新课程中教材是学生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历史的主干和经脉。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会看书,为此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用心、用脑去读。一般来讲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从两方面进行。首先是泛读,让学生去抓住教材的纲目快速阅读,使学生初步地、基本地了解教材内容。这需要学生在高一阶段就要培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方式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的办法来强化。第二步是精读。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反复阅读,理解教材每一个知识点,并融会贯通起来,使知识化整为零。如《战争与和平》模块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目录,使学生了解这一模块主要介绍的是近现代中外著名的战争及其影响,让学生对这一模块有一总体认识。然后在教学每一单元时又让学生翻阅教材,使学生对这一单元所选取的代表性的战争有一总体印象。最后在教学具体战争时要求学生精读教材,特别是到局部战争时把教材中一些次要的描述性的语言忽略掉,把该战争中的主要事迹提炼出来,从而抓住教材的主干知识,然后根据这些主干知识对该战争作简要评述,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在阅读的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自编本节知识结构的能力也很重要,历史知识结构就是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发展线索、因果关系及相互内在的联系,是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基础。尤其是在(下转第37页)(上接第42页)学习选修课时,由于课时紧,任务重,上课的节奏快,学生常有应接不暇之感,由此只有掌握了每节课的知识结构,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识及其体系,学科的能力的培养才有了基础和依托。在以往的选修教学中,我不再将精心设计好的知识结构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编知识结构,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教材基础知识,而且能清理教材思路,认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将教材有关内容连接起来,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纳入到历史发展的整体中来,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较好的达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目的,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某一历史人物时,我都先要求学生在精读教材的基础上自编这一部分内容的知识结构,然后选取某同学的作业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与全体学生共同探讨该同学成果的得失,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当然,在高中历史选修模块的学习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必须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如果形成了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就相应的具有了学习的自控能力,他们对自身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目的等才具有相应的选择能力和控制能力。学习的效果就会不言而喻。二是兴趣方面的引导,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自觉的行为,进行选修模块的学习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平时要多引导学生多读些课外书籍,把课外的内容引进课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当今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方兴未艾,而选修模块由于其自身特色又为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高中历史选修模块的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今后历史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我本人也感到任重而道远,今后将会在不断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索之路上努力前行,同时也期望各位同仁对以上的肤浅认识予以指正,让我们一起共勉吧!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也应该看到,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设置虽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然而仅仅依靠一份自信心和一时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从学生心灵的深处驱动他们求知的欲望,同时培养学生主动、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强烈的探究心理和认同。尤其是现行高中选修课程,由于它涉及面广,容量大,对学生学习的能力要求高,试题难度较大(我校高二年级选修课一般选学三本),学生学习的压力比较大。因此,提高历史选修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已刻不容缓,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尝试以下几点:
首先,对历史教师而言,我认为,课前准备要充分,导入要精彩一堂课的成功之处往往是别开生面的开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然后才能长驱直入。因此课前准备要全面,通过收集各类和课程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等,精心剪裁,合理利用。在以往的教学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上选修一第八单元明治维新第1课《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课前首先是展示唐朝诗人白居易名作《长恨歌》的部分节选,引出主人公杨贵妃生死之谜,学生众说纷纭。其中有学生回答杨贵妃并未死去,而是辗转到了日本,直至去世。该学生还充分阐述了他的理由。此时教师适时小结,唐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交通四通八达、对外交往频繁,尤其是和日本往来密切,从而形成了以唐朝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而且日本仰慕唐朝文化,并以中国为师实行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完成社会转型,步入封建社会。由此看出,大和民族是一个谦虚好学的民族,积极向先进国家学习,强大自身。那么历史上日本还有积极学习他国的行动吗致导日本再次学习它国的根源是什么呢?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其次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让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载体是建立学习小组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对于建立学习合作小组,这一形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校自2010年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以来,全校各班为实施课堂教学的需要纷纷建组,几年下来,硕果仅存。但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却别保留下来,因为它打破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由分散和孤立的个体变成鲜活的小集体,各小组成员间既是一种合作学习,也是一种竞争关系。充分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因为每个成员都想在其他成员面前展现自己,极大地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的效率也由此提高。此外,实习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让不同背景和层次的成员间达到优势互补。通过学习方法的交流,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选修4《重大历史人物评说》教学时我就经常设计选择一些富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探究,让学生的历史思维不断提升。例如:《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一课中关于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史学界对此基本上有两种评价:(一)从中国古代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值得颂扬。(二)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来看,不宜夸大。请大家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简述理由。由各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并展示成果,各小组学生踊跃展示,效果理想。
最后是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新课程中教材是学生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历史的主干和经脉。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会看书,为此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用心、用脑去读。一般来讲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从两方面进行。首先是泛读,让学生去抓住教材的纲目快速阅读,使学生初步地、基本地了解教材内容。这需要学生在高一阶段就要培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方式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的办法来强化。第二步是精读。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反复阅读,理解教材每一个知识点,并融会贯通起来,使知识化整为零。如《战争与和平》模块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目录,使学生了解这一模块主要介绍的是近现代中外著名的战争及其影响,让学生对这一模块有一总体认识。然后在教学每一单元时又让学生翻阅教材,使学生对这一单元所选取的代表性的战争有一总体印象。最后在教学具体战争时要求学生精读教材,特别是到局部战争时把教材中一些次要的描述性的语言忽略掉,把该战争中的主要事迹提炼出来,从而抓住教材的主干知识,然后根据这些主干知识对该战争作简要评述,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在阅读的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自编本节知识结构的能力也很重要,历史知识结构就是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发展线索、因果关系及相互内在的联系,是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基础。尤其是在(下转第37页)(上接第42页)学习选修课时,由于课时紧,任务重,上课的节奏快,学生常有应接不暇之感,由此只有掌握了每节课的知识结构,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识及其体系,学科的能力的培养才有了基础和依托。在以往的选修教学中,我不再将精心设计好的知识结构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编知识结构,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教材基础知识,而且能清理教材思路,认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将教材有关内容连接起来,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纳入到历史发展的整体中来,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较好的达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目的,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某一历史人物时,我都先要求学生在精读教材的基础上自编这一部分内容的知识结构,然后选取某同学的作业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与全体学生共同探讨该同学成果的得失,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当然,在高中历史选修模块的学习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必须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如果形成了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就相应的具有了学习的自控能力,他们对自身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目的等才具有相应的选择能力和控制能力。学习的效果就会不言而喻。二是兴趣方面的引导,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自觉的行为,进行选修模块的学习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平时要多引导学生多读些课外书籍,把课外的内容引进课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当今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方兴未艾,而选修模块由于其自身特色又为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高中历史选修模块的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今后历史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我本人也感到任重而道远,今后将会在不断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索之路上努力前行,同时也期望各位同仁对以上的肤浅认识予以指正,让我们一起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