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方法探索
【作者】 尹新莉
【机构】 贵州省荔波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选修课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如何上好选修课、上出“选修味”,是众多语文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预习,学生课前准备要体现自觉性和积极性;针对教师“缺位”的“学生中心论”现象,通过实施教师的“导演”、激励、唤醒和鼓舞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增强教学引导的有效性和艺术性。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选修课 有效性 课堂
对于选修课的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继承、巩固,拓展、提高。两者之间既有继承性,也有相对独立性。继承性是选修必须重视对必修内容的梳理和巩固,选修课仍然具有基础性;独立性是前者强调基础,后者注重拓展,强调探究,着眼于发展和提高,学生具有不同于必修课的期望
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选修课应重在学生的“选”和“修”。“选”表明学生的兴趣所在,“修”则表明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一、课前准备要体现自觉性和积极性
选修课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学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的要求围绕即将学习的当篇课文,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学生通过上图书馆或在校园网上即可搜寻到大量的相关资料,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完成了自己的课前准备任务,就可以在小组或者班级里交流、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了。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五单元散文教学,课前我先后布置过这样一些问题: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很多,你能说出哪些?(《庖丁解牛》)你了解项羽的哪些故事?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应该怎样评价项羽这一人物?(《项羽之死》)阿房宫真的存在过吗?阿房宫是不是项羽一把火烧掉的?(《阿房宫赋》)你能讲一些关于后唐庄宗李存勖的故事吗?(《伶官传序》)苏轼除文学上的成就外,还有其他方面的造诣吗?(《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生的求知欲立即被这些问题激发了,他们自觉地通过网络或书籍查阅相关资料,获取知识信息,对文本的探究兴趣大大提高。学生自觉积极的学习行为也彰显出语文选修课的巨大魅力。
二、教学中引导要体现有效性和艺术性
在选修课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重视学生活动而忽视教师活动,这样就演变成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位”的“学生中心论”。
1、发挥教师的导演作用,要千方百计地诱导演员(学生)进入角色。在教学中,教师应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做高屋建瓴的指导。本节研究课选的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这堂课的设计,首先,用《促织》的故事导入,再结合课件补充庄宗封伶人的史料,精心创设情境,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运用“因声求气”这一诵读手段。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到“岂独伶人也哉?”的反问收尾,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感叹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通过放录音范读,学生再朗读互评,指导时设计了一个小插曲,将第三段中概述盛况的结句“可谓壮哉”与转入衰局的结句“何其衰也”语气词互换,则味道相去甚远,“哉”一词的赞叹之情、“也”一词的叹惋之意非文中之位莫属。老师的点评强调,让学生在高下、缓急、顿挫的吟咏中去感受作者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流程。
3、注重“文(人文性)”“言(知识性)”统一。首先,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完成课前准备任务,先梳理文言基础知识,课上就可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教师只需查缺补漏适当加以点拨即可扫清阅读障碍,跳出了从前老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埋头机械的记的刻板模式,同时,又实现了选修课对必修课“继承、巩固”的四字目标。不过,最终我们是要借助“言”的手段达到“文”的目的,在古代散文作品的阅读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从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中汲取人生智慧,从而让学生达到陶冶情操、改变性情、提高素养的目的。在此环节,对文本做了拓展延伸,掩卷而思:国家盛衰兴亡,尚且与人事有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那么集体、个人的命运更该与人事紧密相连。忧劳可以使集体不断壮大,使个人事业蒸蒸日上;逸豫则同样可以亡身。请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举例说明。
三、课后反思
我们是不是在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由于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我们把选修课上成了必修课,缩手缩脚,瞻前顾后,谨小慎微。就如我负责的串讲课型的尝试,通过不断的磨课,努力想上出有别于传统教法的文言选修课教学模式,虽然有一定成效,但还是有着必修文言课的影子。总是不敢放过一个知识点,尝试放手让学生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评价。如何在短时间内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成功实现突围?可否在新教材的基础上再加以调整,使之更适合本校的教学环境?
总之,新课标建立必修课、选修课为框架的课程结构,为学生选课提供了平台,凸现课程的灵活性、新颖性、选择性,但对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我们探索的时间很短,已有的积累太少,高中语文选修课还有待我们进行积极而审慎的实践探索与思考。开弓没有回头箭。教师自身应努力学习,更新观念,力求用全新的眼光来审视新课程,驾驭新课程,积极投身到新课改之中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曹勇军主编《叩开高中语文选修课之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选修课 有效性 课堂
对于选修课的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继承、巩固,拓展、提高。两者之间既有继承性,也有相对独立性。继承性是选修必须重视对必修内容的梳理和巩固,选修课仍然具有基础性;独立性是前者强调基础,后者注重拓展,强调探究,着眼于发展和提高,学生具有不同于必修课的期望
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选修课应重在学生的“选”和“修”。“选”表明学生的兴趣所在,“修”则表明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一、课前准备要体现自觉性和积极性
选修课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学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的要求围绕即将学习的当篇课文,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学生通过上图书馆或在校园网上即可搜寻到大量的相关资料,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完成了自己的课前准备任务,就可以在小组或者班级里交流、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了。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五单元散文教学,课前我先后布置过这样一些问题: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很多,你能说出哪些?(《庖丁解牛》)你了解项羽的哪些故事?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应该怎样评价项羽这一人物?(《项羽之死》)阿房宫真的存在过吗?阿房宫是不是项羽一把火烧掉的?(《阿房宫赋》)你能讲一些关于后唐庄宗李存勖的故事吗?(《伶官传序》)苏轼除文学上的成就外,还有其他方面的造诣吗?(《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生的求知欲立即被这些问题激发了,他们自觉地通过网络或书籍查阅相关资料,获取知识信息,对文本的探究兴趣大大提高。学生自觉积极的学习行为也彰显出语文选修课的巨大魅力。
二、教学中引导要体现有效性和艺术性
在选修课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重视学生活动而忽视教师活动,这样就演变成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位”的“学生中心论”。
1、发挥教师的导演作用,要千方百计地诱导演员(学生)进入角色。在教学中,教师应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做高屋建瓴的指导。本节研究课选的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这堂课的设计,首先,用《促织》的故事导入,再结合课件补充庄宗封伶人的史料,精心创设情境,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运用“因声求气”这一诵读手段。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到“岂独伶人也哉?”的反问收尾,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感叹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通过放录音范读,学生再朗读互评,指导时设计了一个小插曲,将第三段中概述盛况的结句“可谓壮哉”与转入衰局的结句“何其衰也”语气词互换,则味道相去甚远,“哉”一词的赞叹之情、“也”一词的叹惋之意非文中之位莫属。老师的点评强调,让学生在高下、缓急、顿挫的吟咏中去感受作者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流程。
3、注重“文(人文性)”“言(知识性)”统一。首先,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完成课前准备任务,先梳理文言基础知识,课上就可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教师只需查缺补漏适当加以点拨即可扫清阅读障碍,跳出了从前老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埋头机械的记的刻板模式,同时,又实现了选修课对必修课“继承、巩固”的四字目标。不过,最终我们是要借助“言”的手段达到“文”的目的,在古代散文作品的阅读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从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中汲取人生智慧,从而让学生达到陶冶情操、改变性情、提高素养的目的。在此环节,对文本做了拓展延伸,掩卷而思:国家盛衰兴亡,尚且与人事有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那么集体、个人的命运更该与人事紧密相连。忧劳可以使集体不断壮大,使个人事业蒸蒸日上;逸豫则同样可以亡身。请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举例说明。
三、课后反思
我们是不是在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由于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我们把选修课上成了必修课,缩手缩脚,瞻前顾后,谨小慎微。就如我负责的串讲课型的尝试,通过不断的磨课,努力想上出有别于传统教法的文言选修课教学模式,虽然有一定成效,但还是有着必修文言课的影子。总是不敢放过一个知识点,尝试放手让学生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评价。如何在短时间内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成功实现突围?可否在新教材的基础上再加以调整,使之更适合本校的教学环境?
总之,新课标建立必修课、选修课为框架的课程结构,为学生选课提供了平台,凸现课程的灵活性、新颖性、选择性,但对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我们探索的时间很短,已有的积累太少,高中语文选修课还有待我们进行积极而审慎的实践探索与思考。开弓没有回头箭。教师自身应努力学习,更新观念,力求用全新的眼光来审视新课程,驾驭新课程,积极投身到新课改之中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曹勇军主编《叩开高中语文选修课之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