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论幼儿模仿行为的引导策略
【作者】 宫丽丽
【机构】 安徽省砀山县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模仿是动物界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也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学习手段,幼儿可以通过模仿来吸收很多知识和经验。了解幼儿模仿行为的发展以及它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以便于我们对幼儿模仿行为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来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模仿行为,发展,作用,引导策略
一、幼儿模仿行为的发展
模仿是儿童对自己身体行为上的一种确认,就好像儿童可以停在某一种系列的动作中,然后将此动作重复出来,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由于它是身体的,因此也是动作的模仿。在很多儿童的科教片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例子:“婴儿躺在垫子上,父亲的脸对着他,伸出舌头,婴儿也会伸出舌头,父亲笑了,婴儿也报之以微笑。”这是模仿行为的最初模式。
当孩子的年龄成长到2岁左右时,不但会模仿各种动作,而且开始模仿社会性行为,并且可以把行为协调起来,系列模仿。由于孩子年龄比较小,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儿童的模仿,集中体现在对父母行为的模仿上。所以父母扫地,他也扫地,父母看书,他也看书。而且此阶段的孩子还会经常性的重复父母的语言、表情,有时会不经意间说出你所说的话,令你很惊奇。
二、幼儿模仿行为的作用
1、模仿可以使幼儿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
J·凯根说:“对于儿童,模仿可以是一种获得愉快、力量、财富或别的渴望目标的自我意识的尝试。”通过模仿,孩子不仅可以学会各种技能,更好地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获得许多认知经验,还可以在模仿的过程中得到许多愉悦的情绪感受。
2、模仿在人们的个体社会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米德认为,社会角色和行为的掌握是由于模仿他人的角色、言行而获得的,特别是现在电视、广播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他为人们提供模仿的对象,特别是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影响。
3、模仿可以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品质与习惯
模仿在幼儿良好品质与习惯的养成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你的孩子对狗有一种恐惧心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和不怕狗的孩子一起玩。透过孩子间的相互模仿,就可以消除这种恐惧。或者你的孩子挑食,你可以让他和同龄的孩子一起吃饭,这样对他矫正偏食的习惯也很有帮助;对于食欲很差的孩子,你可以让他和别家的孩子一起用餐,这样就会明显比以前吃得要多,这都是幼儿模仿的力量。
三、幼儿模仿行为的引导策略
“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0—3岁的幼儿正处于模仿的敏感期——所有他看到、听到、摸到的,都是他模仿的对象。这其中包括成人们有意给予孩子的各种刺激,也包括无意间流露而幼儿主动吸收和学习的事物。然而,由于幼儿心理发育不够成熟,对模仿对象性质的好坏没有明确的概念,很容易造成模仿的盲目性,导致不良的习惯产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幼儿进行模仿行为时,对其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
1、尊重幼儿的模仿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看起来似乎很无聊的模仿,如有的孩子模仿摔倒,再摔倒,再摔倒------,父母不明白孩子为什么重复这样毫无意义的举动,就会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而这个制止的过程恰恰妨碍了儿童智能和认知的发展,可能会导致成人后大脑的平庸。所以,只要孩子的模仿没有危险性,作为父母,都应该鼓励、支持。因为模仿是孩子从无到有的一个创新过程,既能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又能让孩子在模仿中学习到新的本领。
2、克服模仿中的盲目性
由于幼儿的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所以,他们的模仿行为完全是出于个人喜好。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模仿说话有口吃的人,一再模仿之后,自己也可能变成口吃;和神经质的孩子一起玩,最后也可能会变成神经质等等。对于幼儿的这些不良模仿行为,我们不要直接进行批评,而是要先告诉他们这种行为的不良后果,帮助他们去了解并改正。这样既发挥了幼儿的模仿能力,又提高了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当然,对于幼儿好的模仿行为,父母应给予及时地表扬与鼓励,使孩子好的行为能继续得以保持。比如,孩子看到你将垃圾丢进垃圾桶里,他也会模仿你的行为将垃圾丢进垃圾桶。这时,父母要及时地夸奖孩子:“宝贝你真棒,是个讲卫生的好孩子!妈妈喜欢这样的你”也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或是一个真情的吻,让孩子感觉到你的肯定与支持!
3、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模仿榜样
模仿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当孩子能模仿大人扫地抹桌时,他也同样会模仿大人其他的行为方式,如语言、生活习惯和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的方法。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他们的模仿是没有选择性的,父母的一些坏习惯、不文明语言,甚至不良行为都可能被孩子效仿。我们都知道,现在很多父母在闲暇之余,喜欢召集三五个人在家里打打牌,搓搓麻将。可想而知,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将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因此,父母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良好个性的孩子。
参考文献;
1、顾甜,《让幼儿的模仿更给力》
2、李芬月,《谈幼儿模仿行为的积极引导》
3、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的发展》
4、佚名,《3—6岁幼儿模仿行为的观察研究》
5、芯蕊,《适时引导孩子模仿行为》
关键词:模仿行为,发展,作用,引导策略
一、幼儿模仿行为的发展
模仿是儿童对自己身体行为上的一种确认,就好像儿童可以停在某一种系列的动作中,然后将此动作重复出来,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由于它是身体的,因此也是动作的模仿。在很多儿童的科教片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例子:“婴儿躺在垫子上,父亲的脸对着他,伸出舌头,婴儿也会伸出舌头,父亲笑了,婴儿也报之以微笑。”这是模仿行为的最初模式。
当孩子的年龄成长到2岁左右时,不但会模仿各种动作,而且开始模仿社会性行为,并且可以把行为协调起来,系列模仿。由于孩子年龄比较小,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儿童的模仿,集中体现在对父母行为的模仿上。所以父母扫地,他也扫地,父母看书,他也看书。而且此阶段的孩子还会经常性的重复父母的语言、表情,有时会不经意间说出你所说的话,令你很惊奇。
二、幼儿模仿行为的作用
1、模仿可以使幼儿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
J·凯根说:“对于儿童,模仿可以是一种获得愉快、力量、财富或别的渴望目标的自我意识的尝试。”通过模仿,孩子不仅可以学会各种技能,更好地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获得许多认知经验,还可以在模仿的过程中得到许多愉悦的情绪感受。
2、模仿在人们的个体社会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米德认为,社会角色和行为的掌握是由于模仿他人的角色、言行而获得的,特别是现在电视、广播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他为人们提供模仿的对象,特别是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影响。
3、模仿可以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品质与习惯
模仿在幼儿良好品质与习惯的养成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你的孩子对狗有一种恐惧心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和不怕狗的孩子一起玩。透过孩子间的相互模仿,就可以消除这种恐惧。或者你的孩子挑食,你可以让他和同龄的孩子一起吃饭,这样对他矫正偏食的习惯也很有帮助;对于食欲很差的孩子,你可以让他和别家的孩子一起用餐,这样就会明显比以前吃得要多,这都是幼儿模仿的力量。
三、幼儿模仿行为的引导策略
“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0—3岁的幼儿正处于模仿的敏感期——所有他看到、听到、摸到的,都是他模仿的对象。这其中包括成人们有意给予孩子的各种刺激,也包括无意间流露而幼儿主动吸收和学习的事物。然而,由于幼儿心理发育不够成熟,对模仿对象性质的好坏没有明确的概念,很容易造成模仿的盲目性,导致不良的习惯产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幼儿进行模仿行为时,对其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
1、尊重幼儿的模仿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看起来似乎很无聊的模仿,如有的孩子模仿摔倒,再摔倒,再摔倒------,父母不明白孩子为什么重复这样毫无意义的举动,就会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而这个制止的过程恰恰妨碍了儿童智能和认知的发展,可能会导致成人后大脑的平庸。所以,只要孩子的模仿没有危险性,作为父母,都应该鼓励、支持。因为模仿是孩子从无到有的一个创新过程,既能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又能让孩子在模仿中学习到新的本领。
2、克服模仿中的盲目性
由于幼儿的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所以,他们的模仿行为完全是出于个人喜好。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模仿说话有口吃的人,一再模仿之后,自己也可能变成口吃;和神经质的孩子一起玩,最后也可能会变成神经质等等。对于幼儿的这些不良模仿行为,我们不要直接进行批评,而是要先告诉他们这种行为的不良后果,帮助他们去了解并改正。这样既发挥了幼儿的模仿能力,又提高了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当然,对于幼儿好的模仿行为,父母应给予及时地表扬与鼓励,使孩子好的行为能继续得以保持。比如,孩子看到你将垃圾丢进垃圾桶里,他也会模仿你的行为将垃圾丢进垃圾桶。这时,父母要及时地夸奖孩子:“宝贝你真棒,是个讲卫生的好孩子!妈妈喜欢这样的你”也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或是一个真情的吻,让孩子感觉到你的肯定与支持!
3、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模仿榜样
模仿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当孩子能模仿大人扫地抹桌时,他也同样会模仿大人其他的行为方式,如语言、生活习惯和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的方法。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他们的模仿是没有选择性的,父母的一些坏习惯、不文明语言,甚至不良行为都可能被孩子效仿。我们都知道,现在很多父母在闲暇之余,喜欢召集三五个人在家里打打牌,搓搓麻将。可想而知,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将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因此,父母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良好个性的孩子。
参考文献;
1、顾甜,《让幼儿的模仿更给力》
2、李芬月,《谈幼儿模仿行为的积极引导》
3、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的发展》
4、佚名,《3—6岁幼儿模仿行为的观察研究》
5、芯蕊,《适时引导孩子模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