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对初中生说话能力培养进行探索

【作者】 田茂祥

【机构】 贵州省思南县长坝初级民族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说话能力对于语文能力结构体系的构建和语文教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培养说话能力主要抓好三个环节。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整体功能大于各局部功能的总和。语文能力这个整体是由听、说、读、写诸要素有机结构而成,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听、说、读、写一起抓。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某些原因,我国语文教学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虽有注意,但做得还十分不够,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探讨,以期引起 更多人的关注。
  首先,我们先简单看一下传统教学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注意不够的缘由所在:首先,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们过去因受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声不能传异地、留于异时”。所以人们利用声音、发挥声音效能的领域非常狭窄。人类一开始要想办法用简单的线条、符号等来克服声音的这些缺陷,诸如“结绳记事”之类,所有这些,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书面语言(文字)的发展。
  其次,由于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意识积淀的影响,也使人们对说话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相当大一部分的人还是把能说会道与花言巧语等同起来,甚至有人把“祸从口出,少说为佳,不说为妙”视为至理名言、生活哲学。直到今天我们不少人仍然信奉“沉默是金”的所谓“生活真谛”,这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意识积淀给说话能力的培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与此同时,建国后(特别是在“文革”期间)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有些人以“大老粗”为荣,不注意言辞的表达;而近来一些所谓“大款”也往往是口出狂言、语不成篇、错漏百出,所有这些,对说话能力的培养更是带来了严重的消极效果。
  再次,对高考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也影响了学校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毋需讳言,现在的中学教学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围着“高考”这根指挥棒来转的,因高考时没有专门对学生的说话能力进行考核,故而直接导致不少学校对学生说话能力培养的忽视。
  基于历史的积淀及现实的原因,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便十分严重忽视了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有些学生读完了高中还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即使有时“硬着头皮上阵”,也是结结巴巴、期期艾艾,或者含糊不清、层次混乱。这种情况不单出现在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身上,就连那些“优等生”有不少也是如此,这种情况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二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在相当长的时间被人忽视,其原因除以上所述外,与有些人认为人自小就会说话,没有必要进行培养有关;甚至有些人认为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会妨碍读写能力的发展。实际情形果真如此吗?
  我们先来看看说话能力在语文能力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先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看,语文能力这个整体是由听、说、读、写诸要素有机地组合而成。它包括理解、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要理解口头语言便要“听”,要理解书面语言便要“读”;要运用口头语言便要“说”,要运用书面语言便要“写”。因此,要运用口头语言,说话能力的培养便不可缺少,它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部分与部分的关系看,按系统论原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也是听,是用眼睛听;写也是说,是用笔来说。”从“共时”的观点看,听、说、读、写是相通的。它们各有功能,又相互促进。现代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的综合训练,效益常常大于片面的和单项的训练。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忽视不得的。
  三学生说话能力在语文能力结构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语文教学中,说话教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可以更好地发挥语言学科的工具作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察:第一是交际工具的作用。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它包括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虽然运用口语交际会受时空的限制,但说话仍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因为以说话的方式进行交际既经济、方便而又有实效,它不需要什么特别设备(每个人都有一张嘴、两只耳朵),不需要什么特别原料(只要有空气,就能传播声音)。不管多么复杂的意思,人们都可以用适当的话把它说出来。因此,有资料显示,在人类使用的各种交际工具中,说话交际仍是最为重要的。
  第二是思维工具的作用。众所周知,说话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将内部语言(思维)借助于语词,按一定的语法结构快速地转换为外部语言(话语)的过程。
  四既然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按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和有序性原理,我们应该按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制订科学的训练体系、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不大敢说话,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师道尊严”、“大人说话小孩听”,反映在课堂上便是“我讲你听”的教师“一言堂”。另外,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生理变化,尤其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导致了学生自我封闭心理的 产生,因而,学生不敢也不愿多说话。
  据此,为鼓励学生敢说,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语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首先,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摆架子,要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其次,要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自觉“对外开放”,训练学生适应“语境”的变化,大胆发言。有些学生在小“语场”敢说,大“语场”不敢说;熟悉“语场”敢说,生疏的“语场”不敢说……。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语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内外结合,反复训练,使学生“敢说”。这是从外因入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当然,说话培养的最终目的还是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学生能真正成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优秀人才。
  以上我们从造成轻视学生说话能力培养的原因、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性、说话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说话能力培养的诸要素进行了探讨。“听、说、读、写”本密不可分,“说”和“听”的培养更是紧密相连,我们这里将其分开、只谈其一,主要是限于篇幅,故不拟枝蔓。百川归大海,不管怎样,我们的目的,最终还是如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