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特色化”班级建设实践研究实施方案——以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为例

【作者】 李赋中 李占卿

【机构】 甘肃省平凉农业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通过有组织、有竞争、生活化的趣味性专业实践和创新活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以课外活动的阶段性成果促进专业学习后劲,并在专业活动中培养和带动一批专业动手能力强、有相当理论接受能力的学生,通过他们的进一步的专业创新和兴趣活动,带动全班同学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特色化 建设 方案
  一、活动方案背景:
  近年来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客观上存在着大幅度的下滑,学生对学习普遍缺乏自信,尤其是进入专业课学习环节基础的限制使理论学习没有吸引力,兴趣的缺乏使实践上没有了主动性,甚至影响到了学生综合德育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因此而受到影响,这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难题。这学期,我们班全面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意味着从基础理论为主的学习转入以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学习为主的阶段,专业理论的“高深”,使一些同学已开始望而却步,开始进入“惯性”环节,寻找兴趣的激活方式已是当务之急。
  二、活动内容和目标:
  通过有组织、有竞争、生活化的趣味性专业实践和创新活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以课外活动的阶段性成果促进专业学习后劲,并在专业活动中培养和带动一批专业动手能力强、有相当理论接受能力的学生,通过他们的进一步的专业创新和兴趣活动,带动全班同学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活动的难点、重点和创新点:
  实践是产生兴趣的基础,但寻求实践具体内容和学生现实基础的一致性是整个活动的难点,在活动中积极培植学生的兴趣点是活动的重点,创新点是以学生趣味性的自主性专业实践促进专业理论学习的需要,在专业理论学习中增强实践底气,并反作用于更高层次的实践活动,促成学习活动的良性循环,并在这一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达到德能互促的目的。
  四、活动具体方案:
  1、建立有效的活动运作机制。班级机制由原来的“行政”机制,复合产生专业活动管理机制,增设专业“五常委”, 由有相应专业特长和爱好的同学在自愿的情况下担任,总体讨论、谋划班级的专业兴趣活动。下设五个专业活动小组,组长由“五常委”分别担任,以组为单位开展工作。
 







  
  2、可利用的各类科技教育资源、场所、资料、器材:
  专业活动资源库的建设:利用1-2周的时间,动员全体同学通过各种方式,从家里、亲戚、朋友、市场等方面收罗废旧电器。大到电视、洗衣机、电冰箱,小到手电筒、剃须刀都在收集之列,为实践活动提供物质上的基础保证;
  场所:学校电子电器实验室、图书馆、市内各电器专卖店、书店、教室。
  资料和器材:以上场所中的资料和器材及学生个人所有的资料、器材和工具。
  3、各专业小组间进行“自列项目”的专业活动比赛。在课余时间各组以自己的“专业材料库”为依托,开展对各类电器的认识、维修和改装活动。每周五晚进行作品展示,以组为单位讲解和展示自己的作品:电器构造、“病理”诊断、创新组合、维修成果、我的发明……每件产品必须有相应的说明。作品模式要求:
  作品模式——实物+诊断(创新)说明。
实物:成形作品或修理实物(可以是半成品)要有行为痕迹。
  诊断(创新)说明:统一为八开纸张,一般以表格形式表述,要求图文并茂。
  维修作品内容包括:电器来源,症状描述,技术判断,修理过程,“术后”现状,经济花费,小结(感受)。
  创新作品内容包括:和电子器件有关的设计或组合,即电子小制作,重在体现电子机理。
  4、以个人专业日记和小组、班级总结促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小组以及班级对活动的认识和回顾,在记录、总结和日记中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新产品和新创新寻找可能,开启同学们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致,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模式如下:







  运作模式说明:
  (1)每个同学必须在组长带动下参与小组专业活动,并将参与中的感受和过程写成专业日记,专业活动结果以“作品”为标志;
  (2)每周五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业“作品”展示,并至少朗读一篇本组质量较好的专业日记,并由班主任进行讲评、“奖励”;
  (3)作品展示后由小组写成本周专业活动总结,由班主任指定人员写成班级本周专业活动总结;
  5、利用周末积极安排社会调查。    (下转第79页)
(上接第11页)
  调查内容之一:
  以专业组为单位,一组一个品牌,到各电器专卖店去调查了解各电器品牌及对应企业发展历程,生产电器类型及性能,品牌的发展动态和技术现状,售后服务等。
  调查结果处理:利用周日晚团日活动进行交流,在比较中了解电器品牌,加深对现代电器产品的认识,培养品牌理念,增强学习专业的信心。
  调查内容之二:
  以专业小组为单位,分头到市内各新华书店,开展“书店过双休”两日阅读活动,阅读书店中的电器类书籍。
  活动结果处理:利用周日晚团日活动进行读书收获交流,培植对理论知识的亲近感。
  6、举办阶段性专业成果展示:
  各组对各项内容进行有效积累,在期末前以班级为主体进行专业活动、技能和创新作品展示,邀请校领导、专业老师和学生进行参观。进行阶段性活动汇报总结,寻求外在动力,增强自信心,感受实践和创新带来的班级活力和学生活力。
  最后提出活动口号:“上课跟着老师走,课外自己学着走!”固化班级的自信和活力。
  五、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预案:
  在该方案的实施中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可能出现的兴趣多样化倾向,有些可能与专业学习无关,比如班级已然存在的绘画、写字、朗读、小手工制作等等,这些同学有可能被排除出整个活动氛围。解决办法是在活动运行和各环节中尽量纳入他们的特长和爱好。绘画、写字爱好者可以让他们布置现场,书写作品的诊断(创新)说明;喜欢朗读的可以让他们朗读专业日记;手工制作可以完善和修饰作品,让他们始终处于专业氛围的熏陶中。
  六、预期的效果和呈现方式:
  通过这一活动方案的实施,可能引导和带动班级绝大多数同学通过参与兴趣活动向专业学习靠拢,进而对理论和实践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一部分实践活动的“带头人”和创新能手,为班级专业学习的自主化发展做保证。
  七、对学生“益智、益德”方面的作用:
  (1)以课外的“低层次趣味性活动”培植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克服基础素质的“瓶颈”效应,形成“上课跟着老师走,课外自己学着走!”的学习模式。
  (2)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和培养文字能力(写专业日记,写总结)相结合;专业实践和口语表达(周末小组交流)相结合,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3)分组活动,组间比赛,形成竞争机制,将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激活和培养,更有利于创新成果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