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者】 康 敏

【机构】 四川省犍为县新民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创新能力是一种最高级的能力,主要由创新思维和创新想象所组成。创新过程,从思维的角度来说,也就是创新思维过程。它要求个人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结果,并创造出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创新思维这种形式在物理思维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就对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谈一点体会。
  一、好奇心和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动力
  求知欲,也叫学习兴趣,是力求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不断追求真理。求知欲作为内在力量促使人致力于从各个方面去认识对象,了解对象产生的原因,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它是活动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首先在于是否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问号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求知的大门。问号更像种子,在未知的原野上开出一朵又一朵创造之花。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开始时,教师将一块黑板擦轻轻用手在讲台上推动,问学生:“黑板擦为什么会运动?”学生答:“因为它受到力的作用”;马上停止推动,黑板擦静止下来,又问学生:“黑板擦为什么停止了运动?”学生答:“因为它没有受到推力的作用;”再问:“空中飞行的子弹是否受到推力的作用?它为什么能继续飞行呢”……这样通过步步设疑,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知慧的火花。
  通过设疑引入课题,创设情景,制造悬念,启发学生创造思维。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好奇心和兴趣来说,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解决一个又一个问号的情景中,层层迭进,波澜起伏,体会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2、设计概念冲突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即使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问题的了解不是空白的,而是早已印上了千奇百怪的东西。这些“前科学概念”中当然包含了理解和误解。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与该知识有关的实验和教学教案,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比较,透过种种非本质的表象,看清实质性的问题。如关于浮力的问题,学生早已知道浸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浮力,但常常认为木块浮在水面是由于木块受到浮力大,而铁块沉入水中是由于没有受到浮力或受到浮力小,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常给正确概念的建立和巩固造成许多困难。但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恰如其分地利用学生在这些司空见怪的问题上的似是而非之处,出其不意地在他们面前展开一幅新画面。比如,针对上述学生对物体浮沉的错误认识,设计一个小实验,测出漂浮在水面的木块所受的浮力小于沉入水中铁块的浮力大小。这一情景与学生头脑中原有概念冲突的矛盾,将会激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奇感,促使他们主动思考,探究一个“为什么”的答案,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演示实验的美妙绝伦,使学生在惊叹之余体会到物理学的魅力所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先将一个剥去外壳的鸡蛋,置于较蛋稍小的玻璃瓶上,鸡蛋静止在瓶口上不动,接着拿去鸡蛋将洒精棉花点燃后投入瓶内,燃烧片刻,使瓶中空气稀薄,再将那只鸡蛋置于瓶口,可观察鸡蛋慢慢地被“吞入”,最后落瓶中。面对这些意想不到的现象,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能够激发他们探索其中奥秘的积极性和丰富的想像力。
  二、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
  科学的原理总是先猜测到,然后通过探索性的演绎加上验证;科学的发现常常是先猜测结论,然后给予逻辑或实验的证明。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创新思维奠定基础。如在“直流电动机”这一节演示实验处理中,共进行了4个实验贯穿全课。首先演示设疑,使学生觉察磁场对通电直导线会有力的作用,激起探究的兴趣,接下来用第二、三个实验,探究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感应线方向有关,第四个实验探究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是有条件的。最后通过分析,用左手定则判定它们三者的关系,并提问:如果把通电直导线换成通电线圈放在磁场中它又将如何呢?这样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从演示设疑,分步研究,加深体验者去安排一系列实验,丝丝入扣,强烈地吸引学生和教师一起去探究,去发现,发挥想象,当最后完整地得出结论时,学生心中洋溢的是发现者的自豪感,而不是被动吸收的厌倦情绪。
  三、竞争是创造思维的催化剂
  竞争,可以明确思维的动机,提高思维的力度和速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创造因子的能量,提高思维效率。如在课堂教学中讲到“摩擦”这一节中,提问:“在水平地面上骑自行车时两个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分别属于摩擦中的哪一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辩,大致分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自行车后轮胎受到地面给它向前的静摩擦力,前轮胎受到地面向后的滚动摩擦力;第二种认为自行车两轮胎都受到地面的向后的滚动摩擦力。将持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各抒已见,争论得十分热烈。教师给予引导,启发,问题在争论竞赛中圆满解决。
提倡学生争辩,竞争是培养学生灵活思维,快速决策的可行措施。在教学单元小结后,还可进行相关知识竞赛的各种测试和训练,还可组织开展小发明小创造竞赛。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物理教学中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只要我们根据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正确地应用科学的方法,并采取有效、合理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方面会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