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课后习题的处理
【作者】 邓小琼
【机构】 贵定县第一中学语文组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对选修教材中的课后习题进行灵活加工、处理,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促进学生身心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围绕新课标,结合学生实际,利用教师自身优势对课本资源进行再创造。
关键词:课后练习 新课标 再创造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获得发展。实际上,新教材中的课后题的精心设置同样也是遵此原则,目的是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得到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丰富。
但由于高考命题不直接取材于教材,教师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课后练习的处理就表现为可有可无了,甚至是置之不理。
对待课后练习主要有两种倾向:要么是题题落实,浪费时间;要么略讲一二,一笔带过,无形中课后题成了课文的尾巴,附属品甚至累赘,失去了其让学生思考、领悟的独特价值。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灵活而有效地处理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题呢? 首先需要钻透教材,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教学风格以及文章本身特点,大胆剪切,重新组合,遵循灵活性、辐射性、开放性原则,因地制宜,巧妙运用。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试着以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欣赏》为例,从指导鉴赏诗歌和文言文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作一探究。
一、诗歌的鉴赏
《教学大纲》中规定,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考试说明》中也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我们的诗歌教学中不能就诗论诗。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停留在“学会”上,还要在“会学”上下功夫。要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并且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要求。
在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文欣赏》中诗歌共三个单元,课后练习分三大类:一探究主旨;二体会意境;三品味情感。
(一)借助课后习题,明确目标。
这些题目的设置是经过编者的悉心安排的,在第一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于是在这个单元中的诗歌《湘夫人》、《蜀相》、《书愤》等都设置了探究诗歌主旨的课后练习。而要学习的鉴赏方法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作品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那就要求我们要深入的探究诗人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年代。
例如鲍照的《拟行路难》的课后练习“探究诗歌主旨?”那我们就要首先了解诗人和背景:南朝诗人,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门阀制度阻碍寒士的进士之路。
于是我们就可以知道诗歌的主旨是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
正是课后习题的反复训练,让学生能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探究诗歌主旨。
(二)借助课后习题,巩固方法.
例如在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中杜甫《阁夜》的练习题“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要完成这个题目必须总结前面单元的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几种方法结合才能完成这个题目,在对诗人和背景的了解,带着想象进行吟咏,同学们感知到诗人在感叹时光的流逝、光阴苦短;远离故乡亲人的悲伤;山河破碎的感伤,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后习题来复习和巩固旧有的知识。而且我还借助课外的诗歌来让学生对方法进行强化。
李贽的《乾楼晚眺》:
呼朋万里外,拍手层霄间。塞晚浮烟重,天空岁月闲。
断云迷古戍,落日照西山。幸有声歌在,更残且未还。
注:万历二十五年,年逾七十的李贽应梅国桢的邀请,从湖广来到大同,这期间他们登上了乾楼。大同当时为边关重镇,梅国桢时任巡抚,文武兼备,屡次击退蒙古铁骑。
本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掌握了方法,很快可以从注释中得到很多的信息,置身诗境中。于是学生整理出了答案:和朋友的欢愉之情;对朋友功绩的称颂;自己蹉跎岁月的感伤;壮志难酬的惆怅……
正是有了课后练习,才让我们对学生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
(三)借助课后习题,拓宽范围。
诗歌单元中还设置了比较阅读的练习题,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课后练习:请将此诗与李贺的《梦天》进行比较,分析两首诗在主题和意境上的差异。
再如杜甫的《登岳阳楼》课后习题二: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这种比较阅读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不同诗人特点,提高鉴赏力。
二、文言文的阅读
文言文也有三个单元,课后练习在安排上也是非常科学的。题型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探究结构;二积累词语、翻译句子;三拓展阅读等。
(一)借助课后习题,把握内容。
文言文单元的课后第一个题目大多是探究结构。例如《阿房宫赋》的课后第一题:“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一共设置了四个小题:
第一段是怎样以既简练又夸张的笔法,对阿房宫进行总括性描写的?
第二段是怎样写阿房宫内的奢靡的?
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围绕哪两个对立方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最后一段的议论以秦为中心,上下延伸,总结历史教训。这一段的哪些话是作者在向当朝统治者敲警钟?
题目是根据文章结构来设置的,完成了这些题目就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并且让学生学生轻松的背诵课文。而背诵如此优美的名篇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最佳途径。背诵,才能使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落实;背诵,可以形成良好的语感,遇到类似的语境,直接切入,用不着字字分析;背诵,使实词(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句式有了感性形式,再去读其他文章可事半功倍。
(二)借助课后习题,夯实基础。
文言文单元课后设置了解释文言实词、虚词的题目,考查的角度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等,这恰好是我们有效利用课本资源加强基础的有利时机。教师还可以要求要求学生根据古汉语词典中的释义,补充题中未涉及的义项。
例如《阿房宫赋》中的课后习题:2、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
(1)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活用作了动词,统一。)
然后翻译题中的多义词含义,以及所在句的句子翻译,强调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例如《伶官传序》课后习题三: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动词,给;矢:箭;乃:你的;志:心愿。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心愿!)
与此同时,我还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重难点,在这题中补充相关语句、语段的翻译,通过拓展性的基础练习来强化对课文内容理解,强化对重难点词的把握,强化对五种文言句式的熟知。
让学生在课后习题中夯实基础,让学生实实在在得益于课内。
(三)利用课后题,加强情感体验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验,自我精神成长,强调“以生活示范生活,以激情感动激情”。
教材的《祭十二郎文》一文融情于事,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其一大特色。在学生完成了翻译,领悟了作者的深厚悼念之情后,文本设置了一道开放题“结合自己的经历见闻,在班里进行一次讨论,从积极方面说说应该怎样把握生活中值得珍惜的东西”。
针对我班学生实际知识结构水平以及不理解父母的现状,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结合课文和题中所给材料,谈谈你是如何看待韩愈的亲情。2、父母或长辈对你的真挚关爱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3、谈谈你对感恩的认识。要求将内容整理成文字。因为在开放题中强调了学生自身对感恩的感悟、反思,所以同学们作文中写出了充满真情实感的句子。
“我,没有名列前茅的成绩,没有让人陶醉不已的外貌,也没有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天赋。然而,我有一颗感恩的心,我在每年的每一个季节都积极感恩,我的生命因为我季季感恩而有了意义,我的生活也因感恩而时时绽放着诱人的光彩。”
“永远忘不了,在遇到困难时老师那鼓励的眼神;永远忘不了,在取得优秀成绩时老师那开心的笑脸;永远忘不了,在生病卧床时老师那温暖的关怀。”
“父母是我们生命的“创造者”,没有父母也就没有我们。从我们出生那一天开始,父母为了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呕心沥血地操劳着。”
……
对于其他一些开放性的课后题,我们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重视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四)用课后题,拓展课外阅读
在文言文单元几乎每一课都设置了“相关链接”,这个板块的设置不容小觑。
例如在《项羽之死》的课后有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和后人(杜牧、胡曾、王安石、李清照、毛泽东)咏项羽的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有的看法,不应人云亦云。
语文课程中,应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
总之,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高中语文课后练习题,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一座桥梁,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利用课后练习题,可以指导学生的自学;结合课后练习题,可以训练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巧借课后练习题,可以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要认真对待课后练习题,充分发挥其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高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的处理初探》(《考试(教研版)》 2008年11期)
3、《高中语文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2月)
作者简介:邓小琼,贵定一中语文教师,本课题组成员。
关键词:课后练习 新课标 再创造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获得发展。实际上,新教材中的课后题的精心设置同样也是遵此原则,目的是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得到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丰富。
但由于高考命题不直接取材于教材,教师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课后练习的处理就表现为可有可无了,甚至是置之不理。
对待课后练习主要有两种倾向:要么是题题落实,浪费时间;要么略讲一二,一笔带过,无形中课后题成了课文的尾巴,附属品甚至累赘,失去了其让学生思考、领悟的独特价值。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灵活而有效地处理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题呢? 首先需要钻透教材,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教学风格以及文章本身特点,大胆剪切,重新组合,遵循灵活性、辐射性、开放性原则,因地制宜,巧妙运用。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试着以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欣赏》为例,从指导鉴赏诗歌和文言文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作一探究。
一、诗歌的鉴赏
《教学大纲》中规定,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考试说明》中也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我们的诗歌教学中不能就诗论诗。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停留在“学会”上,还要在“会学”上下功夫。要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并且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要求。
在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文欣赏》中诗歌共三个单元,课后练习分三大类:一探究主旨;二体会意境;三品味情感。
(一)借助课后习题,明确目标。
这些题目的设置是经过编者的悉心安排的,在第一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于是在这个单元中的诗歌《湘夫人》、《蜀相》、《书愤》等都设置了探究诗歌主旨的课后练习。而要学习的鉴赏方法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作品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那就要求我们要深入的探究诗人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年代。
例如鲍照的《拟行路难》的课后练习“探究诗歌主旨?”那我们就要首先了解诗人和背景:南朝诗人,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门阀制度阻碍寒士的进士之路。
于是我们就可以知道诗歌的主旨是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
正是课后习题的反复训练,让学生能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探究诗歌主旨。
(二)借助课后习题,巩固方法.
例如在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中杜甫《阁夜》的练习题“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要完成这个题目必须总结前面单元的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几种方法结合才能完成这个题目,在对诗人和背景的了解,带着想象进行吟咏,同学们感知到诗人在感叹时光的流逝、光阴苦短;远离故乡亲人的悲伤;山河破碎的感伤,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后习题来复习和巩固旧有的知识。而且我还借助课外的诗歌来让学生对方法进行强化。
李贽的《乾楼晚眺》:
呼朋万里外,拍手层霄间。塞晚浮烟重,天空岁月闲。
断云迷古戍,落日照西山。幸有声歌在,更残且未还。
注:万历二十五年,年逾七十的李贽应梅国桢的邀请,从湖广来到大同,这期间他们登上了乾楼。大同当时为边关重镇,梅国桢时任巡抚,文武兼备,屡次击退蒙古铁骑。
本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掌握了方法,很快可以从注释中得到很多的信息,置身诗境中。于是学生整理出了答案:和朋友的欢愉之情;对朋友功绩的称颂;自己蹉跎岁月的感伤;壮志难酬的惆怅……
正是有了课后练习,才让我们对学生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
(三)借助课后习题,拓宽范围。
诗歌单元中还设置了比较阅读的练习题,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课后练习:请将此诗与李贺的《梦天》进行比较,分析两首诗在主题和意境上的差异。
再如杜甫的《登岳阳楼》课后习题二: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这种比较阅读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不同诗人特点,提高鉴赏力。
二、文言文的阅读
文言文也有三个单元,课后练习在安排上也是非常科学的。题型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探究结构;二积累词语、翻译句子;三拓展阅读等。
(一)借助课后习题,把握内容。
文言文单元的课后第一个题目大多是探究结构。例如《阿房宫赋》的课后第一题:“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一共设置了四个小题:
第一段是怎样以既简练又夸张的笔法,对阿房宫进行总括性描写的?
第二段是怎样写阿房宫内的奢靡的?
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围绕哪两个对立方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最后一段的议论以秦为中心,上下延伸,总结历史教训。这一段的哪些话是作者在向当朝统治者敲警钟?
题目是根据文章结构来设置的,完成了这些题目就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并且让学生学生轻松的背诵课文。而背诵如此优美的名篇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最佳途径。背诵,才能使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落实;背诵,可以形成良好的语感,遇到类似的语境,直接切入,用不着字字分析;背诵,使实词(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句式有了感性形式,再去读其他文章可事半功倍。
(二)借助课后习题,夯实基础。
文言文单元课后设置了解释文言实词、虚词的题目,考查的角度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等,这恰好是我们有效利用课本资源加强基础的有利时机。教师还可以要求要求学生根据古汉语词典中的释义,补充题中未涉及的义项。
例如《阿房宫赋》中的课后习题:2、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
(1)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活用作了动词,统一。)
然后翻译题中的多义词含义,以及所在句的句子翻译,强调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例如《伶官传序》课后习题三: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动词,给;矢:箭;乃:你的;志:心愿。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心愿!)
与此同时,我还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重难点,在这题中补充相关语句、语段的翻译,通过拓展性的基础练习来强化对课文内容理解,强化对重难点词的把握,强化对五种文言句式的熟知。
让学生在课后习题中夯实基础,让学生实实在在得益于课内。
(三)利用课后题,加强情感体验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验,自我精神成长,强调“以生活示范生活,以激情感动激情”。
教材的《祭十二郎文》一文融情于事,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其一大特色。在学生完成了翻译,领悟了作者的深厚悼念之情后,文本设置了一道开放题“结合自己的经历见闻,在班里进行一次讨论,从积极方面说说应该怎样把握生活中值得珍惜的东西”。
针对我班学生实际知识结构水平以及不理解父母的现状,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结合课文和题中所给材料,谈谈你是如何看待韩愈的亲情。2、父母或长辈对你的真挚关爱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3、谈谈你对感恩的认识。要求将内容整理成文字。因为在开放题中强调了学生自身对感恩的感悟、反思,所以同学们作文中写出了充满真情实感的句子。
“我,没有名列前茅的成绩,没有让人陶醉不已的外貌,也没有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天赋。然而,我有一颗感恩的心,我在每年的每一个季节都积极感恩,我的生命因为我季季感恩而有了意义,我的生活也因感恩而时时绽放着诱人的光彩。”
“永远忘不了,在遇到困难时老师那鼓励的眼神;永远忘不了,在取得优秀成绩时老师那开心的笑脸;永远忘不了,在生病卧床时老师那温暖的关怀。”
“父母是我们生命的“创造者”,没有父母也就没有我们。从我们出生那一天开始,父母为了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呕心沥血地操劳着。”
……
对于其他一些开放性的课后题,我们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重视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四)用课后题,拓展课外阅读
在文言文单元几乎每一课都设置了“相关链接”,这个板块的设置不容小觑。
例如在《项羽之死》的课后有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和后人(杜牧、胡曾、王安石、李清照、毛泽东)咏项羽的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有的看法,不应人云亦云。
语文课程中,应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
总之,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高中语文课后练习题,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一座桥梁,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利用课后练习题,可以指导学生的自学;结合课后练习题,可以训练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巧借课后练习题,可以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要认真对待课后练习题,充分发挥其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高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的处理初探》(《考试(教研版)》 2008年11期)
3、《高中语文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2月)
作者简介:邓小琼,贵定一中语文教师,本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